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歎為觀止!清代揚州版《清明上河圖》真跡首次展出

今天上午,“揚州繁華以鹽盛——兩淮鹽業與揚州”在市博物館二樓書畫廳開展。現場展出兩淮鹽業相關展品百餘件,由揚州博物館館藏的《運河攬勝圖》真跡首次公開亮相。據瞭解,

該展覽將持續至6月20日。

展廳內,形狀如屏風的《運河攬勝圖》安靜地立在展櫃中,畫面描繪了清代揚州邵伯運河邊風情。河道裡有行船,河岸上是市井生活百態,有賣糧賣魚的,還有人吃麵條、吃包子、唱戲、民間雜耍等,宛若一幅《清明上河圖》。

《運河攬勝圖》是清代揚州畫家王素的真跡,

原畫尺寸為“94×174釐米”,畫心分為兩部分,大小相等,裱于一對開屏風上。描繪著清代揚州邵伯鎮的市井百態,筆法既有大筆揮寫,也有小筆勾描。

《運河攬勝圖》歷史價值重大,堪稱揚州版《清明上河圖》。

畫面上運河的水面十分寬闊,停留著各種船舶,既有大型的商船,也有漁民打魚的小舟。一座有著二十多個橋洞的橋樑橫跨在運河上,船舶穿梭其中。在岸邊,則是一幅生動的市井圖:碼頭上,工人們正在忙於搬運貨物;官衙裡,官吏們正在辦公;街道上的兩邊都是商店,可以清晰地看到,有賣米的、賣酒的,以及其他正在進行買賣的商販;街道邊,還搭有古戲臺,戲子們正濃墨重彩地登臺唱戲;街道中,還有抬轎的轎夫,一名女子正從轎子中探出頭來……

這幅《運河攬勝圖》,真實地描繪出水鄉古鎮水道及街道的繁榮景象,作品構圖精緻,用色淡雅,風格寫實,筆觸細膩。畫中的房屋、橋樑採用了“界畫”的風格,工整劃一。最叫人歎為觀止的是畫中人物,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姿態不一,神情生動地躍然紙上。畫面上還用工筆劃出樹木、花鳥等景物,寫意而逼真。

整個畫面與邵伯鎮的地理環境還是相符的。

“河道裡有行船,紅頂的應該是官船,這邊還有民間商船、漁船,還有漁民打漁的場景呢!河岸上是市井生活百態,有賣糧的,有魚行收魚的,還有人吃麵條、吃包子,這些人物的衣著、打扮等,都能重現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也有反映來百姓休閒生活的場景,例如,戲子們在古戲臺登臺唱戲,這邊還有民間雜耍,也有人在茶館喝茶或者談買賣……”

這幅作品是如何從海外“失而復得”的呢? 據瞭解,上世紀抗日戰爭期間,很多揚州書畫作品流失海外,甚至有日本商人專門收購王素的作品。幾經輾轉,後來,《運河攬勝圖》又從日本流至英國。2007年揚州收藏家錢偉鵬在英國蘇富比拍賣行看到了這幅畫作,憑藉其豐富的收藏經驗,斷定這件作品具有重要價值,立刻以2萬英鎊的價格拍下,因為這是一幅清代揚州人王素畫揚州風情的書畫作品,對揚州有著深厚感情的錢偉鵬認為自己珍藏這件作品,遠不如揚州博物館收藏更有意義。揚州雙博館組織專家鑒定為真跡後,隨即上報市委、市政府,再以30萬元的價格從錢偉鵬的手中買下了這幅彌足珍貴的畫卷。

王素又稱王小梅,是晚清時期揚州最著名的職業畫家。1853年,太平軍攻克揚州,王素為逃避戰火,舉家遷居江都邵伯、郭村等處,並畫出反映當時社會百態的《運河攬勝圖》。隨著社會動盪,這幅珍貴的《運河攬勝圖》流至海外,行跡先後至日本、英國等國。

立刻以2萬英鎊的價格拍下,因為這是一幅清代揚州人王素畫揚州風情的書畫作品,對揚州有著深厚感情的錢偉鵬認為自己珍藏這件作品,遠不如揚州博物館收藏更有意義。揚州雙博館組織專家鑒定為真跡後,隨即上報市委、市政府,再以30萬元的價格從錢偉鵬的手中買下了這幅彌足珍貴的畫卷。

王素又稱王小梅,是晚清時期揚州最著名的職業畫家。1853年,太平軍攻克揚州,王素為逃避戰火,舉家遷居江都邵伯、郭村等處,並畫出反映當時社會百態的《運河攬勝圖》。隨著社會動盪,這幅珍貴的《運河攬勝圖》流至海外,行跡先後至日本、英國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