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京繡:流入民間的宮廷韻味

蟒袍玉帶、冠蓋華服,在中國當代的影視作品中,帝王將相的戲碼不斷被上演。除了宏大的歷史敘事,華麗的宮廷服飾也是引人注目的焦點。帝王胸前盤龍圖案威嚴大氣、文武大臣胸前的飛禽走獸圖案華麗繁複,

這些精美的刺繡作品代表著古代最高等級的宮廷刺繡藝術。受宮廷刺繡影響發展而來的“京繡”是中國傳統刺繡藝術中的一個獨特存在。

視頻載入中...

京繡:流入民間的宮廷韻味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作為遼、金、元、明、清五代的都城,

也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遼代在此設立繡院,供奉宮廷服飾之用,北京地區的宮廷刺繡藝術由此濫觴。

明清時期京繡開始大為興盛,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民間高檔的繡品也受到宮廷刺繡藝術風格的影響。

清代,宮廷刺繡藝術的影響不斷擴大,京城民間亦紛紛效仿。清末期北京湧現了許多家“繡坊”,傳承了“宮廷刺繡”的一些特點和針法,具體的圖案內容則相對民俗化、與生活更加貼近,

“京繡”的說法正式出現。

800多年的時間,作為帝王家宅所在,宮廷的衣冠服飾需求為京繡的孕育誕生和發展興盛提供了營養豐厚土壤。同時,京繡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創造力的結晶。

根植於中國北方,京繡與浸透著民間氣質的南方刺繡風格迥異。它構圖嚴謹、圖案豐富、寓意深刻。造型往往端莊穩重、設色典雅,有著雍容華貴的宮廷氣派。

“圖必有意,紋必吉祥。”京繡的圖案以山水花鳥、龍鳳圖案、飛禽走獸、吉祥八寶等為主,在運用上更講求寓意的吉祥,每一個元素都是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概括、抽象,精美繁複的紋飾體現著穿戴者的身份地位和精神追求,也傳達著吉祥美好的寓意。

“京繡”常用各色“無撚掰絨絲”(由一根絲掰成數根細絲),運用纏針、鋪針、接針等針法,用變換色塊的方法表現物體的陰陽面。針腳起落自然,

花紋光亮平貼,配色鮮豔。

“京繡”以材質華貴而著稱,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為面料,而繡線除了以蠶絲所製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撚成金、銀線大量使用於服飾繡品中。京繡中最好為針工中的“平金打籽”繡。這種繡,就是以真金撚線盤成圖案。

20世紀初,隨著中國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終結,宮廷刺繡失去了服務物件,京繡的匠人和技藝又一次走入民間,宮廷的藝術特點也融入民間刺繡當中,

京繡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14年11月11日,京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民間的京繡傳人將京繡的技藝運用到了現代服飾的生產製作當中,讓京繡藝術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也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