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多位院士共同“會診”食品安全

今天上午,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主辦的“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

此次大會將焦點從食品安全延伸到安全與健康並行,將圍繞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風險交流、網路餐飲的安全與健康發展等重點方向開展專題研討。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余位元國際知名專家齊聚北京,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等多位元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國內知名專家代表也參會與國際專家進行深度交流。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表示,今年是“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十周年,它曾使中國的“食品製造”整體蒙羞,更使中國食品工業猛醒,並由此加快了夯實科學基礎、提升中國食品安全水準的腳步。

從2008年至2018年10年間中國《食品安全法》頒佈,企業產業鏈安全的建設由弱到強,2017年國家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7.6%,較2014年的94.7%提高了2.9個百分點。大家既想吃得安全放心,又想吃得美味健康,這些實實在在的需求正在倒逼中國食品工業的健康轉型,安全、美味、方便與健康將成為未來中國食品的代名詞。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張志強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司張志強副司長介紹說,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制定公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224項,世界食品安全與營養指標近2萬項,基本覆蓋了我國消費者日常消費的食品品種。食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更加完善,

嬰幼兒配方乳粉百分之百實現可追溯,5000多家食品企業建立了誠信管理體系。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路也已構建成,在全國所有省市區2808個縣市區設置食品污染監測點,監測廣度基本覆蓋全國,監測品種涉及所有食品品種,囊括食品安全標準和標準之外259項食品安全和營養指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教授在“中國食品安全的十年——提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中也表示,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食品安全水準得到大力提升,形成了新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顯著提升,食品安全源頭治理力度加大,但是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中國食品安全還面臨著嚴峻挑戰。環境污染、小農經濟的農產品原料供應、食品產業基礎薄弱等,使得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未來食源性疾病將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來源,新消費需求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與環境污染不容小覷,食品安全網路謠言還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還有待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

任築山博士、孫寶國教授(左)為中國經濟網總裁王旭東頒獎

傳統食品工業化是中國食品科技界的重要使命。為促進食品科技與產業的對接,推進中國傳統餐飲食品的工業化進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還首次跨界合作,與中國烹飪協會憑藉各自行業的優勢,共同推進中華傳統美食標準化與中國食品工業的對接,並結成戰略性合作夥伴關係。大會期間,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正式簽署了合作框架協定。此外,為以科學的力量推動我國食品產業優化升級和健康轉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還與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所等企業在食品科技與產業,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與教育、科普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搭建科技與產業的對接平臺,會間也進行了合作框架協定的簽署。

文字 | 北京晚報記者楊濱

編輯 | 孟紫薇

環境污染、小農經濟的農產品原料供應、食品產業基礎薄弱等,使得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未來食源性疾病將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來源,新消費需求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與環境污染不容小覷,食品安全網路謠言還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還有待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

任築山博士、孫寶國教授(左)為中國經濟網總裁王旭東頒獎

傳統食品工業化是中國食品科技界的重要使命。為促進食品科技與產業的對接,推進中國傳統餐飲食品的工業化進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還首次跨界合作,與中國烹飪協會憑藉各自行業的優勢,共同推進中華傳統美食標準化與中國食品工業的對接,並結成戰略性合作夥伴關係。大會期間,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正式簽署了合作框架協定。此外,為以科學的力量推動我國食品產業優化升級和健康轉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還與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所等企業在食品科技與產業,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與教育、科普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搭建科技與產業的對接平臺,會間也進行了合作框架協定的簽署。

文字 | 北京晚報記者楊濱

編輯 | 孟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