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月18日古城西安迎來首屆中國華服日!黃帝故里舉辦拜祖大典!

新時代、新華服、新青年,華服現象與新時代

中華民族有不間斷的悠久歷史。

作為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為人類留下了很多瑰寶,其中之一是華夏服飾。我們的祖先最早發明養蠶取絲和紡織絲綢,而由於絲綢做的服裝可以長期保存下來,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中華民族古代服裝的實物憑據。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就出土了數十件兩千多年前的絲織品,其中一件是素紗襌衣,依舊保存完好,是目前出土最薄、最輕的古代絲綢。

文化交流

中華文化包容、兼收並蓄,而且歷久猶新,這些特質在華夏服飾中也有充分體現。舉例說,唐朝對外開放,

和周邊的地區有頻密的交流,原本闊袍大袖的漢服,到了唐朝就採納了中亞等地區的風尚,時髦女性開始穿著窄袖衣衫,長安上層婦女也十分流行披搭波斯式樣的披肩,用今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的語言來說,古時中外服飾設計的交流,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一環,而華服節就是很好的交流平臺。

華服與歷史

夫子會舉辦的“國際華服節”,今年已經是第七屆,目的是推廣社會對華夏服飾的認識,瞭解豐富燦爛的華服文化,以及和服飾有關的歷史、藝術、禮儀、文化內涵等。每個朝代的服飾各有特色,

身上一件華服既代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歷史,而通過服飾的工藝和設計,更可以瞭解當代的風尚和技術水準。所以有人說,穿華服就是把歷史穿在身上,讓我們欣賞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穿華服四處去

正裝不一定是西裝加領帶,今天,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動,正裝包括參加者本國的傳統服飾。因此,除了舉辦“國際華服節”,夫子會也借著籌辦其他華服活動,推廣華服,例如:“穿華服四處去”,提倡穿華服去廟宇、去中秋彩燈會、去元宵燈會等,以及推動在重大中華節日穿著華服等。

替換高清大圖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夫子會及一眾團體同心協力籌辦這項繽紛多彩的活動,尤其難得的是:籌辦這個活動的不少是年輕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和傳承,對促進中外交往的擔當,我表示高度讚賞。最後,我祝第七屆華服節圓滿成功,相信大家會享受這場華夏盛宴。

“漢服 ≠ 漢代服裝” !那麼,影視劇裡的“漢服”都對嗎?

說起漢服,很多人大概會這樣理解,“漢服,不就是漢代的衣服嗎?”NO NO NO!

“漢服 ≠ 漢代服裝”!那麼,影視劇裡的“漢服”都對嗎?漢服都有哪些構成?

仙福逗事張玉帶你瞭解我們自己的民族服飾!

衣 冠

亦稱作“漢服”“華服”,是漢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始於遠古時期,流傳了數千年之久。

然而在歷經清代剃髮易服政策之後,便逐步衰亡。直到近代,人們重新發掘,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再次展現出來。

領 型

衣冠的領型主要可分為“交領”、“圓領”、“直領”、“方領”、“豎領”及“袒領”。

 護 領

其原先用途在於確保衣領免受汙損,可直接拆下洗滌。如今多為裝飾用,屬於非必要之元素。有寬、窄及長短之形狀。

右 衽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為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飾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的風俗習慣。

“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到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

 袖 型

衣冠的袖子主要有廣軸(大袖)、琵琶袖、箭袖、方袖、直袖、垂胡袖,以及半袖七種款式。

中 縫

中縫為衣身前後中央處之垂線,象徵中庸、正直。此外,亦可用來檢視衣著是否端正。

指在袍身兩側加續的幅片(布),並以打褶控制,用以塑造、加強衣服上身後的立體感。也兼有避去炮身開衩,維持禮儀觀瞻的功用。按連接結構,分為內擺和外擺。

 現代漢服體系

穿華服四處去

正裝不一定是西裝加領帶,今天,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動,正裝包括參加者本國的傳統服飾。因此,除了舉辦“國際華服節”,夫子會也借著籌辦其他華服活動,推廣華服,例如:“穿華服四處去”,提倡穿華服去廟宇、去中秋彩燈會、去元宵燈會等,以及推動在重大中華節日穿著華服等。

替換高清大圖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夫子會及一眾團體同心協力籌辦這項繽紛多彩的活動,尤其難得的是:籌辦這個活動的不少是年輕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和傳承,對促進中外交往的擔當,我表示高度讚賞。最後,我祝第七屆華服節圓滿成功,相信大家會享受這場華夏盛宴。

“漢服 ≠ 漢代服裝” !那麼,影視劇裡的“漢服”都對嗎?

說起漢服,很多人大概會這樣理解,“漢服,不就是漢代的衣服嗎?”NO NO NO!

“漢服 ≠ 漢代服裝”!那麼,影視劇裡的“漢服”都對嗎?漢服都有哪些構成?

仙福逗事張玉帶你瞭解我們自己的民族服飾!

衣 冠

亦稱作“漢服”“華服”,是漢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始於遠古時期,流傳了數千年之久。

然而在歷經清代剃髮易服政策之後,便逐步衰亡。直到近代,人們重新發掘,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再次展現出來。

領 型

衣冠的領型主要可分為“交領”、“圓領”、“直領”、“方領”、“豎領”及“袒領”。

 護 領

其原先用途在於確保衣領免受汙損,可直接拆下洗滌。如今多為裝飾用,屬於非必要之元素。有寬、窄及長短之形狀。

右 衽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為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飾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的風俗習慣。

“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到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

 袖 型

衣冠的袖子主要有廣軸(大袖)、琵琶袖、箭袖、方袖、直袖、垂胡袖,以及半袖七種款式。

中 縫

中縫為衣身前後中央處之垂線,象徵中庸、正直。此外,亦可用來檢視衣著是否端正。

指在袍身兩側加續的幅片(布),並以打褶控制,用以塑造、加強衣服上身後的立體感。也兼有避去炮身開衩,維持禮儀觀瞻的功用。按連接結構,分為內擺和外擺。

 現代漢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