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說話細聲細氣,走路輕手輕腳,出門怕曬太陽……兒子啊,你的陽剛之氣去哪兒了?

巴蜀中學“俊朗少年養成教育課”。受訪者供圖

李女士上初二的兒子是人見人誇,

可是她心裡卻焦麻了。兒子成績好,喜歡看書,好靜,平時說話細聲細氣,走路也輕腳輕手。可能是小時候家長有些過度保護,兒子現在居然怕曬太陽,媽媽叫他週末去戶外走走,他一看豔陽高照便打起退堂鼓。

當媽的氣不打一處來

兒子怕皮膚被曬黑不願爬山

李女士說,在自己的印象中,兒子從來沒跟人打過架,很多調皮搗蛋的男孩的家長都羡慕我,

但我寧可哪天兒子衣衫襤褸地回來說:“媽媽,我跟XX打了一架。這才像男孩子嘛。”

上初二的兒子個頭有1米72,身高跟父親不相上下,可身板單薄,做事情又很細緻。李女士怎麼看都覺得兒子太乖了,但缺乏男子氣。

最讓李女士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前段時間一家人駕車出去春遊,那天下午春光明媚,溫度有點高,太陽有點曬。到了景點,李女士叫兒子下車一同爬山,沒想到兒子說:“太曬了,

不想去。”“你又不是女孩子,擔心被曬黑嗎?”李女士用了激將法。可兒子仍然不進油鹽,無所謂地說:“男孩子還不是不想曬黑。”

兒子從小到大在學習上都很自覺,沒讓李女士操多少心,可這段時間她卻越來越擔心兒子的狀況。李女士不知道如何“改造”兒子,很希望學校能開設相關的課程。

開課幫他們重塑自我

陽剛外形+堅韌品格+社會責任

這學期,巴蜀中學每週二下午有一節專門針對男生的選修課,

課名叫“俊朗少年養成教育課”。

執教老師鄧履虹說,為了不讓學生成為“奶油小生”,他們萌生了開設這門課程的想法。目前這門課被評為重慶市首批精品選修課。這門課程分成三個板塊:一是陽剛的外型,二是堅韌的品格,三是社會責任。這學期,高一有40個男生選修,初一有20個男生選修,總課時為19節。據瞭解,第一節課就是塑造男孩的陽光外形,從站、坐、行的姿態及神情等方面加以訓練,

達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讓男孩子變得陽光帥氣,身姿挺拔,氣質超群。

鄧老師還帶男孩們進健身房,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訓練臂力、胸肌和腹肌。

在巴蜀中學的操場上,每週二下午,你可能會偶遇一群穿短褲、戴拳套的男孩在怒吼、踢腿,散打項目也是課程的一部分。“男子漢的氣質是一步步錘煉而成的。”鄧老師說,“俊朗少年養成教育課”是一門綜合課,

課程選了一系列能展現男子漢氣質特性的運動能力訓練,比如中國武術、散打、擊劍、攀岩、暴走。“我們要培養能文能武的男子漢。”鄧老師說,除了“武”,還有“文”的課程,比如演講訓練、兵法36計、理財教育等。

學校統一安排週二下午四點上課,不過,鄧老師在週末也會組織男孩子們“上課”,大家都很積極,有男孩甚至放棄補習文化課,跟鄧老師練男子漢氣質。

家長問卷調查發人深省

男子漢少了,女漢子越來越多

近日,記者對6歲、10歲、12歲、14歲男孩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愛哭的小男孩並不少見。不少媽媽有這樣的感覺:“身邊的男孩越來越嬌氣,女孩卻更像女漢子。”

有小學老師感慨,學校午飯時間,女孩大口大口,不到10分鐘就消滅完餐盒裡的飯菜。可有些男孩卻拿著勺子,幾粒米、幾粒米地往嘴裡送,飯菜在嘴巴裡細嚼慢嚥幾分鐘不見吞咽。

有媽媽說,現在的男孩子說話細聲細氣,女孩子卻聲如洪鐘;男孩子走路軟綿綿,女孩子卻像“風一樣”;男孩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女孩子做事情麻利得多……

還有人總結說,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男孩子的學習成績普遍拼不過女孩子,可能跟一些男孩子缺乏陽剛之氣,性子太軟,容易放棄,不能吃苦不無關係。

有爸爸說,“男子漢課”應是一堂社會課,但培養男子漢,爸爸應當做好榜樣。

新聞縱深>>

男孩少陽剛 女孩多漢子 為啥?

重慶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周小燕分析,造成現在的男孩缺乏陽剛之氣,最直接的原因是照料孩子以女性為主,讓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角色模仿的好榜樣。

她介紹,一般的家庭多是老人和媽媽帶孩子,爸爸缺位問題突出,幼稚園、中小學的老師絕大部分也是女老師,男孩的成長缺乏具有陽剛之氣的男性來引路。媽媽要求男孩愛乾淨,老師喜歡守規矩聽話的學生,大家不分性別對男孩女孩進行同一評價,客觀上壓抑了男孩天性的發展,不能在地上摸爬滾打,怎麼磨煉“錚錚鐵骨”?

一些小男孩被媽媽帶得很精細,夏天出門打遮陽扇塗防曬霜,冬天穿成雪娃娃還要擦潤膚品,久而久之,男孩會把媽媽這套審美固化下來,長大了也變得“奶油”起來。

不少媽媽認為,爬高爬低危險,日曬雨淋會生病,甚至不讓孩子接觸力量型、對抗性的體育運動,給男孩“減負”太多,因此長大後,他們身上就缺少男性特徵。

女漢子養成是因為一些家長把以後的“生存競爭壓力”過早地轉嫁在孩子身上,因為自身的深度焦慮而不停給女孩“載入”。現在不少女孩父母持這樣的觀念“女孩子要自身強大,不求人”、“女孩子要有本事,不愁嫁”、“女孩子要強悍,不吃虧”。

周小燕表示,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一致才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性別角色的塑造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基礎。作為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喜好在孩子穿著打扮上隨心所欲,要讓男孩有個男孩樣,女孩像個女孩子。當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榜樣的力量很重要。孩子的角色模仿能力很強,因此男孩家庭的父親要特別注意自身形象,給孩子塑造一個好榜樣。

不過,很多好品質都是中性的,比如果斷、細膩、溫柔、堅強,男孩女孩都應該兼備。最好的搭配是三七開,讓男孩鐵骨柔情,女孩變鏗鏘玫瑰。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黃曄

男子漢少了,女漢子越來越多

近日,記者對6歲、10歲、12歲、14歲男孩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愛哭的小男孩並不少見。不少媽媽有這樣的感覺:“身邊的男孩越來越嬌氣,女孩卻更像女漢子。”

有小學老師感慨,學校午飯時間,女孩大口大口,不到10分鐘就消滅完餐盒裡的飯菜。可有些男孩卻拿著勺子,幾粒米、幾粒米地往嘴裡送,飯菜在嘴巴裡細嚼慢嚥幾分鐘不見吞咽。

有媽媽說,現在的男孩子說話細聲細氣,女孩子卻聲如洪鐘;男孩子走路軟綿綿,女孩子卻像“風一樣”;男孩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女孩子做事情麻利得多……

還有人總結說,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男孩子的學習成績普遍拼不過女孩子,可能跟一些男孩子缺乏陽剛之氣,性子太軟,容易放棄,不能吃苦不無關係。

有爸爸說,“男子漢課”應是一堂社會課,但培養男子漢,爸爸應當做好榜樣。

新聞縱深>>

男孩少陽剛 女孩多漢子 為啥?

重慶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周小燕分析,造成現在的男孩缺乏陽剛之氣,最直接的原因是照料孩子以女性為主,讓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角色模仿的好榜樣。

她介紹,一般的家庭多是老人和媽媽帶孩子,爸爸缺位問題突出,幼稚園、中小學的老師絕大部分也是女老師,男孩的成長缺乏具有陽剛之氣的男性來引路。媽媽要求男孩愛乾淨,老師喜歡守規矩聽話的學生,大家不分性別對男孩女孩進行同一評價,客觀上壓抑了男孩天性的發展,不能在地上摸爬滾打,怎麼磨煉“錚錚鐵骨”?

一些小男孩被媽媽帶得很精細,夏天出門打遮陽扇塗防曬霜,冬天穿成雪娃娃還要擦潤膚品,久而久之,男孩會把媽媽這套審美固化下來,長大了也變得“奶油”起來。

不少媽媽認為,爬高爬低危險,日曬雨淋會生病,甚至不讓孩子接觸力量型、對抗性的體育運動,給男孩“減負”太多,因此長大後,他們身上就缺少男性特徵。

女漢子養成是因為一些家長把以後的“生存競爭壓力”過早地轉嫁在孩子身上,因為自身的深度焦慮而不停給女孩“載入”。現在不少女孩父母持這樣的觀念“女孩子要自身強大,不求人”、“女孩子要有本事,不愁嫁”、“女孩子要強悍,不吃虧”。

周小燕表示,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一致才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性別角色的塑造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基礎。作為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喜好在孩子穿著打扮上隨心所欲,要讓男孩有個男孩樣,女孩像個女孩子。當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榜樣的力量很重要。孩子的角色模仿能力很強,因此男孩家庭的父親要特別注意自身形象,給孩子塑造一個好榜樣。

不過,很多好品質都是中性的,比如果斷、細膩、溫柔、堅強,男孩女孩都應該兼備。最好的搭配是三七開,讓男孩鐵骨柔情,女孩變鏗鏘玫瑰。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黃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