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黑白相映無影手——中國鳥人首次出境護鳥記事(5)

黑白相映無影手

——中國鳥人首次出境護鳥記事(5)

湖南日報新湖南記者 徐亞平

4月20日,“跟著大雁去遷徙”志願者犯錯誤了——大家走錯了路。

但是,很多事情就是“錯打錯成”,在“錯誤”中,他們同樣發現了美麗。

大家本來是去看白鶴,因為莫莫格濕地是白鶴之鄉;結果他們到黑土地裡打了個滾,大地上現出了白頭鶴,全身都是黑的。詩人周自然笑曰:“草地裡的馬也沒有白馬,它們也是在地上打滾,搞黑了。”

志願者在莫莫格附近的農田訪問了一些農民。

農民說,昨天還有很多白頭鶴在這裡,但是晚上去喝水的時候,被機井的放炮給轟走了。大家覺得有點氣憤。

問放羊的老人,這裡有沒有打鳥的?老人說:“哪敢呀!現在國家有法律。”還有人說:“就是死鳥放在那裡,我們現在也沒人敢去要它。”這說明,在東北的黑土地上,老百姓頗有動物保護意識。

周自然判斷,既然昨天這群白頭鶴在這裡,今天應該就在附近。所以,大家想開車再看一下。

果然,車沒開出多久,周海翔教授就在喊:“看,左手邊,白頭鶴!”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在農田的那一頭,在一片樹林子的邊上,大約有20多隻白頭鶴,大家非常興奮,打開車窗,一通猛拍。

正在拍的時候,後面溝裡面又飛出一大群。“哇,又是一群!”“還有一群!”

在這裡,大家發現了上百隻白頭鶴。它們一般是在附近的農田覓食,然後到莫莫格濕地喝水、洗澡,又飛到周邊到的田地裡面覓食。

同行的志願者馮老師說,在東北的黑土地裡,白頭鶴跟人的生產生活是相融的,拖拉機在前面耕地,玉米粒和可以吃的東西,白頭鶴就跟著後面找著吃。

在這裡,人們看到白頭鶴不稀奇;白頭鶴也不會怕人。人與鶴形成了新的共生關係。

看過白頭鶴,大家來到樹林子後面的湖邊。這裡是白頭鶴過夜的地方。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有很多白鶴也從曠野飛來這片水域、灘塗。

白鶴和白頭鶴待在一個淺水區,一黑一白,相映成趣。仿佛有無影手在下圍棋,不時動兩個棋子。

看到陸陸續續有白鶴、灰鶴、白頭鶴飛過來,志願者留連忘返、不想離開。

發現有人長久在此停留,當地森林公安的車子過來了,生怕干擾了鳥的棲息。

知道是湖南來的志願者、沒有別的過激行為;瞭解了“跟著大雁去遷徙”的活動後,員警很感興趣,愉快地跟志願者合影。志願者向他們贈送了資料。

據森林公安介紹,在候鳥遷徙高峰這兩個月,他們是分段巡護,所有的地方都不留死角。他們有一個群,隨時都要報告自己轄區內的鳥況。所以,在這個地方,志願者看到,農民的保護意識也很高,政府跟野保部門的保護力度也很大。鳥在這邊生活棲息的這段時間,也還是很安逸的。

志願者滿心歡喜。

車隊過白鶴湖,進入一個無名鹽鹼泡子。遠遠望去,豆雁和鴻雁點綴在白色鹽鹼結晶上,十分美麗。“跟著大雁去旅行”一行人慢慢接近拍攝。這時,雁兒似乎知道什麼,一動不動地讓遠來的客人“過癮”。作家、攝影家張小章設想:此時,如果有雁兒緩緩起飛、躍上地平線,點綴單調的天空就更完美了。

但身後的周海翔教授說:“我們撤,已經超過雁群的安全距離。再近就會驚擾它們。”張小章、嚴欽海等都自覺地離開。這一小小細節,讓兩地攝影家相當感動:拍鳥不驚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攝影師往往為了所謂“大片”,驚飛鳥群的事常有發生。但真正的攝影家決不會那樣。“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看,哈爾淖到了!這是“寒寒”此次遷徙經過的一個地方。

“哈爾淖”是蒙族語言的音譯,意思是“黑色的水泡”。它位於八百里瀚海的東北部、嫩江的西岸,是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寬闊水面上生長著茨實、菱角和水草和魚類。

煙波浩淼,水草連天,魚翔淺底,鳥飛雲端。記者記得,2016年跟著小天鵝“春春”就到了內蒙古的紅堿淖。

到了哈爾淖,對著衛星定位的座標,接近了“寒寒”的遷徙停留點,它就在離大家200米的水面上。志願者剛把車子停下來,朝那個座標點看過去,就有一群大雁從洲上面飛起來,好像是在歡迎故鄉的親人。

在濕地裡,親人們看到了黑尾叢鷸、長腳鷸、反嘴鷸、鳳頭麥雞、東方白鸛和普通秋沙鴨,拉起小白額雁“寒寒”遷徙直播的旗子在景區合影。

大夥回走的時候,又有一群大雁從附近的農田裡飛過來,好像是為親人送行。

哈爾淖雖然是匆匆而過,但它是“寒寒”帶大家來的,這片美麗的地方,也是“寒寒”的樂土。面對滔滔江水,張小章勃發豪情,指點江山,吟詩作賦,過了一把文人騷客浪跡江湖的癮。

17點35分,“跟著大雁去遷徙”志願者一行10人到達了吉林與黑龍江省交界處,嫩江平原的月亮泡濕地。此間人跡罕至。看到大雁、野鴨在這裡自在快樂地生話,大夥心中方有些許安慰。“它們從遙遠的南方來到這裡落腳休息、補允能量,保證它們的安全,讓它們平安回到故鄉、繁殖後代,是我們洞庭湖與東北及全國愛鳥護鳥志願者的心願。”周自然說,“期待冬季它們南遷到南方來過冬的時候,帶著它們的好兒好女,在我們祖國的大江南北,平安飛越!”

[責編:張脫冬]

隨時都要報告自己轄區內的鳥況。所以,在這個地方,志願者看到,農民的保護意識也很高,政府跟野保部門的保護力度也很大。鳥在這邊生活棲息的這段時間,也還是很安逸的。

志願者滿心歡喜。

車隊過白鶴湖,進入一個無名鹽鹼泡子。遠遠望去,豆雁和鴻雁點綴在白色鹽鹼結晶上,十分美麗。“跟著大雁去旅行”一行人慢慢接近拍攝。這時,雁兒似乎知道什麼,一動不動地讓遠來的客人“過癮”。作家、攝影家張小章設想:此時,如果有雁兒緩緩起飛、躍上地平線,點綴單調的天空就更完美了。

但身後的周海翔教授說:“我們撤,已經超過雁群的安全距離。再近就會驚擾它們。”張小章、嚴欽海等都自覺地離開。這一小小細節,讓兩地攝影家相當感動:拍鳥不驚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攝影師往往為了所謂“大片”,驚飛鳥群的事常有發生。但真正的攝影家決不會那樣。“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看,哈爾淖到了!這是“寒寒”此次遷徙經過的一個地方。

“哈爾淖”是蒙族語言的音譯,意思是“黑色的水泡”。它位於八百里瀚海的東北部、嫩江的西岸,是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寬闊水面上生長著茨實、菱角和水草和魚類。

煙波浩淼,水草連天,魚翔淺底,鳥飛雲端。記者記得,2016年跟著小天鵝“春春”就到了內蒙古的紅堿淖。

到了哈爾淖,對著衛星定位的座標,接近了“寒寒”的遷徙停留點,它就在離大家200米的水面上。志願者剛把車子停下來,朝那個座標點看過去,就有一群大雁從洲上面飛起來,好像是在歡迎故鄉的親人。

在濕地裡,親人們看到了黑尾叢鷸、長腳鷸、反嘴鷸、鳳頭麥雞、東方白鸛和普通秋沙鴨,拉起小白額雁“寒寒”遷徙直播的旗子在景區合影。

大夥回走的時候,又有一群大雁從附近的農田裡飛過來,好像是為親人送行。

哈爾淖雖然是匆匆而過,但它是“寒寒”帶大家來的,這片美麗的地方,也是“寒寒”的樂土。面對滔滔江水,張小章勃發豪情,指點江山,吟詩作賦,過了一把文人騷客浪跡江湖的癮。

17點35分,“跟著大雁去遷徙”志願者一行10人到達了吉林與黑龍江省交界處,嫩江平原的月亮泡濕地。此間人跡罕至。看到大雁、野鴨在這裡自在快樂地生話,大夥心中方有些許安慰。“它們從遙遠的南方來到這裡落腳休息、補允能量,保證它們的安全,讓它們平安回到故鄉、繁殖後代,是我們洞庭湖與東北及全國愛鳥護鳥志願者的心願。”周自然說,“期待冬季它們南遷到南方來過冬的時候,帶著它們的好兒好女,在我們祖國的大江南北,平安飛越!”

[責編:張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