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縣之使命新安│從住深溝到建洋樓 黨建引領按下脫貧“快進鍵”

▶新時代党的基層組織建設中,抓基層、打基礎是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近年來,新安縣以黨建統領工作,提高了全縣幹群的凝聚力,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建好了黨員隊伍,

建強了基層幹部隊伍,全縣308個行政村舊貌換新顏。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程慧娟 萌友 郭建立/文 記者 李書寶 萌友 許金安/圖

(在石寺鎮渠裡村,村室舊貌換新顏,村幹部工作更便民)

村室舊貌換新顏 幹部服務更貼心

4月12日,濛濛春雨滋潤著遠山,古老的新安縣露出清秀模樣。

雖然已過中午12點,新安縣南李村鎮江村村黨支部書記江榮克和幾名村幹部還在村裡忙碌著。此時,大喇叭裡正播著新聞,響徹全村角角落落。

今年以來,南李村鎮在全鎮31個村安裝廣播系統及視頻平臺,各級會議精神、工作安排能在第一時間通過廣播,以及召開視訊會議傳達到各村。

江村村黨群服務中心不大,裝飾成徽派建築的青磚白牆,別有韻味。

近年來,新安縣投入近千萬元資金,新建、改建基層165個組織活動場所,全縣308個行政村的黨群服務中心全部整改提升。

距離江村村20多公里外的渠裡村,是新安縣石寺鎮較早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和便民服務中心的村子。“能辦成的事抓好落實,辦不了的事做好解釋”是該村兩委班子的工作原則,便民服務中心每天至少有5名村幹部為群眾服務。

11日下午,一位村民找來,她的女兒符合中考加分政策,

報材料的時間馬上截止了,可需要的准生證卻找不到了。渠裡村婦女主任劉淑貞二話不說,和她一起到鎮裡、縣城跑了一下午,順利補辦了證件。

劃底線、立“家規” 建好黨員幹部隊伍

推動基層党建全面進步,關鍵在於建好黨員隊伍,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新安縣鐵門鎮土古洞村,就有一支作風過硬的黨員幹部隊伍。

1985年至今,鄭向東一直擔任著土古洞村的黨支部書記。

“義務勞動、捐款捐物,土古洞村的黨員幹部永遠走在前面。”鄭向東說,早在新安縣確定每月15日為全縣黨員活動日之前,該村早已每月組織黨員學習和義務勞動,起初只有黨員參與,現在群眾也自願參與勞動,一次勞動出動二三百號人是常有的事。

在新安縣各村黨群服務中心,都能見到《黨員十條行為底線》《村幹部十項“家規”》等,在行為規範上為黨員幹部立規矩、樹標杆、定獎懲,

引導基層黨員和幹部創先爭優。

新安縣石井鎮山頭嶺村有66名黨員,是全鎮黨員人數最多的村子。山頭嶺村要求每月15日在家黨員必須回村開會,並建立了微信群,組織遠在外地的黨員上微黨課,還不定期把流動黨員集中到縣裡開會,保證每名黨員都能參與學習。

如今,新安縣已累計開展黨員主題日活動6000餘次,還組建了12人的党建宣教團,常年巡迴各單位開展黨務和黨性教育培訓。

種櫻桃、養東北貉 因地制宜拔掉窮根

新安縣南李村鎮懈寺村,是周邊小有名氣的“明星村”。街道房屋規劃整齊,一排排三層小洋樓格外讓人羡慕,2015年以前,這裡的940余名村民還住在水路不通的兩條深溝裡,出門靠走路,吃水靠水窖積攢的雨水,收入只能靠種地和打工。2013年開始,村幹部們多方籌資開建新村,用了3年時間搬到了如今的居住地。

要想拔掉窮根,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是關鍵。懈寺村成立了農業服務公司,流轉4500餘畝土地,種植石榴、櫻桃等果樹,走農業產業化路線。此外,該村還建設了占地1100平方米的噸包加工車間,被確定為省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

石井鎮山頭嶺村也是一個貧困村,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至今還有66戶238人未脫貧。村幹部們考察之後,決定發展東北貉養殖,並通過互助社資金、貸款等方式籌資40余萬元,建起了養殖場。當初引進的300只種貉如今已繁殖了1000餘隻。去年年底,養殖場一次性賣出280餘隻,收入十幾萬元。如今又擴建了養殖場,準備發展狐狸養殖,利用到戶增收資金,至少帶動80戶貧困戶脫貧,每年每戶有1500元分紅,連分6年。

為提升基層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新安縣率先在全市提出村級組織建設平臺和集體經濟平臺“雙平臺”建設,集中對308個村級組織進行法人資格授權,投入500萬元集體經濟引導資金,力爭3年內消除集體經濟空白村。

自掏腰包修村路 服務鄉親無怨尤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基層黨建工作中,優秀黨員和村幹部模範將根紮在基層,帶領鄉親走進美好生活。

石井鎮山沃村黨支部書記張勤英,是全鎮唯一一名女支書。早年她和丈夫在外經商,2014年時,村民希望他們回鄉帶領群眾致富。當選支部書記後,張勤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掏腰包修了2.3公里入村路。距離村部最遠的村民小組沒水吃,她聯繫車輛常去送水,讓65戶村民不再吃雨水,還計畫著為他們打一眼深井。

張勤英深知,要有產業支撐,才能讓群眾穩定增收。在她的努力下,山沃村建起了一家毛絨玩具加工廠,解決了周邊多個村子留守婦女的務工問題。如今在石井鎮的支持下,她在鎮裡一處易地搬遷安置點設立了分廠,方便那裡的群眾務工。

青要山鎮黃北嶺村駐村第一書記程偉,任駐村書記已5個多月了,在洛陽市人社局工作的他,到任後不僅做好肉牛養殖扶貧專案,還積極促成了養牛場二期專案的實施。原有養牛場帶動了32戶貧困戶脫貧,二期項目建成後,將帶動200戶貧困戶增收,村裡集體經濟每年也將增收二三十萬元。

時光飛逝,新安縣的黨建工作已形成了與脫貧攻堅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互助共贏的局面,引領新安發展的腳步不停向前。

種櫻桃、養東北貉 因地制宜拔掉窮根

新安縣南李村鎮懈寺村,是周邊小有名氣的“明星村”。街道房屋規劃整齊,一排排三層小洋樓格外讓人羡慕,2015年以前,這裡的940余名村民還住在水路不通的兩條深溝裡,出門靠走路,吃水靠水窖積攢的雨水,收入只能靠種地和打工。2013年開始,村幹部們多方籌資開建新村,用了3年時間搬到了如今的居住地。

要想拔掉窮根,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是關鍵。懈寺村成立了農業服務公司,流轉4500餘畝土地,種植石榴、櫻桃等果樹,走農業產業化路線。此外,該村還建設了占地1100平方米的噸包加工車間,被確定為省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

石井鎮山頭嶺村也是一個貧困村,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至今還有66戶238人未脫貧。村幹部們考察之後,決定發展東北貉養殖,並通過互助社資金、貸款等方式籌資40余萬元,建起了養殖場。當初引進的300只種貉如今已繁殖了1000餘隻。去年年底,養殖場一次性賣出280餘隻,收入十幾萬元。如今又擴建了養殖場,準備發展狐狸養殖,利用到戶增收資金,至少帶動80戶貧困戶脫貧,每年每戶有1500元分紅,連分6年。

為提升基層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新安縣率先在全市提出村級組織建設平臺和集體經濟平臺“雙平臺”建設,集中對308個村級組織進行法人資格授權,投入500萬元集體經濟引導資金,力爭3年內消除集體經濟空白村。

自掏腰包修村路 服務鄉親無怨尤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基層黨建工作中,優秀黨員和村幹部模範將根紮在基層,帶領鄉親走進美好生活。

石井鎮山沃村黨支部書記張勤英,是全鎮唯一一名女支書。早年她和丈夫在外經商,2014年時,村民希望他們回鄉帶領群眾致富。當選支部書記後,張勤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掏腰包修了2.3公里入村路。距離村部最遠的村民小組沒水吃,她聯繫車輛常去送水,讓65戶村民不再吃雨水,還計畫著為他們打一眼深井。

張勤英深知,要有產業支撐,才能讓群眾穩定增收。在她的努力下,山沃村建起了一家毛絨玩具加工廠,解決了周邊多個村子留守婦女的務工問題。如今在石井鎮的支持下,她在鎮裡一處易地搬遷安置點設立了分廠,方便那裡的群眾務工。

青要山鎮黃北嶺村駐村第一書記程偉,任駐村書記已5個多月了,在洛陽市人社局工作的他,到任後不僅做好肉牛養殖扶貧專案,還積極促成了養牛場二期專案的實施。原有養牛場帶動了32戶貧困戶脫貧,二期項目建成後,將帶動200戶貧困戶增收,村裡集體經濟每年也將增收二三十萬元。

時光飛逝,新安縣的黨建工作已形成了與脫貧攻堅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互助共贏的局面,引領新安發展的腳步不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