華文網

感冒的辯證思考!

冬春季節更替,人體不適應最容易引發感冒。面對感冒,作為一名中醫學習者,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辯證思考呢?

1 正確認識感冒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疾病。感冒又有傷風、冒風、傷寒、冒寒、重傷風等名稱。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為多。輕型感冒雖可不藥而愈,重症感冒卻能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兒、老年體弱者的生命,

尤其是時行感冒暴發時,迅速流行,感染者眾多,症狀嚴重,甚至導致死亡,造成嚴重後果。

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腫、痹病等多種疾病發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須積極防治。

早在《內經》提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風邪所致。《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漢《傷寒論》已經論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證治,所列桂枝湯、麻黃湯為感冒風寒輕重兩類證候的治療作了示範。

感冒有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之分,中醫感冒與西醫學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當於西醫學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時行感冒相當於西醫學的流行性☆禁☆感冒,故西醫感冒可參考下面內容辨證論治。

2 病因病機

1.六淫病邪風寒暑濕燥火均可為感冒的病因,

因風為六氣之首,“百病之長”,故風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襲有當令之時氣和非時之氣。由於氣候突變,溫差增大,感受當令之氣,如春季受風,夏季受熱,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患感冒;再就是氣候反常,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人感“非時之氣”而患感冒。

六淫病邪可單獨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夾為病,以風邪為首,

冬季夾寒,春季夾熱,夏季夾暑濕,秋季夾燥,梅雨季節夾濕邪等。由於臨床上以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故而以夾寒、夾熱為多見而成風寒、風熱之證。

2.時行病毒時行者指與歲時有關,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氣;病毒者指一種為害甚烈的異氣,或稱疫癘之氣,具有較強傳染性的邪氣。

《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即指時行病毒之邪。人感時行病毒而患感冒則為時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時行病毒能夠侵襲人體引起感冒,除因邪氣特別盛外,與人體的正氣失調有關。或是由於正氣素虛,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調節肺衛而感受外邪。

即使體質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勞、饑餓而機體功能狀態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濕,或餐涼露宿,冒風沐雨,或氣候變化時未及時加減衣服等,正氣失調,腠理不密,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發生決定于正氣與邪氣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氣能否禦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氣較強常能禦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氣較虛不能禦邪之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示了正氣不足或衛氣功能狀態暫時低下是感冒的決定因素;二是邪氣能否戰勝正氣,即感邪的輕重,邪氣輕微不足以勝正則不患感冒,邪氣盛如嚴寒、時行病毒,邪能勝正則亦患感冒,所以邪氣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風為首的六淫病邪或時邪病毒,侵襲人體的途徑或從口鼻而人,或從皮毛而人。因風性輕揚,《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肺為臟腑之華蓋,其位最高,開竅於鼻,職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嬌氣,不耐邪侵,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首當其衝。

感冒的病位在肺衛,其基本病機是外邪影響肺衛功能失調,導致衛表不和,肺失宣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要方面。衛表不和,故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全身不適等症;肺失宣肅,故見鼻塞、流涕、噴嚏、喉癢、咽痛等症。

由於四時六氣不同,人體素質之差異,在臨床上有風寒、風熱和暑熱等的不同證候,在病程中還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感受時行病毒者,病邪從表入裡,傳變迅速,病情急且重。

3 臨床表現

感冒起病較急,驟然發病,無潛伏期(或潛伏期極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衛症狀為主症,如鼻塞、流涕、噴嚏、咳嗽、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表現呈多樣化,以鼻咽部癢、乾燥、不適為早期症狀,繼則噴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適等,輕則上犯肺竅,症狀不重,易於痊癒;重則高熱、咳嗽、胸痛,呈現肺衛證候。

時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狀較重,高熱,體溫可達39℃-40℃,全身酸痛,待熱退之後,鼻塞流涕、咽痛、乾咳等肺系症狀始為明顯。重者高熱不退,喘促氣急,唇甲青紫,甚則咯血,部分患者出現神昏譫妄,小兒可發生驚厥,出現傳變。

4 診斷

1.根據氣候突然變化,有傷風受涼,淋雨冒風的經過,或時行感冒正流行之際。

2.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

3.典型的肺衛症狀,初起鼻咽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語聲重濁或聲嘶,惡風,惡寒,頭痛等。繼而發熱,咳嗽,咽痛,肢節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悶,噁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稀溏等症。

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病,多人同時發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狀顯著,如高熱,頭痛,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等,而肺系症狀較輕。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見。

5 辨證論治

1.辨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感冒常以風夾寒、夾熱而發病,因此臨床上應首先分清風寒、風熱兩證。二者均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等症,但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風熱證發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

2.辨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發性發病,肺衛症狀明顯,但病情較輕,全身症狀不重,少有傳變;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病,傳染性強,肺系症狀較輕而全身症狀顯著,症狀較重,且可以發生傳變,人裡化熱,合併它病。

3.辨常人感冒與虛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後,症狀較明顯,但易康復。平素體虛之人感冒之後,纏綿不已,經久不愈或反復感冒。

在臨床上還應區分是氣虛還是陰虛。氣虛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身痛無汗,或惡寒甚,咳嗽無力,脈浮弱等症。陰虛感冒者,兼有身微熱,手足心發熱,心煩口幹,少汗,乾咳少痰,舌紅,脈細數。

6 治療原則

1.解表達邪感冒由外邪客於肌表引起,應遵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採用辛散解表的法則,祛除外邪,邪去則正安,感冒亦愈。

2.宣通肺氣感冒的病機之一是肺失宣肅,因此宣通肺氣有助於使肺的宣肅功能恢復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協助解表,宣肺與解表相互聯繫,又協同發揮作用。

3.照顧兼證。虛人感冒應扶正祛邪,不可專事發散,以免過汗傷正。病邪累及胃腸者,又應輔以化濕、和胃、理氣等法治療,照顧其兼證。

作者:岐伯故里的姑娘

正氣失調,腠理不密,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發生決定于正氣與邪氣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氣能否禦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氣較強常能禦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氣較虛不能禦邪之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示了正氣不足或衛氣功能狀態暫時低下是感冒的決定因素;二是邪氣能否戰勝正氣,即感邪的輕重,邪氣輕微不足以勝正則不患感冒,邪氣盛如嚴寒、時行病毒,邪能勝正則亦患感冒,所以邪氣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風為首的六淫病邪或時邪病毒,侵襲人體的途徑或從口鼻而人,或從皮毛而人。因風性輕揚,《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肺為臟腑之華蓋,其位最高,開竅於鼻,職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嬌氣,不耐邪侵,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首當其衝。

感冒的病位在肺衛,其基本病機是外邪影響肺衛功能失調,導致衛表不和,肺失宣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要方面。衛表不和,故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全身不適等症;肺失宣肅,故見鼻塞、流涕、噴嚏、喉癢、咽痛等症。

由於四時六氣不同,人體素質之差異,在臨床上有風寒、風熱和暑熱等的不同證候,在病程中還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感受時行病毒者,病邪從表入裡,傳變迅速,病情急且重。

3 臨床表現

感冒起病較急,驟然發病,無潛伏期(或潛伏期極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衛症狀為主症,如鼻塞、流涕、噴嚏、咳嗽、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表現呈多樣化,以鼻咽部癢、乾燥、不適為早期症狀,繼則噴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適等,輕則上犯肺竅,症狀不重,易於痊癒;重則高熱、咳嗽、胸痛,呈現肺衛證候。

時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狀較重,高熱,體溫可達39℃-40℃,全身酸痛,待熱退之後,鼻塞流涕、咽痛、乾咳等肺系症狀始為明顯。重者高熱不退,喘促氣急,唇甲青紫,甚則咯血,部分患者出現神昏譫妄,小兒可發生驚厥,出現傳變。

4 診斷

1.根據氣候突然變化,有傷風受涼,淋雨冒風的經過,或時行感冒正流行之際。

2.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

3.典型的肺衛症狀,初起鼻咽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語聲重濁或聲嘶,惡風,惡寒,頭痛等。繼而發熱,咳嗽,咽痛,肢節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悶,噁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稀溏等症。

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病,多人同時發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狀顯著,如高熱,頭痛,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等,而肺系症狀較輕。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見。

5 辨證論治

1.辨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感冒常以風夾寒、夾熱而發病,因此臨床上應首先分清風寒、風熱兩證。二者均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等症,但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風熱證發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

2.辨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發性發病,肺衛症狀明顯,但病情較輕,全身症狀不重,少有傳變;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病,傳染性強,肺系症狀較輕而全身症狀顯著,症狀較重,且可以發生傳變,人裡化熱,合併它病。

3.辨常人感冒與虛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後,症狀較明顯,但易康復。平素體虛之人感冒之後,纏綿不已,經久不愈或反復感冒。

在臨床上還應區分是氣虛還是陰虛。氣虛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身痛無汗,或惡寒甚,咳嗽無力,脈浮弱等症。陰虛感冒者,兼有身微熱,手足心發熱,心煩口幹,少汗,乾咳少痰,舌紅,脈細數。

6 治療原則

1.解表達邪感冒由外邪客於肌表引起,應遵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採用辛散解表的法則,祛除外邪,邪去則正安,感冒亦愈。

2.宣通肺氣感冒的病機之一是肺失宣肅,因此宣通肺氣有助於使肺的宣肅功能恢復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協助解表,宣肺與解表相互聯繫,又協同發揮作用。

3.照顧兼證。虛人感冒應扶正祛邪,不可專事發散,以免過汗傷正。病邪累及胃腸者,又應輔以化濕、和胃、理氣等法治療,照顧其兼證。

作者:岐伯故里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