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4月18日古城西安迎來首屆中國華服日!黃帝故里舉辦拜祖大典!

新時代、新華服、新青年, 華服現象與新時代

中華民族有不間斷的悠久歷史。 作為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 中華文明為人類留下了很多瑰寶,

其中之一是華夏服飾。 我們的祖先最早發明養蠶取絲和紡織絲綢, 而由於絲綢做的服裝可以長期保存下來, 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中華民族古代服裝的實物憑據。 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 就出土了數十件兩千多年前的絲織品, 其中一件是素紗襌衣, 依舊保存完好, 是目前出土最薄、最輕的古代絲綢。

文化交流

中華文化包容、兼收並蓄, 而且歷久猶新, 這些特質在華夏服飾中也有充分體現。 舉例說, 唐朝對外開放, 和周邊的地區有頻密的交流, 原本闊袍大袖的漢服, 到了唐朝就採納了中亞等地區的風尚,

時髦女性開始穿著窄袖衣衫, 長安上層婦女也十分流行披搭波斯式樣的披肩, 用今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的語言來說, 古時中外服飾設計的交流, 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一環, 而華服節就是很好的交流平臺。

華服與歷史

夫子會舉辦的“國際華服節”, 今年已經是第七屆, 目的是推廣社會對華夏服飾的認識, 瞭解豐富燦爛的華服文化, 以及和服飾有關的歷史、藝術、禮儀、文化內涵等。 每個朝代的服飾各有特色, 身上一件華服既代表不同的朝代, 有不同的歷史, 而通過服飾的工藝和設計,

更可以瞭解當代的風尚和技術水準。 所以有人說, 穿華服就是把歷史穿在身上, 讓我們欣賞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穿華服四處去

正裝不一定是西裝加領帶,今天,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動,正裝包括參加者本國的傳統服飾。因此,除了舉辦“國際華服節”,夫子會也借著籌辦其他華服活動,推廣華服,例如:“穿華服四處去”,提倡穿華服去廟宇、去中秋彩燈會、去元宵燈會等,以及推動在重大中華節日穿著華服等。

替換高清大圖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夫子會及一眾團體同心協力籌辦這項繽紛多彩的活動,尤其難得的是:籌辦這個活動的不少是年輕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和傳承,對促進中外交往的擔當,我表示高度讚賞。最後,我祝第七屆華服節圓滿成功,相信大家會享受這場華夏盛宴。

“漢服 ≠ 漢代服裝” !那麼,影視劇裡的“漢服”都對嗎?

說起漢服,很多人大概會這樣理解,“漢服,不就是漢代的衣服嗎?”NO NO NO!

“漢服 ≠ 漢代服裝”!那麼,影視劇裡的“漢服”都對嗎?漢服都有哪些構成?

仙福逗事張玉帶你瞭解我們自己的民族服飾!

衣 冠

亦稱作“漢服”“華服”,是漢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始於遠古時期,流傳了數千年之久。

然而在歷經清代剃髮易服政策之後,便逐步衰亡。直到近代,人們重新發掘,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再次展現出來。

領 型

衣冠的領型主要可分為“交領”、“圓領”、“直領”、“方領”、“豎領”及“袒領”。

 護 領

其原先用途在於確保衣領免受汙損,可直接拆下洗滌。如今多為裝飾用,屬於非必要之元素。有寬、窄及長短之形狀。

右 衽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為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飾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的風俗習慣。

“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到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

 袖 型

衣冠的袖子主要有廣軸(大袖)、琵琶袖、箭袖、方袖、直袖、垂胡袖,以及半袖七種款式。

中 縫

中縫為衣身前後中央處之垂線,象徵中庸、正直。此外,亦可用來檢視衣著是否端正。

指在袍身兩側加續的幅片(布),並以打褶控制,用以塑造、加強衣服上身後的立體感。也兼有避去炮身開衩,維持禮儀觀瞻的功用。按連接結構,分為內擺和外擺。

 現代漢服體系

穿華服四處去

正裝不一定是西裝加領帶,今天,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動,正裝包括參加者本國的傳統服飾。因此,除了舉辦“國際華服節”,夫子會也借著籌辦其他華服活動,推廣華服,例如:“穿華服四處去”,提倡穿華服去廟宇、去中秋彩燈會、去元宵燈會等,以及推動在重大中華節日穿著華服等。

替換高清大圖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夫子會及一眾團體同心協力籌辦這項繽紛多彩的活動,尤其難得的是:籌辦這個活動的不少是年輕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和傳承,對促進中外交往的擔當,我表示高度讚賞。最後,我祝第七屆華服節圓滿成功,相信大家會享受這場華夏盛宴。

“漢服 ≠ 漢代服裝” !那麼,影視劇裡的“漢服”都對嗎?

說起漢服,很多人大概會這樣理解,“漢服,不就是漢代的衣服嗎?”NO NO NO!

“漢服 ≠ 漢代服裝”!那麼,影視劇裡的“漢服”都對嗎?漢服都有哪些構成?

仙福逗事張玉帶你瞭解我們自己的民族服飾!

衣 冠

亦稱作“漢服”“華服”,是漢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始於遠古時期,流傳了數千年之久。

然而在歷經清代剃髮易服政策之後,便逐步衰亡。直到近代,人們重新發掘,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再次展現出來。

領 型

衣冠的領型主要可分為“交領”、“圓領”、“直領”、“方領”、“豎領”及“袒領”。

 護 領

其原先用途在於確保衣領免受汙損,可直接拆下洗滌。如今多為裝飾用,屬於非必要之元素。有寬、窄及長短之形狀。

右 衽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為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飾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的風俗習慣。

“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到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

 袖 型

衣冠的袖子主要有廣軸(大袖)、琵琶袖、箭袖、方袖、直袖、垂胡袖,以及半袖七種款式。

中 縫

中縫為衣身前後中央處之垂線,象徵中庸、正直。此外,亦可用來檢視衣著是否端正。

指在袍身兩側加續的幅片(布),並以打褶控制,用以塑造、加強衣服上身後的立體感。也兼有避去炮身開衩,維持禮儀觀瞻的功用。按連接結構,分為內擺和外擺。

 現代漢服體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