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貪污特困人員扶貧資金,“蠅貪蟻腐”如何剷除 網事熱評

青海省瑪多縣黃河鄉原黨委委員、人武部部長侯長軍,2011年至2016年在包村幫扶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和民政特困人員生活補助資金共52.05萬元據為己有,

用於個人開支。2017年10月,侯長軍受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其涉嫌犯罪問題及線索被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違紀資金已被追繳。

上述案例,是中央紀委公開曝光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6起典型案例中的一例。這些案例,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一是全部發生在扶貧領域,二是當事人都是芝麻綠豆的小官,三是地域分佈很廣,從南到北都有發生。

較之落馬的大“老虎”,這類“蠅貪蟻腐”雖不那麼令人震驚,但也是“老虎”成長的溫床,是腐敗滋生的土壤,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嚴重消減了大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的小貪小腐不加整治,沒准就是明天的老虎。所以,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

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透過這些典型案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其一,腐敗和作風問題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雖然十八大後反腐風暴強烈勁吹,反腐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逐步建立起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但反腐鬥爭仍在路上,還需要做到懲治腐敗力度決不減弱、零容忍態度決不改變,堅決打贏這場正義之戰。

其二,加強黨性教育,築牢思想堤壩。以往幾乎所有的貪腐官員,都有思想改造懈怠、理想信念動搖、革命意志衰退、“三觀”扭曲的原因。把自己置身於組織之上,把人民拋諸腦後,把手中的權力視為撈取個人利益的資本,

以權謀私,為所欲為。因此,就要夯實思想拒腐的堤壩,在思想深處放置時時閃亮的警燈。

其三,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堵住蠅貪蟻腐的漏洞,離不開制度的籠子。只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不敢、不能、不易腐敗的良性機制,才能遏制蠅貪蟻腐的發生,才就從源頭上紮緊制度的籬笆。倘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放在陽光下透明操作,侯長軍本人就沒有侵佔的可能。

當今社會,世情國情黨情不斷發生深刻變化。要想增強抵禦風險和拒腐防變的能力,要通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廣大黨員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避免制度形同虛設、籠統模糊,避免彈性較大、牛欄關貓。同時加強監管力度,不給腐敗分子任何可乘之機。反之就會前“腐”後繼,不斷出現幹部置若罔聞,對法紀毫無敬畏,利用職權大肆謀利的情形。

利用職權大肆謀利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