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防創新百人會丨專訪眼神科技周軍:多模態為何是生物識別必然趨勢?

“這個世界對AI行業的理解還很模糊,行業還很弱小,

像小嫩芽剛剛冒出來。去找欣賞你的人,欣賞AI行業的人,相信這個東西能帶來價值的人。”周軍說,他深吸了一口煙,緩緩吐出。

周軍此前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屬於筆者常見的傳統企業轉型類的BOSS:實幹能力強,對純互聯網公司善於玩品牌的路數不苟同。

1997年創辦天誠盛業,2016年成立眼神科技集團,周軍已在人工智慧、生物識別領域深耕20餘年。眼神科技是國內比較少見的同時切入指紋、人臉和虹膜領域的公司,

提供端到端的多模態生物識別解決方案,公司關注並已有實際案例的應用領域包括金融、安防反恐、智慧校園和智慧社區等,其中銀行業務是核心業務,占總業務的50%,銀行管道的市場佔有率也近60%。

團隊方面,眼神科技現有人員300多名,大部分是研發人員。北京100多人,雄安、深圳、濟南、長春、瀋陽、鄭州等地的研發中心、子公司共有200多人。2017年10月,眼神科技完成A輪融資1億元,

周軍表示,目前A+輪正在啟動,主要考慮戰略投資。

生物識別領域20餘年風雨兼程,踩著無數創業“屍體”才活下來。眼神科技是一家擁有20年積累的生物識別公司,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也是行業裡面唯一一家獲得此獎的企業。20年風雨兼程,背後是周軍和團隊的不懈奮鬥。

眼神科技發展歷程

周軍1993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工作。直到現在央行都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單位,

但他屬於“天生就必須搞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一類人。

“天生喜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歡的客戶,不喜歡的堅決不做。要找一些優質的客戶,打仗不要墨蹟,打的下就打,打不下就走人,選擇投緣的客戶。”周軍說。

周軍1995年年初開始籌畫創業。1997年成立公司,1998年從研發指紋識別技術開始,並嘗試應用于金融領域。那時的指紋還是一個很新的技術,

對於原本就很謹慎的銀行客戶來說,說服他們買單並不容易。

從開始研發到真正找到客戶、專案落地,周軍經歷了五年多的漫長探索,拜訪了幾十家銀行,終於找到一個銀行願意試用指紋識別技術,這個客戶總共跑了12次。“讓一個客戶吃第一個螃蟹,作為創業者必須AII IN,一開始不要想著賺錢。當你把心、命交給他的時候,他也會幫你。那時公司幾乎快枯竭了。”周軍回憶,眼睛露出一絲血紅。

指紋識別獲得成功之後,周軍2002年開始嘗試做人臉識別,2005年研發成功,但是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資料,伺服器運算能力和深度學習技術也還未突破,人臉演算法在全球範圍內效果都不好。

但是,周軍持續保持對行業趨勢和商機極強的敏感度。2005年他又開始做虹膜,花費2年多時間終於研發成功。2011年之後,隨著GPU和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眼神科技的人臉識別演算法得以迅速提升,並在2016年僅用2個30層的神經網路在IFW測評中準確率達到99.71%。

創業九死一生,無論哪個行業,都很難逃脫這個魔咒。在生物識別領域,眼神科技也是踩著很多“先烈”沒走通的路,再勇敢往前走。

周軍總結很多人創業失敗的原因:“從技術到產品是很多創業者栽跟頭的原因,技術是研發出來的,其性能指標在類比環境中達到。但產品要結合場景、要結合用戶體驗。這就像看懂了《紅樓夢》,但要演繹賈寶玉,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距離。”

“每種演算法從做出來到商用,一個公司至少五年時間,即使現在也是如此。轉換成生產力至少是5年時間,每一種AI技術的研發落地沒有五年都是扯淡!”

過去20年,周軍迎來送往了很多創業“同學”。有的因為走得太快,掉到黑洞裡面,有的走太累,“嫁”給了別人,更多的是“OVER”了。

“我們撿起他們沒有做成的事,再繼續做,在一個沒有被喚醒的領域,我去把它做起來。”周軍形容回憶自己的創業歷程。

在生物識別領域20餘年風雨兼程,周軍對這個行業有很深的情感,他分享眼神科技之所以能夠活下來的秘密,並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技術就像一個種子,要找到土壤,找到濕潤、好的土壤,讓其生根,發芽,長大。種子。

並在2016年僅用2個30層的神經網路在IFW測評中準確率達到99.71%。

創業九死一生,無論哪個行業,都很難逃脫這個魔咒。在生物識別領域,眼神科技也是踩著很多“先烈”沒走通的路,再勇敢往前走。

周軍總結很多人創業失敗的原因:“從技術到產品是很多創業者栽跟頭的原因,技術是研發出來的,其性能指標在類比環境中達到。但產品要結合場景、要結合用戶體驗。這就像看懂了《紅樓夢》,但要演繹賈寶玉,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距離。”

“每種演算法從做出來到商用,一個公司至少五年時間,即使現在也是如此。轉換成生產力至少是5年時間,每一種AI技術的研發落地沒有五年都是扯淡!”

過去20年,周軍迎來送往了很多創業“同學”。有的因為走得太快,掉到黑洞裡面,有的走太累,“嫁”給了別人,更多的是“OVER”了。

“我們撿起他們沒有做成的事,再繼續做,在一個沒有被喚醒的領域,我去把它做起來。”周軍形容回憶自己的創業歷程。

在生物識別領域20餘年風雨兼程,周軍對這個行業有很深的情感,他分享眼神科技之所以能夠活下來的秘密,並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技術就像一個種子,要找到土壤,找到濕潤、好的土壤,讓其生根,發芽,長大。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