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大行去年裁員近3萬,銀行業好日子到頭了嗎?

摘要:不在資本上或知識上給自己加杠杆,後半生可能就要落伍

本文為杠杆遊戲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撰文|張銀銀

最近一則新聞令人很多人擔心——2017年五大國有銀行裁員近3萬人。

根據新華網的消息,近段時間公佈的大行年報資料顯示,五家國有銀行在境內銀行機構員工全部減少,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減員都在8000人以上,中國銀行僅內地商業銀行機構員工減少96人,

交通銀行境內銀行機構從業人員減少了1259人。五大行減少的員工數量加起來大約近3萬人。

沒錯,就是曾經也能和國企、公務員等體制內崗位一樣被稱作“鐵飯碗”的銀行業主分析師John Heggestuen的調查:

1500位千禧代中根本不用實體銀行的占38%,

一個月少於一次的占26%,二者相加超過了被調查者數字的一半,這些人幾乎不進實體銀行分行,線上技術是他們使用銀行功能的主要途徑,而智慧手機為主要操作工具。

一組悲觀的數據:花旗銀行曾預計,2015到2025年間,銀行業將裁員30%。

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互動管道,將越來越多地轉向手機分銷這個管道,客戶對實體銀行分行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實體分行會關閉,

當然更不需要雇傭分行雇員了,就是自動取款機(ATM)也難逃重蹈電話亭覆轍的命運。

現金和支票交易的減少,會讓大部分自動取款機變得越來越沒必要,最終也會像銀行分行一樣退出歷史舞臺。

對於銀行業,包括廣義的金融業來說,我們會發現,不僅前臺的需求越來越小,風控、外匯交易等,大部分事務都是電腦程式可以完成的。

當然,設計這一套程式需要人,也需要大量的財物投入,但是,這和普通的金融業白領似乎沒有多少關係,這也是大部分人無法通過中短期的學習改行的職業。

所以,銀行業離職潮也好,或主動被動的裁員也罷,從技術趨勢上說,都是不可逆的——無論行業是否景氣、壞賬升降、經濟形勢好壞。

可以確定的是,

如果以上指標走向越不利,銀行越有動力通過自助銀行、互聯網銀行等來代替昂貴的人工,以降低長期的人力開支。

類似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在很多領域,每個人都得規劃自己的前路。現代分工越精細化、技術越進步,也就越沒有什麼永遠不變的職業。當然,公職人員、醫生、教師等可能例外。不在資本上或知識上給自己加杠杆,後半生可能就要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