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臺北速寫:傳統市場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臺北4月14日電說起臺北的傳統市場,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隱身於巷弄裡的老人們在晨昏之際逛的菜市場。林先生來臺北工作一年多,對住地周邊的傳統市場幾乎沒有瞭解,

因為他下班後買菜只去超市。

這個週末,“2018臺北傳統市場節”給了和林先生一樣的上班族近距離接觸傳統市場的一個機會。

14日一早,還沒到預告的開幕時間,不少“吃貨”已冒雨湧入活動現場,看中的多是今年主打的傳統美食和人氣甜點。

為應對客流,很多攤位都是一家老小齊上陣,親戚朋友來幫忙。尤其是需要現場加工製作的特色小吃,人們得排上一會兒隊才能吃上,

比如來自士林市場的名小吃“大餅包小餅”。

活動的熱鬧場面,恰恰反映了當下現代都市里傳統市場愈加落寞的景況。隨著超市大賣場網點日益增多,特別是商品更全,方便忙碌的上班族“掃貨”,而且減價促銷活動貫穿全年,臺北的傳統市場漸失競爭力,有的甚至一度難以為繼。

住在信義區的王先生73歲了,兩三天就要去一次家附近的吳興市場,因為從他小時候市場就一直在那裡。他說,逛市場的確實大都是上年紀的人,因為早已成為了習慣。

65歲的陳先生認為,傳統市場和超市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超市雖然乾淨明亮,卻沒有熱絡感,少了傳統市場的人情味。”他覺得傳統市場是用來逛的,攤商和客人見面免不了總要拉上幾句家常,

彼此更像是相熟已久的摯友鄰里。

不過,近一段時間以來,老市場開始努力尋求“重生”,希望在保有傳統特色的同時也能契合當下主流人群生活方式的轉變。據瞭解,臺北市政府積極藉由改建工程振興傳統市場,更新空間環境,改善衛生條件,推動食品領域節能減排,減少過度包裝和運輸污染等。慢慢地,越來越多的臺北人重新“看見”傳統市場。

正在讀研究生的小朱和父母一起來逛“傳統市場節”。

他覺得年輕人較少接觸傳統市場,通過“傳統市場節”的體驗,可以讓大家走進身邊的傳統市場,進而更深入瞭解自己生活的社區,也能夠接觸長輩們的生活圈,拉近世代關係。

同在這個市場二樓的索菲烤布蕾甜品店由“90後”運營,店面和產品充滿設計感,目前以網購為主。店員簡小姐說,很多客人定了甜品上門來取,說他們其實是第一次到市場來。

規模較小的華山市場則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很多店鋪走向了精細化。“傳統市場節”上,來自這個市場的松鼠BonBon準備的歐式甜品很快便告售罄。

華山市場自治會會長周進民表示,面對超市的競爭,華山市場放棄了蔬菜生意,集中精力發展小而美的特色美食,主打精緻、新鮮,人氣得到重新提振。

22歲的嚴小姐和朋友對現場品嘗的烤布蕾讚不絕口。她認為,只要東西足夠好,無論開在哪裡都能夠“誘人”。

主打精緻、新鮮,人氣得到重新提振。

22歲的嚴小姐和朋友對現場品嘗的烤布蕾讚不絕口。她認為,只要東西足夠好,無論開在哪裡都能夠“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