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民論壇重磅報告 | 公眾對當前這場反腐敗鬥爭的看法與評價

新形勢下,堅定不移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是興党興國之舉,是党心民心所向

縱觀古今中外,腐敗是人類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頑疾。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當前中國反腐敗鬥爭所面臨的現實環境更為複雜。

毋庸諱言,時間回溯四年多,到黨的十八大前,腐敗問題已累積到相當複雜、相當嚴峻的程度,成為我們黨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和最嚴峻挑戰之一。人民痛恨腐敗、盼望懲治腐敗,如果再不厲行反腐,我們黨就可能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援與擁護。所以有人說,反腐敗鬥爭是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必須要打”、而且“絕對輸不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然而,也有很多人曾表示擔憂,就像此前坊間“不反腐要亡黨,真反腐要亡國”的說法一樣,腐敗問題無疑已經成為一枚威脅、危害巨大的“定時炸彈”,如果不反腐,這顆“炸彈”時刻可能會引爆,不僅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將危及黨的執政基礎;如果厲行反腐,則不僅需要堅強的毅力和決心,而且還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否則腐敗病灶不僅不能清除,

還將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形象,甚至不利於黨內團結和政治穩定。解決這一問題的難度極大、風險極高,黨中央能做到嗎?能掌控嗎?毋庸諱言,反腐敗鬥爭之初,許多人心裡是打了問號的。

面對一系列的期待、擔憂和質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非凡的智慧、膽識和氣魄,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佈局,開展了氣勢磅礴、雷霆萬鈞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懲治貪腐分子的人數之多、級別之高、行動之密集、涉及領域之寬、挖掘問題之深,在中國乃至世界反腐敗史上都是罕見的。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回過頭看這幾年的反腐敗工作,很多人不禁感歎:如果沒有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
無法想像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將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危險境地!

對於這一階段的反腐敗鬥爭,廣大社會公眾有哪些切身感受,如何評價,又有哪些建議?全面客觀掌握廣大公眾、社會各界對相關問題的觀點、看法、態度,既能給這一階段反腐敗工作的客觀分析、歷史性評價提供重要依據,同時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進一步開展反腐敗鬥爭的重要參考。

2017年2月23日到3月16日,我們通過紙質問卷調查、電子問卷推送、深度訪談等多種形式,面向全國社會公眾和各領域專家學者等進行了大型問卷調查和訪談,重點考察社會各界對這一階段反腐敗鬥爭的基本態度、看法和評價,深入掌握社會各界的相關認知、情感和態度傾向,進一步發現社會各界對反腐敗鬥爭的更多盼望和期待。

人民論壇調查結果證明,新形勢下,堅定不移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是興党興國之舉、党心民心所向;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突出的政治優勢和出色的執政能力;深入開展的反腐敗鬥爭,不僅具有淨化政治生態、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

85.7%的受訪公眾對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表示滿意,公眾普遍認為,堅定不移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意志,以非凡的智慧、膽識、氣魄厲行反腐,形成了反腐敗鬥爭的壓倒性態勢。當問及“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的成效,您總體上如何評價”時,本次調查顯示,85.7%的受訪公眾對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表示滿意。

公眾普遍認為,堅定不移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根本要求。受訪專家表示,這一階段的反腐敗鬥爭,在當前關鍵時間節點,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全域意義。只有打造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幹部隊伍,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才能夯實改革發展成就,從根本上打破“歷史週期律”,才能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調查結果顯示,71.9%的受訪公眾認同“越是大國崛起的關鍵期,越要加強反腐敗工作”。有專家表示,面對各領域改革發展的繁重艱巨任務,有效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超越傳統的發展思路和模式,不斷推進反腐敗工作,使約束權力運行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在更深層次上掃除改革障礙,避免改革成果淪為既得利益群體的“自助餐”,進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本次調查顯示,71.7%的受訪公眾認為“越是改革深化期,越要加強反腐敗工作”。

此外,調查還顯示,有61.3%的受訪公眾認為“越是社會快速變革期,越易滋生腐敗問題”。有專家表示,從中國反腐敗鬥爭面臨的現實環境看,當代中國正進行著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社會發展階段不同,腐敗的發展態勢不同,反腐敗鬥爭的特點也有所不同。一方面,各種規章制度,甚至是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社會轉型也會使人們在意識上出現不同的認識。因此,轉型期往往也是腐敗易發多發的時期。國際上的經驗也表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特別是經濟起飛時期,社會上的腐敗問題會明顯增多。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党作為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腐敗”,“如果管黨不力、治党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本次調查顯示,71.0%的受訪公眾表示“反腐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都是必須的”。

對於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取得的成果,受訪公眾最突出的三個感受分別是:“改善了社會風氣”、“淨化了政治生態”、“改善了幹群關係”

當問及“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鬥爭成果,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時,調查顯示,公眾感受最強烈的三項分別為:“改善了社會風氣”(71.7%)、“淨化了政治生態”(68.0%)、“改善了幹群關係”(57.5%)(參見圖1)。

圖1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黨的歷史表明,腐敗是瓦解黨的團結統一、瓦解黨的戰鬥力的最大危害。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八項規定為切入口和動員令,以抓黨性為根本,以抓黨紀為保障,對加強党的作風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馳而不息地鞏固和深化反“四風”成果,形成抓作風的長效機制;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三嚴三實”到“兩學一做”,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社會風氣明顯好轉。人民論壇課題組前期調查也印證了這一結果(參見人民論壇課題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實現程度如何?公眾怎麼看?》,《人民論壇》,2017年2月下,下同)。前次調查顯示,“社會風氣更加清朗,社會環境更加和諧”(65.70%)是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形成的最顯著的深層次變化。同時,62.19%的受訪公眾表示“黨組織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56.43%的受訪公眾表示“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改善”。

通過反腐敗重塑黨的執政形象,最核心的莫過於提升人民群眾對党的領導地位的認同度,提升公眾對黨的執政地位合法性的支持度,這也是反腐敗鬥爭之所以成為一場輸不起的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反腐敗,可以清除黨組織肌體上的腐敗“毒瘤”,提升党執政和領導的社會認同度和心理支持度,從而進一步改善黨與民眾的關係。

反腐敗鬥爭取得成績的最關鍵因素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堅強領導核心的智慧、膽識、氣魄”,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別是“人民群眾的由衷認同、鼎力支持”和“全黨上下團結一心”

儘管各國國情和政治制度不盡相同,但作為一個共性問題,腐敗並不是哪一個國家特有的問題,党的建設缺失和弱化也不是哪一個政黨獨有的現象。調查顯示,64.9%的受訪公眾認為“腐敗是世界性難題,不是一時一地的現象”,59.2%的受訪公眾認為“腐敗根源在於權力濫用,而不在於國家政體”。各國執政黨在面臨這些問題時,有的束手無策、放任自流,最終失去政權;有的“改旗易幟”成為利益集團的附庸與代言人;有的雖銳意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出現偏差和挫折,黯然收場。

對於“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這一問題,74.5%的受訪公眾認為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堅強領導核心的智慧、膽識、氣魄”,排在第一位(參見圖2)。這一結果與人民論壇課題組前期調查結果保持一致,前次調查顯示,“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堅強領導核心的智慧、膽識、氣魄”(75.17%)是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能夠形成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圖2

受訪專家表示,與西方國家實行多元政治不同,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反腐倡廉建設,是我們巨大的政治優勢,也是我國反腐敗的最大特點。近年來我國強力反腐、成效巨大,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充分證明了這一優勢。在西方國家多元政治之下,反腐敗並沒有一個政黨實行統一領導,各種反腐力量通常自成體系、各有分工,而且各派力量之間還會相互掣肘,使反腐敗工作難以協調。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決定了其能夠承擔起領導核心的責任,能夠在反腐敗問題上進行長期規劃,制定出適合國情的反腐敗戰略和策略;能夠調動各方力量協同作戰,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大大提高反腐敗的效能。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其內在地具有堅決、徹底反腐的決心,以及從根本上剷除腐敗的堅定信心。

調查顯示,“人民群眾的由衷認同、鼎力支持”(57.4%)是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取得成績的第二大因素。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腐敗是關乎執政黨和國家政權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腐敗導致人亡政息的歷史規律被稱為“歷史週期律”。當下的中國正在大力進行反腐倡廉建設,這對打破“歷史週期律”、堅持國家治理現代化之路具有重要啟示。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反腐,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同。調查還顯示,67.9%的受訪公眾認為“只有動員全社會力量,反腐敗才能取得根本成效”,66.2%的受訪公眾認為“人民群眾的參與越廣泛,留給腐敗的空間就越小”。

調查顯示,“全黨上下團結一心”(45.1%)是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取得成績的第三大因素。受訪幹部普遍表示,反腐敗必須全黨動員、黨政一起抓。各個方面都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上下一起動,打總體戰。在反腐敗進程中,紀檢、法院、檢察、監察和各個行政執法監督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繫和協作,把黨紀、政紀、法紀以及經濟處罰協調起來,發揮監督部門的整體作用。涉及跨地區、跨部門重大案件的查辦,還必須在更大範圍加強協調配合,以利於案件及時取得突破。反腐敗不僅要依靠專門機關,各個業務部門也必須加強業務管理和制度建設,強化內部和外部的監督制約機制,及時研究和解決腐敗所涉及的深層次問題。

受訪公眾普遍認為,反腐敗鬥爭最關鍵的舉措是“既‘打虎’又‘拍蠅’,堅持全覆蓋、無禁區、零容忍”,反腐敗工作創新是反腐敗鬥爭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在反腐敗鬥爭中,堅持党的領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通過強有力的舉措,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領導。當問及“這一階段反腐敗鬥爭的具體舉措,您認為最關鍵的是什麼”時,調查顯示,受訪公眾認為“既‘打虎’又‘拍蠅’,堅持全覆蓋、無禁區、零容忍”(71.3%)這一舉措最關鍵;同時,“健全揭露、發現和查處機制”(48.3%)、“不斷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40.1%)也是反腐敗鬥爭的關鍵舉措。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與西方國家的反腐敗工作相比,我國的反腐敗鬥爭覆蓋面更廣、反腐力度更大。西方國家的反腐,主要著眼于防範公職人員的腐敗行為,懲治的主要是經濟方面的問題,即貪污、受賄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國以零容忍的態度強力反腐敗,力度空前。反腐不留死角,實現橫無死角、縱無禁區。橫向上深入各個系統及領域,包括黨政機關、軍隊、新聞媒體、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懲治腐敗的範圍不僅僅局限在經濟方面,還有工作作風、政治紀律等。縱向上打破所謂反腐“上限”,一查到底。反腐的內容遠比西方國家全面,在懲處力度上也比西方國家要大。

當問及“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的創新,哪些給您留下深刻印象”時,調查顯示,“嚴糾‘四風’,關口前移,控制腐敗增量”(61.8%)、“果斷‘打虎’,高頻‘滅蠅’,清除腐敗存量”(59.7%)、“巡視創新,‘利劍’常舉,使威懾常在”(49.5%)排在前三位。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鬥爭突出了“制度反腐”的新特點,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是十八大以來反腐敗鬥爭在制度層面的鮮明特色。“制度反腐”符合現代國家治理從“人治”到“法治”的基本規律,能夠與人類普遍接受的法治思想與價值觀相容。制度反腐的堅持和制度創新的開展,無疑為反腐敗鬥爭取得成績提供了制度保障。正是由於堅持制度反腐,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才得以高效開展。

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以實際成果回應了社會上存在的誤區和論調,回應的前三位誤區和論調為:“反腐會降低幹部幹事創業動力”、“反腐會打擊投資者信心”、“反腐只是一陣風”

當問及“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以實際成果回應了哪些誤區和論調”時,調查顯示,“反腐會降低幹部幹事創業動力”(60.3%)、“反腐會打擊投資者信心”(58.0%)、“反腐只是一陣風”(55.2%)分別排在前三位,這一結果與人民論壇課題組前期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各界普遍認為,只有堅決反腐,才能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環境的公正公平。腐敗蔓延導致交易成本和經營風險上升,是企業最頭疼的問題。有受訪企業家表示,以往企業設立的公共關係部門,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為了“應付”政府官員。可見,只有通過嚴懲腐敗,打擊權力“尋租”,斬斷官商勾結的利益鏈條,遏制行政權力的“設租”、“抽租”行為,才能營造企業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調查還顯示,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以實際成效回應了“腐敗問題只會越反越多”(53.1%)、“反腐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41.9%)等錯誤論調。受訪專家表示,我國目前處於社會轉型期,這一階段也是腐敗多發期,加上我們反腐力度的不斷加大,查處的腐敗分子數量較多,這正說明我國反腐敗鬥爭之有力、成效之卓著。但由於各類媒體對腐敗案件的關注和報導越來越多,因而也可能給人以“腐敗越反越多”的錯覺。目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隨著制度的籠子紮得越來越緊密,對權力的約束越來越嚴,對腐敗的懲治越來越有力,貪官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腐敗會逐漸減少。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還有 38.1%的受訪公眾認為,“反腐成敗與百姓生活改善關係不大”。受訪專家表示,通過打擊腐敗,消除市場機制運行的障礙,讓公眾感受到反腐敗帶來的“獲得感”,是推動反腐敗工作進一步取得成效的工作重點。近幾年來,處於結構調整期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有人開始質疑反腐敗影響經濟發展。他們沒有看到,在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今天,中國經濟還能保持中高速增長趨勢,已經極其難得。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遠超美國、日本,位居全球首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位居全球第一。

受訪公眾普遍認為,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改變了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錯誤認識,包括:“退休即平安”、“法不責眾”、“朝裡有人好做官”、“選擇性反腐”、“刑不上常委”等

當問及“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改變了哪些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錯誤認識”時,65.1%的受訪公眾選擇了“退休即平安”,62.0%的受訪公眾選擇了“法不責眾,反腐也不敢搞出太大的動靜”,60.4%的受訪公眾選擇了“朝裡有人好做官,倒下的都是沒背景的”,57.3%的受訪公眾選擇了“任何時候都是‘選擇性反腐’,不可能一碗水端平”,57.1%的受訪公眾選擇了“‘刑不上常委’,反腐有禁區”(參見圖3)。

圖3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實踐,旗幟鮮明地向官場“潛規則”宣戰,打破了諸多過去認為碰不得也不可能碰的“禁區”,反腐面前、黨紀面前,再無任何“超越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特殊地帶、特殊身份,這足以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對腐敗、宣導廉潔的態度是旗幟鮮明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

近八成的受訪公眾對未來的反腐敗工作充滿信心,受訪公眾普遍認為,“機關幹部”和“基層黨員”是今後一段時期反腐敗的重點對象

當問及“您對未來更好開展反腐敗工作信心如何”時,調查顯示,79.0%的受訪公眾表示充滿信心。當問及“今後一段時期,您更希望反腐重點針對哪些群體展開”時,“機關幹部”(70.6%)和“基層黨員”(65.6%)是公眾最關注的兩個群體。可見,相比於企業和科研領域,公眾更關注黨政機關的腐敗問題。而當進一步問及“今後一段時間,您更希望解決哪些方面的腐敗問題”時,“經濟貪婪”(62.4%)、“生活腐化”(52.4%)、“作風專橫”(43.2%)在眾多選項中排在了前三位。

有專家指出,腐敗之所以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痛恨,根源就是“公權私用、特權侵貪”。同時,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急於求富,由此激發了強烈的利益驅動,可能會誘發某些握有權力的意志薄弱者鋌而走險,通過各種途徑侵吞、佔有、攫取國家、集體乃至他人的財富,使腐敗問題更加嚴重。調查顯示,56.3% 的受訪公眾希望下一階段的反腐能夠“為改革發展營造更加健康的環境”。

來源 | 人民論壇

作者 | 人民論壇課題組

新形勢下,堅定不移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是興党興國之舉、党心民心所向;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突出的政治優勢和出色的執政能力;深入開展的反腐敗鬥爭,不僅具有淨化政治生態、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

85.7%的受訪公眾對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表示滿意,公眾普遍認為,堅定不移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意志,以非凡的智慧、膽識、氣魄厲行反腐,形成了反腐敗鬥爭的壓倒性態勢。當問及“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的成效,您總體上如何評價”時,本次調查顯示,85.7%的受訪公眾對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表示滿意。

公眾普遍認為,堅定不移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根本要求。受訪專家表示,這一階段的反腐敗鬥爭,在當前關鍵時間節點,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全域意義。只有打造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幹部隊伍,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才能夯實改革發展成就,從根本上打破“歷史週期律”,才能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調查結果顯示,71.9%的受訪公眾認同“越是大國崛起的關鍵期,越要加強反腐敗工作”。有專家表示,面對各領域改革發展的繁重艱巨任務,有效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超越傳統的發展思路和模式,不斷推進反腐敗工作,使約束權力運行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在更深層次上掃除改革障礙,避免改革成果淪為既得利益群體的“自助餐”,進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本次調查顯示,71.7%的受訪公眾認為“越是改革深化期,越要加強反腐敗工作”。

此外,調查還顯示,有61.3%的受訪公眾認為“越是社會快速變革期,越易滋生腐敗問題”。有專家表示,從中國反腐敗鬥爭面臨的現實環境看,當代中國正進行著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社會發展階段不同,腐敗的發展態勢不同,反腐敗鬥爭的特點也有所不同。一方面,各種規章制度,甚至是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社會轉型也會使人們在意識上出現不同的認識。因此,轉型期往往也是腐敗易發多發的時期。國際上的經驗也表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特別是經濟起飛時期,社會上的腐敗問題會明顯增多。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党作為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腐敗”,“如果管黨不力、治党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本次調查顯示,71.0%的受訪公眾表示“反腐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都是必須的”。

對於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取得的成果,受訪公眾最突出的三個感受分別是:“改善了社會風氣”、“淨化了政治生態”、“改善了幹群關係”

當問及“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鬥爭成果,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時,調查顯示,公眾感受最強烈的三項分別為:“改善了社會風氣”(71.7%)、“淨化了政治生態”(68.0%)、“改善了幹群關係”(57.5%)(參見圖1)。

圖1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黨的歷史表明,腐敗是瓦解黨的團結統一、瓦解黨的戰鬥力的最大危害。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八項規定為切入口和動員令,以抓黨性為根本,以抓黨紀為保障,對加強党的作風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馳而不息地鞏固和深化反“四風”成果,形成抓作風的長效機制;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三嚴三實”到“兩學一做”,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社會風氣明顯好轉。人民論壇課題組前期調查也印證了這一結果(參見人民論壇課題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實現程度如何?公眾怎麼看?》,《人民論壇》,2017年2月下,下同)。前次調查顯示,“社會風氣更加清朗,社會環境更加和諧”(65.70%)是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形成的最顯著的深層次變化。同時,62.19%的受訪公眾表示“黨組織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56.43%的受訪公眾表示“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改善”。

通過反腐敗重塑黨的執政形象,最核心的莫過於提升人民群眾對党的領導地位的認同度,提升公眾對黨的執政地位合法性的支持度,這也是反腐敗鬥爭之所以成為一場輸不起的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反腐敗,可以清除黨組織肌體上的腐敗“毒瘤”,提升党執政和領導的社會認同度和心理支持度,從而進一步改善黨與民眾的關係。

反腐敗鬥爭取得成績的最關鍵因素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堅強領導核心的智慧、膽識、氣魄”,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別是“人民群眾的由衷認同、鼎力支持”和“全黨上下團結一心”

儘管各國國情和政治制度不盡相同,但作為一個共性問題,腐敗並不是哪一個國家特有的問題,党的建設缺失和弱化也不是哪一個政黨獨有的現象。調查顯示,64.9%的受訪公眾認為“腐敗是世界性難題,不是一時一地的現象”,59.2%的受訪公眾認為“腐敗根源在於權力濫用,而不在於國家政體”。各國執政黨在面臨這些問題時,有的束手無策、放任自流,最終失去政權;有的“改旗易幟”成為利益集團的附庸與代言人;有的雖銳意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出現偏差和挫折,黯然收場。

對於“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這一問題,74.5%的受訪公眾認為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堅強領導核心的智慧、膽識、氣魄”,排在第一位(參見圖2)。這一結果與人民論壇課題組前期調查結果保持一致,前次調查顯示,“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堅強領導核心的智慧、膽識、氣魄”(75.17%)是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能夠形成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圖2

受訪專家表示,與西方國家實行多元政治不同,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反腐倡廉建設,是我們巨大的政治優勢,也是我國反腐敗的最大特點。近年來我國強力反腐、成效巨大,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充分證明了這一優勢。在西方國家多元政治之下,反腐敗並沒有一個政黨實行統一領導,各種反腐力量通常自成體系、各有分工,而且各派力量之間還會相互掣肘,使反腐敗工作難以協調。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決定了其能夠承擔起領導核心的責任,能夠在反腐敗問題上進行長期規劃,制定出適合國情的反腐敗戰略和策略;能夠調動各方力量協同作戰,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大大提高反腐敗的效能。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其內在地具有堅決、徹底反腐的決心,以及從根本上剷除腐敗的堅定信心。

調查顯示,“人民群眾的由衷認同、鼎力支持”(57.4%)是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取得成績的第二大因素。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腐敗是關乎執政黨和國家政權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腐敗導致人亡政息的歷史規律被稱為“歷史週期律”。當下的中國正在大力進行反腐倡廉建設,這對打破“歷史週期律”、堅持國家治理現代化之路具有重要啟示。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反腐,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同。調查還顯示,67.9%的受訪公眾認為“只有動員全社會力量,反腐敗才能取得根本成效”,66.2%的受訪公眾認為“人民群眾的參與越廣泛,留給腐敗的空間就越小”。

調查顯示,“全黨上下團結一心”(45.1%)是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取得成績的第三大因素。受訪幹部普遍表示,反腐敗必須全黨動員、黨政一起抓。各個方面都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上下一起動,打總體戰。在反腐敗進程中,紀檢、法院、檢察、監察和各個行政執法監督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繫和協作,把黨紀、政紀、法紀以及經濟處罰協調起來,發揮監督部門的整體作用。涉及跨地區、跨部門重大案件的查辦,還必須在更大範圍加強協調配合,以利於案件及時取得突破。反腐敗不僅要依靠專門機關,各個業務部門也必須加強業務管理和制度建設,強化內部和外部的監督制約機制,及時研究和解決腐敗所涉及的深層次問題。

受訪公眾普遍認為,反腐敗鬥爭最關鍵的舉措是“既‘打虎’又‘拍蠅’,堅持全覆蓋、無禁區、零容忍”,反腐敗工作創新是反腐敗鬥爭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在反腐敗鬥爭中,堅持党的領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通過強有力的舉措,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領導。當問及“這一階段反腐敗鬥爭的具體舉措,您認為最關鍵的是什麼”時,調查顯示,受訪公眾認為“既‘打虎’又‘拍蠅’,堅持全覆蓋、無禁區、零容忍”(71.3%)這一舉措最關鍵;同時,“健全揭露、發現和查處機制”(48.3%)、“不斷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40.1%)也是反腐敗鬥爭的關鍵舉措。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與西方國家的反腐敗工作相比,我國的反腐敗鬥爭覆蓋面更廣、反腐力度更大。西方國家的反腐,主要著眼于防範公職人員的腐敗行為,懲治的主要是經濟方面的問題,即貪污、受賄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國以零容忍的態度強力反腐敗,力度空前。反腐不留死角,實現橫無死角、縱無禁區。橫向上深入各個系統及領域,包括黨政機關、軍隊、新聞媒體、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懲治腐敗的範圍不僅僅局限在經濟方面,還有工作作風、政治紀律等。縱向上打破所謂反腐“上限”,一查到底。反腐的內容遠比西方國家全面,在懲處力度上也比西方國家要大。

當問及“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的創新,哪些給您留下深刻印象”時,調查顯示,“嚴糾‘四風’,關口前移,控制腐敗增量”(61.8%)、“果斷‘打虎’,高頻‘滅蠅’,清除腐敗存量”(59.7%)、“巡視創新,‘利劍’常舉,使威懾常在”(49.5%)排在前三位。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鬥爭突出了“制度反腐”的新特點,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是十八大以來反腐敗鬥爭在制度層面的鮮明特色。“制度反腐”符合現代國家治理從“人治”到“法治”的基本規律,能夠與人類普遍接受的法治思想與價值觀相容。制度反腐的堅持和制度創新的開展,無疑為反腐敗鬥爭取得成績提供了制度保障。正是由於堅持制度反腐,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才得以高效開展。

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以實際成果回應了社會上存在的誤區和論調,回應的前三位誤區和論調為:“反腐會降低幹部幹事創業動力”、“反腐會打擊投資者信心”、“反腐只是一陣風”

當問及“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以實際成果回應了哪些誤區和論調”時,調查顯示,“反腐會降低幹部幹事創業動力”(60.3%)、“反腐會打擊投資者信心”(58.0%)、“反腐只是一陣風”(55.2%)分別排在前三位,這一結果與人民論壇課題組前期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各界普遍認為,只有堅決反腐,才能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環境的公正公平。腐敗蔓延導致交易成本和經營風險上升,是企業最頭疼的問題。有受訪企業家表示,以往企業設立的公共關係部門,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為了“應付”政府官員。可見,只有通過嚴懲腐敗,打擊權力“尋租”,斬斷官商勾結的利益鏈條,遏制行政權力的“設租”、“抽租”行為,才能營造企業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調查還顯示,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以實際成效回應了“腐敗問題只會越反越多”(53.1%)、“反腐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41.9%)等錯誤論調。受訪專家表示,我國目前處於社會轉型期,這一階段也是腐敗多發期,加上我們反腐力度的不斷加大,查處的腐敗分子數量較多,這正說明我國反腐敗鬥爭之有力、成效之卓著。但由於各類媒體對腐敗案件的關注和報導越來越多,因而也可能給人以“腐敗越反越多”的錯覺。目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隨著制度的籠子紮得越來越緊密,對權力的約束越來越嚴,對腐敗的懲治越來越有力,貪官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腐敗會逐漸減少。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還有 38.1%的受訪公眾認為,“反腐成敗與百姓生活改善關係不大”。受訪專家表示,通過打擊腐敗,消除市場機制運行的障礙,讓公眾感受到反腐敗帶來的“獲得感”,是推動反腐敗工作進一步取得成效的工作重點。近幾年來,處於結構調整期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有人開始質疑反腐敗影響經濟發展。他們沒有看到,在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今天,中國經濟還能保持中高速增長趨勢,已經極其難得。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遠超美國、日本,位居全球首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位居全球第一。

受訪公眾普遍認為,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改變了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錯誤認識,包括:“退休即平安”、“法不責眾”、“朝裡有人好做官”、“選擇性反腐”、“刑不上常委”等

當問及“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改變了哪些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錯誤認識”時,65.1%的受訪公眾選擇了“退休即平安”,62.0%的受訪公眾選擇了“法不責眾,反腐也不敢搞出太大的動靜”,60.4%的受訪公眾選擇了“朝裡有人好做官,倒下的都是沒背景的”,57.3%的受訪公眾選擇了“任何時候都是‘選擇性反腐’,不可能一碗水端平”,57.1%的受訪公眾選擇了“‘刑不上常委’,反腐有禁區”(參見圖3)。

圖3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實踐,旗幟鮮明地向官場“潛規則”宣戰,打破了諸多過去認為碰不得也不可能碰的“禁區”,反腐面前、黨紀面前,再無任何“超越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特殊地帶、特殊身份,這足以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對腐敗、宣導廉潔的態度是旗幟鮮明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

近八成的受訪公眾對未來的反腐敗工作充滿信心,受訪公眾普遍認為,“機關幹部”和“基層黨員”是今後一段時期反腐敗的重點對象

當問及“您對未來更好開展反腐敗工作信心如何”時,調查顯示,79.0%的受訪公眾表示充滿信心。當問及“今後一段時期,您更希望反腐重點針對哪些群體展開”時,“機關幹部”(70.6%)和“基層黨員”(65.6%)是公眾最關注的兩個群體。可見,相比於企業和科研領域,公眾更關注黨政機關的腐敗問題。而當進一步問及“今後一段時間,您更希望解決哪些方面的腐敗問題”時,“經濟貪婪”(62.4%)、“生活腐化”(52.4%)、“作風專橫”(43.2%)在眾多選項中排在了前三位。

有專家指出,腐敗之所以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痛恨,根源就是“公權私用、特權侵貪”。同時,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急於求富,由此激發了強烈的利益驅動,可能會誘發某些握有權力的意志薄弱者鋌而走險,通過各種途徑侵吞、佔有、攫取國家、集體乃至他人的財富,使腐敗問題更加嚴重。調查顯示,56.3% 的受訪公眾希望下一階段的反腐能夠“為改革發展營造更加健康的環境”。

來源 | 人民論壇

作者 | 人民論壇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