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林,也許才是最好的烘焙大師

二十萬吃貨的精神故鄉

我屬猴,小時候奶奶總指著《西遊記》裡的猴子跟我說,你看,翻山爬樹你們最強了。然而事實上,小時候我連爬樹的勇氣都沒有,活到今天,山林尚未給我什麼與眾不同的眷顧,

但對於其他的一些人來說,那卻是故鄉,是如古樹一般紮根的故鄉。

我也曾覺得烘焙一時間純屬於都市的現代化活動,然而卻真的忘了,很多事情,自然知道答案。掌握著自然之力的山林,也許才是最好的烘焙大師。

今天帶來的榛子酥,讓我再一次領受了山林的洗禮,感知了自然的造化,願你也能在食物裡完成一次尋根。

——深夜君

- 正文 -

在我的出生地大興安嶺林區,

峰巒迭起的山嶺上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榛子灌木叢。這種原生態環境生長的野生小榛子看著個小、不大起眼,沒有市場賣的美國大榛子色澤油潤,粒大飽滿,但吃起來方覺出野生堅果的妙處,味道天然純正,餘香綿綿。

榛子與山丁子、山葡萄、雅格達、酸木漿等一些天然林作物一樣,

都有伴我成長的童年記憶。與榛子記憶連結的是爬山的經歷,終點是吉文的標誌性建築——防火樓。到了山頂,小夥伴們試著往防火樓下面的螺旋式木梯攀爬,膽大點的能爬到樓頂。一會兒又進入周圍的樹叢穿梭尋覓,然後就沿著蜿蜒的小路往下飛奔了。

此時大山仿佛突然沉寂下來,林中驚飛的鳥禽與遠處襲來的蟲鳴麅吼讓人不寒而粟。山上有三條進出的小路,往密林深處多走一點,就容易偏離開主路方向。大家不住腳的向山下跑,瞬間就被樹叢掩住不見了蹤影。往山下沖的慣性很大,要邊跑邊拽著路邊的樹枝才能停穩。這個驚悚的過程在隱綽看到山下的房子方算結束。

一直到現在,我在夢裡還會出現往山下奔跑的情境。

榛子生於海拔幾百米不等的山坡灌叢,離山底不遠,下山的小夥伴們安寧下來,在榛子林裡悠閒地翻弄採擷。大片大片翠綠的葉子掩映著白色的榛子花,有的已經掛滿了像寺鐘模樣的綠色果苞,榛子就這樣被邊緣有鋸齒、長有細絨毛的外皮包裹著,就像核桃外層包裹著的綠皮,剝開才能看到裡面的榛子。榛子殼還沒變硬,

打開柔韌的外殼,露出肥嫩白脆的榛子仁兒,泛著淡淡的清香,有些發澀。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榛子,已經去皮晾曬,高溫加工而成了。

自從對烘焙感興趣,總愛琢磨著家裡可用的食材,剛好二姐從林區優選了高品質的榛子寄來。我在網路敲出“榛子”二字,有關“榛子酥”的網頁撲面而來,而且多與一部電視劇《琅琊榜》聯繫到了一起,什麼“《琅琊榜》裡最火的點心榛子酥”、“靖王的最愛榛子酥”、“琅琊榜第一宮廷禦點榛子酥”等。

原來《琅琊榜》熱播後,爆紅的不止是演藝界明星,還有靖王殿下偏愛的小點心,引發烘焙愛好者一試身手,製作出了各種版本的“榛子酥”。

我不大追劇,《琅琊榜》也播出好多年了,為了榛子酥流覽了下劇情:南梁大通年間,北魏赤焰軍主帥林燮攜兒子林殊出征,遭人陷害。僥倖生還的林殊,在琅琊閣的幫助下削骨易容,建立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

十二年後以宗主梅長蘇的身份回宮,暗中輔佐明君靖王登上皇位,為七萬赤焰忠魂洗雪了汙名。劇中幾次出現的榛子酥是靖王的最愛,而林殊從小對榛子過敏,靜妃為了試探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在撲朔迷離的局勢中使用了這樣一個線索——榛子酥。

榛子在《詩經》中就有了食用記載,早年間是專為宮廷所享用的堅果。如何用家庭烤箱複製出這道傳承千年的宮廷名點,我在看了幾個做法版本的基礎上,在私廚空間隨意發揮著。比如:減少糖的用量;嘗試著分別用到黃油、玉米油以及豬油;低粉改成了農村黑麵粉;用到的榛子就是來自大興安嶺的野生榛子。我也沒把榛子磨成粉面,我喜歡榛子的顆粒感,這樣做出的榛子酥既有點心的酥鬆,又格外凸顯出榛子的醇香。

我把手作的榛子酥分享給了親朋好友品嘗,也把對家鄉榛子的淳樸情結以及有關榛子酥的文化連結留在了心底。

古往今來,中華傳統名點小吃舉不勝數,一代接一代,背後經歷了多少故事、幾多浮華滄桑?該有多少這樣宮中秘制、散落民間的美味可以傳承探索呢?

文 / 在水一方

圖片 / 在水一方

有關“榛子酥”的網頁撲面而來,而且多與一部電視劇《琅琊榜》聯繫到了一起,什麼“《琅琊榜》裡最火的點心榛子酥”、“靖王的最愛榛子酥”、“琅琊榜第一宮廷禦點榛子酥”等。

原來《琅琊榜》熱播後,爆紅的不止是演藝界明星,還有靖王殿下偏愛的小點心,引發烘焙愛好者一試身手,製作出了各種版本的“榛子酥”。

我不大追劇,《琅琊榜》也播出好多年了,為了榛子酥流覽了下劇情:南梁大通年間,北魏赤焰軍主帥林燮攜兒子林殊出征,遭人陷害。僥倖生還的林殊,在琅琊閣的幫助下削骨易容,建立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

十二年後以宗主梅長蘇的身份回宮,暗中輔佐明君靖王登上皇位,為七萬赤焰忠魂洗雪了汙名。劇中幾次出現的榛子酥是靖王的最愛,而林殊從小對榛子過敏,靜妃為了試探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在撲朔迷離的局勢中使用了這樣一個線索——榛子酥。

榛子在《詩經》中就有了食用記載,早年間是專為宮廷所享用的堅果。如何用家庭烤箱複製出這道傳承千年的宮廷名點,我在看了幾個做法版本的基礎上,在私廚空間隨意發揮著。比如:減少糖的用量;嘗試著分別用到黃油、玉米油以及豬油;低粉改成了農村黑麵粉;用到的榛子就是來自大興安嶺的野生榛子。我也沒把榛子磨成粉面,我喜歡榛子的顆粒感,這樣做出的榛子酥既有點心的酥鬆,又格外凸顯出榛子的醇香。

我把手作的榛子酥分享給了親朋好友品嘗,也把對家鄉榛子的淳樸情結以及有關榛子酥的文化連結留在了心底。

古往今來,中華傳統名點小吃舉不勝數,一代接一代,背後經歷了多少故事、幾多浮華滄桑?該有多少這樣宮中秘制、散落民間的美味可以傳承探索呢?

文 / 在水一方

圖片 / 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