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鄖西農村環境大為改善,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麗家園

4月19日,剛吃罷午飯收拾好屋子,上津鎮膠腸關村三組村民李順彩老人習慣性拿起一個裝有果殼、廢舊雜料等垃圾的紅色蔑婁,將垃圾拎到路邊垃圾箱倒掉。回屋後,李順彩指著另一個有綠色字樣的蔑簍說:“這個是裝飲料罐、酒瓶、廢紙等可回收垃圾的,

這些能拿到村裡兌換點換點香皂、洗衣粉、鹽啥的,衛生還省事。我們這不僅垃圾分類,環境衛生也是眾人做,村民都有約定呢!現在到處乾淨衛生,環境不比城裡差!”。

李順彩說的約定是指該村制定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村規民約》,民約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內容詳細規定:實行生活垃圾定點存放,

家禽家畜集中圈養,保持河道清潔,不得將垃圾、農藥瓶和農田雜草等雜物倒入河道,不亂砍亂伐樹木,嚴禁焚燒秸稈,自覺維護公共設施,對違反者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整改,並予以處罰。同時,該村還與農戶戶戶簽訂清潔家園“三包”責任書,形成硬性約束。

在住戶牆上張貼村規民約

走入膠腸關村,道路清潔,河流清澈,庭院清爽,花草掩映,儼然鄉村花園。在每個農戶家裡,筆者驚喜發現他們家裡都有兩件必不可少的用品,一個掛有紅色“不可回收垃圾”字樣提示牌的蔑簍,和一個掛著綠色“可回收垃圾”字樣提示牌的蔑簍。“別小瞧了這兩樣小物件,垃圾桶本身取材自竹子,既經濟又環保。小小的垃圾簍好比一面鏡子,很好地反映出村民衛生習慣的改變和環保意識的提高。

”膠腸關村黨支部書記柯昌壽說道。

醒目的標語

小型汙水處理池

沿著該村主幹道,筆者看到,汙水處理設施、生態攔截溝、村莊綠化等一應俱全,處處體現環保理念。“我們村的生活污水通過多級淨化,先經過鵝卵石等原料組成的物理淨化設施,

再經過由太陽能光伏電板提供電力的機械淨化,最後實現生態排放。”柯昌壽指著一處太陽能光伏電板說道。在河道兩旁河灘上,每隔幾米便植有柳樹,每隔80米,河道中還建有攔水壩,已形成500米的生態攔截溝,近期可建成2千米的生態攔截溝。“生態攔截溝不僅提升了水土涵養能力,保護了環境,而且能保護沿線群眾安全”柯昌壽說道。而在河邊、主要庭院等,花草苗木錯落有致,環境宜人。

為有效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品質,優化人居環境,該村通過圖文並茂的宣傳展板、致全體村民的“清潔家園,從我做起”公開信、廣播等,直觀教會農戶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廚餘垃圾堆肥技術等,讓群眾明白垃圾填埋、焚燒等重大危害,增強環境衛生意識;村幹部輪流進行農村環境整治值周,每日由一名村幹部帶頭巡迴檢查督促;專門聘請4個保潔員負責主幹道、主要院落以及河道衛生;每月由村幹部會同群眾代表一起開展環境檢查評比,每季度對“最清潔”和“不清潔”農戶張榜公示。

村民自覺將垃圾倒進垃圾箱

“農村環境整治是我們自己的事,大家都親口承諾了的,不遵守就會成為村裡的‘老鼠屎’,大家都盯著在。特別是被公示為不清潔的更是抬不起頭來,暗地裡下決心搞好門前屋後衛生。大家都是鄉里鄉鄰的,低頭不見抬頭見,哪個不要臉面啊。如今,如今環境美了,我們住著很舒服。”村民何延安說道。

對評比結果張榜公示

以“建、清、收、埋、評”為重點,上津鎮突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大宣傳、大清理、大清掃、大檢查、大評比,每月一通報,每季度組織全鎮巡迴檢查評比;推行“讓利與民,以獎代補”,建設可再生資源回收站,由鎮政府根據兌換需求配置肥皂、鹽、醬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引導群眾合理處理垃圾,自覺維護環境;分村購置一批不銹鋼餐具供農戶紅白喜事使用,購置環保分類垃圾筐等,減少污染源;建設垃圾處理設施,汙水處理設施,飲用水源保護設施等,對農村生活污染、水源、植被等全面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近年來,鄖西將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分別投入1.26億元整治9個鄉鎮180個村,投入1.075億元整治9個鄉鎮153個村,共覆蓋18個鄉鎮(場、區)333個村,受益人口30萬人。專案運行後年可收集處理污水1000萬噸,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270噸、氨氮30噸。目前第一批180個村已完工,配置240輛垃圾車、1353個垃圾中轉箱、6044個垃圾桶、完成汙水處理建設工程224處,管網145.6千米。第二批153個村已完成工程量的83%。該縣農村環境大為改善,山更青了,水更秀了,農村更美了,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麗家園。

花草苗木錯落有致,環境宜人。

為有效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品質,優化人居環境,該村通過圖文並茂的宣傳展板、致全體村民的“清潔家園,從我做起”公開信、廣播等,直觀教會農戶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廚餘垃圾堆肥技術等,讓群眾明白垃圾填埋、焚燒等重大危害,增強環境衛生意識;村幹部輪流進行農村環境整治值周,每日由一名村幹部帶頭巡迴檢查督促;專門聘請4個保潔員負責主幹道、主要院落以及河道衛生;每月由村幹部會同群眾代表一起開展環境檢查評比,每季度對“最清潔”和“不清潔”農戶張榜公示。

村民自覺將垃圾倒進垃圾箱

“農村環境整治是我們自己的事,大家都親口承諾了的,不遵守就會成為村裡的‘老鼠屎’,大家都盯著在。特別是被公示為不清潔的更是抬不起頭來,暗地裡下決心搞好門前屋後衛生。大家都是鄉里鄉鄰的,低頭不見抬頭見,哪個不要臉面啊。如今,如今環境美了,我們住著很舒服。”村民何延安說道。

對評比結果張榜公示

以“建、清、收、埋、評”為重點,上津鎮突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大宣傳、大清理、大清掃、大檢查、大評比,每月一通報,每季度組織全鎮巡迴檢查評比;推行“讓利與民,以獎代補”,建設可再生資源回收站,由鎮政府根據兌換需求配置肥皂、鹽、醬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引導群眾合理處理垃圾,自覺維護環境;分村購置一批不銹鋼餐具供農戶紅白喜事使用,購置環保分類垃圾筐等,減少污染源;建設垃圾處理設施,汙水處理設施,飲用水源保護設施等,對農村生活污染、水源、植被等全面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近年來,鄖西將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分別投入1.26億元整治9個鄉鎮180個村,投入1.075億元整治9個鄉鎮153個村,共覆蓋18個鄉鎮(場、區)333個村,受益人口30萬人。專案運行後年可收集處理污水1000萬噸,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270噸、氨氮30噸。目前第一批180個村已完工,配置240輛垃圾車、1353個垃圾中轉箱、6044個垃圾桶、完成汙水處理建設工程224處,管網145.6千米。第二批153個村已完成工程量的83%。該縣農村環境大為改善,山更青了,水更秀了,農村更美了,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