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哪些專門為中產階級量身定制的消費陷阱?知乎

二十多年前的廣場時尚,瘋狂且震撼。

成千上萬的人,聚攏在廣場上,在清晨寒風中怒吼英語。口中白氣如龍,每一個音標都帶著對那個時代赤裸裸的渴望。

二十年多後,又一輪學習熱潮到來,

李陽依舊是主角。他的《十秒鐘學會說英語》被放在喜馬拉雅FM的付費首頁,頭條置頂。

課程售價129元,播放已超200萬次。

如果說上一輪學習浪潮,源自對外面世界的嚮往。那麼這一輪,恐怕始於對外面世界的恐慌。

恐慌的人們,將自己深埋知識之中,尋找安全感。

上班路上,他們帶著耳機,聽羅輯思維裡的知識段子;午休間歇,他們刷著介面、36氪或鈦媒體的付費分析;上廁所時,

螢幕介面是知乎,晚飯的主題詞是闕值、黑天鵝和零和遊戲。

吳曉波頻道的新銳會員已經超過15萬,每日耐心聽著中產階級進階的音訊秘笈。

馬東和《奇葩說》團隊,傳授職場教程,總計260招,僅2016年12月3日一天,銷售額555萬。

知識分享社區知乎中,最火問題“為什麼學歷不一定值錢,但學區房卻非常值錢?”頁面右下方,推薦著最新live教程,主題分別為高頻量化交易、民間借貸和金融原理入門。

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如何從年薪30萬到100萬”是最近大熱問題。儘管提問一次需要近200元,還是有11326人參與到這場37分鐘的語音講座中。

你還可以花費2000元左右,與主講者預約單聊。諮詢者手握錄音筆,攥著密麻麻的提綱。

這是個飛速運轉的世界,快到“一小時學會股指期貨”、“三步選中好股票”的名稱,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饑渴。

最有名的“得到”平臺,門生已超145萬,雖然有許多人交了錢便不再來,

雖然每天有85%推送不會被打開。

但從交錢那一刻起,他們已獲心安。

這和那些交給孔子十條肉脯,然後懵懂聽課的弟子一樣。

聽不聽得懂,不關鍵,可不學習,何以安身亂世?

十六年前,中國出版業向民營變革,機場的暢銷書是《誰動了我的乳酪》、《富爸爸窮爸爸》和《哈佛商業圖書精選》。

此後十餘年,雞湯勵志和探險志異大行其道,暢銷書前十名中純科普類的,只有一本霍金的《時間簡史》。

沒有幾個人能看懂時間和空間的巨著,但書房最好有一本,可裝點門面。

這一輪學習浪潮明顯不同,知識變得廉價且親民,且可選種類很多。

馬雲合夥人公開阿裡巴巴17年的管理心法,跨國公司高管分享著60天練就高效競爭力的訣竅,樂嘉用性格色彩學教你一眼看透人心,都曾是付費平臺的熱門課程。

然而學員們課後細品,仍然不免有熟悉的雞湯味,這些課程和機場售賣的成功學和管理秘訣,

本質上並無不同。

有人收聽了知名大V的理財課程後抱怨:只有第一講是乾貨,其他講都是更改案例後,重複迴圈的套話。

一份針對知識付費的調查中,有近半人認為效果“一般”,而12.3%的人表示不滿意,因為“付費得到的內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費的途徑來獲取”。

10分鐘的音訊,1000字的文章,2個小時的講座,真知灼見到底幾何?

或許時間久了,你會發現,某位老師反復強調的理念和觀點,不再醍醐灌頂,進而厭倦;某場諮詢或經驗分享,依舊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溝通成本;所謂的財富捷徑,依然只能傾聽傳奇,不能親身複製。

學習者最後還是傾聽者,傾聽者總免不了成為偷聽者。

9個月前,王思聰在分答平臺回答了留學方面等32個問題。

如今他已很少出現,那些正經回答少人問津。

主頁上被頂最高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與前女友的關係”、對算命的看法和擇偶觀念。偷聽者甚眾。

現在看來,大學畢業時怒扔書本,實在是天真到一塌糊塗的舉動。

畢業是一個騙局。學習恐怕是貫穿終生的舉動。

在這瞬息變幻的世界,科技文明讓行業更迭無限加快,淘汰也無限加快。

今年年初,一位34歲博士被大企業辭退的帖子,引發集體熱議。剛剛擁有二孩的男主人公,面對兩套房子的房貸和生活開銷,茫然無措,“中年危機提前到來”。

另一個故事在朋友圈廣為流傳,一位41歲公司高管,勤懇工作了二十年,但公司隨著行業落寞而倒閉。

因為不熟悉移動通訊技術,他只得賦閑在家,四處降薪求職。

穩定收入和體面生活的幻象被擊碎,他們在知識反覆運算中四處碰壁。調查顯示,一名博士生畢業四年後,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將全部老化。

每個人都擔憂成為文明前行的犧牲品,這也是這輪學習熱潮的潛因。

對於飽含“高度競爭的憂患意識”中產家庭而言,改變了命運的知識,是最後的底氣。

然而面對不確定的行業變化,以及潛在威脅的人工智慧,究竟該學什麼呢,學到的知識有沒有用?許多問題並沒有答案。

在這個時候,知識本身或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與知識網紅達成某種愉快的互動體驗,換來安眠好夢,就已經足夠了。

其實,知識焦慮十多年前已經爆發過一次。

2000年左右,香港醫學研究者發現,很多25歲到40歲的高學歷人士,在沒有任何病理變化的情況下,突然失眠、焦躁、尿頻和嘔吐。女性甚至停經。

研究者稱,每天連續看電視、聽廣播和泡在圖書館的人,是知識焦慮的高發人群。

醫生給出了一個治療方案:每天接觸的媒體不能超過兩種,減少娛樂,保證睡眠9小時,睡前鍛煉15分鐘,多喝水,補充維C。

不再醍醐灌頂,進而厭倦;某場諮詢或經驗分享,依舊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溝通成本;所謂的財富捷徑,依然只能傾聽傳奇,不能親身複製。

學習者最後還是傾聽者,傾聽者總免不了成為偷聽者。

9個月前,王思聰在分答平臺回答了留學方面等32個問題。

如今他已很少出現,那些正經回答少人問津。

主頁上被頂最高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與前女友的關係”、對算命的看法和擇偶觀念。偷聽者甚眾。

現在看來,大學畢業時怒扔書本,實在是天真到一塌糊塗的舉動。

畢業是一個騙局。學習恐怕是貫穿終生的舉動。

在這瞬息變幻的世界,科技文明讓行業更迭無限加快,淘汰也無限加快。

今年年初,一位34歲博士被大企業辭退的帖子,引發集體熱議。剛剛擁有二孩的男主人公,面對兩套房子的房貸和生活開銷,茫然無措,“中年危機提前到來”。

另一個故事在朋友圈廣為流傳,一位41歲公司高管,勤懇工作了二十年,但公司隨著行業落寞而倒閉。

因為不熟悉移動通訊技術,他只得賦閑在家,四處降薪求職。

穩定收入和體面生活的幻象被擊碎,他們在知識反覆運算中四處碰壁。調查顯示,一名博士生畢業四年後,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將全部老化。

每個人都擔憂成為文明前行的犧牲品,這也是這輪學習熱潮的潛因。

對於飽含“高度競爭的憂患意識”中產家庭而言,改變了命運的知識,是最後的底氣。

然而面對不確定的行業變化,以及潛在威脅的人工智慧,究竟該學什麼呢,學到的知識有沒有用?許多問題並沒有答案。

在這個時候,知識本身或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與知識網紅達成某種愉快的互動體驗,換來安眠好夢,就已經足夠了。

其實,知識焦慮十多年前已經爆發過一次。

2000年左右,香港醫學研究者發現,很多25歲到40歲的高學歷人士,在沒有任何病理變化的情況下,突然失眠、焦躁、尿頻和嘔吐。女性甚至停經。

研究者稱,每天連續看電視、聽廣播和泡在圖書館的人,是知識焦慮的高發人群。

醫生給出了一個治療方案:每天接觸的媒體不能超過兩種,減少娛樂,保證睡眠9小時,睡前鍛煉15分鐘,多喝水,補充維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