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非景點遊客占八成倒逼旅遊產業轉型

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表示,大眾旅遊的時代已經到來,遊客已不滿足于去傳統景點旅遊,非景點的遊客已占近80%。“人們早已不滿足於在景點景區裡看,

不滿足於住賓館飯店。現在大多數人開始喜歡休閒旅遊。據有關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在整個旅遊結構中,非景點旅遊也就是到景點景區之外的旅遊,遊客數占了將近80%,住賓館飯店的人比重越來越小,絕大多數人都願意到農村去。”

(圖片:CNSPHOTO提供)

“黃金周”變“黃金粥”、“看風景”成“看人頭”,

曾是人們對景區景點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的遊客“爆棚”景象的形象描述,這似乎也成了旅遊業難以治癒的頑疾。如今,這些被詬病的現象逐步發生了變化。到農村去,到景點以外的地方去,成為近80%遊客的目的地選擇。這種由傳統“景點旅遊”向新型“全域旅遊”的轉變,不僅讓旅遊回歸到了親近自然和休閒娛樂的本源,也讓旅遊從富人“專利”變為了大眾所需的生活常態。

從人類的心理本能分析,人們大多懷有探秘未知的渴望與好奇。即便是再風光旖旎的景點,年復一年地到“老地方”重溫“複習”,也難免會產生“不過如此”的視覺疲倦。到農村去,到景點以外的地方去,或許會為人們的觀光賞景開闢出另一番景象。住農家院、吃農家飯、賞農村景,勢必會使住膩星級賓館、吃厭美味佳餚的遊客心曠神怡、大開眼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事實上,隨著生活富裕和時間富餘,觀光旅遊不僅成為人們在滿足日常性開支之外,對消費模式的明智選擇,更成為勞動者在工作之餘放鬆心情、親近自然和休閒娛樂的養生所需。從這個意義上說,到農村去,到非景點去,也讓旅遊不再拘泥于“關起門來”的景區小天地,而成為說走就走、想停就停的任性自由行。這顯然是對旅遊本質的清醒認知。

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

這是人們為人行事的一般性規律。到農村去,到非景點去的旅遊目的地變更,讓遊客在實現“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夙願的同時,也無形中為旅遊所在地的經濟拉動和財富增長做出了貢獻。而這些遠離城市、鮮見廠店、相對落後的“窮”地方,也恰恰多是風貌依舊、亟待幫扶但卻空氣新鮮的“貧困地”,遊客到這些地方觀光賞景、住店購物,無異於是對其旅遊產業的開發與振興。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景點旅遊”模式的漸趨落伍,無處不飛花、舉目皆為景的“全域旅遊”勢必方興未艾。這不僅有助於突破景區內外的有形“圍牆”,突破部門間相對封閉的無形藩籬,更有益於突破城鄉二元化格局。而到非景點旅遊的遊客占80%的高比例,勢必成為“大眾旅遊”時代的常態標配。(張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