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璧山試行農村垃圾分類 農村環境大為改善

青杠街道蓮花村,村民將分好類的垃圾放入相應的垃圾桶內。

近日,在大興鎮蓮生村一處垃圾集中傾倒點,村民唐小英將分類好的垃圾分別倒入相應的垃圾桶內。據瞭解,自該村納入我區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後,村民已漸漸養成將垃圾分類裝進垃圾桶的習慣,村裡的環境也得到較大改善。

今年以來,根據“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分揀清運、回收利用、生物堆肥”的要求,我區在青杠街道、大路街道、河邊鎮、大興鎮、福祿鎮開展試點,

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工作。

二分法模式

分類更加簡易

記者在蓮生村一居民集中區域看到擺放著四個垃圾桶,綠色垃圾桶上面標有“易腐垃圾”字樣,還畫上了剩菜剩飯、菜葉果皮等標識,另外兩個灰色垃圾桶則標注的是塑膠包裝殼、廢橡膠製品等其他垃圾。

“圖文結合,垃圾分類簡單明瞭,村民都看得懂。”村支書馮大勇告訴記者,村裡剛推行垃圾分類處理試點時,

村民還不太適應,搞不清楚垃圾怎樣分類,後來對照垃圾桶上的說明,漸漸都養成了習慣。

“分類後的垃圾會統一由保潔員定時分類裝運,不僅蒼蠅、蚊蟲少了,周邊環境面貌也得到了改善。”馮大勇說。

據瞭解,結合我區農村居民生活特點,嚴格按照垃圾源頭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三化”標準,將農村垃圾分為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兩類,並在試點村社主要路口及居民集中區域統一配置1組2個垃圾分類桶,

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初分。

資源化利用

垃圾變廢為寶

實行垃圾分類之初,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我區因地制宜,在試點村社採用陽光輔熱技術對分揀的易腐垃圾進行堆肥,在試點中摸索經驗。

在青杠街道蓮花村,保潔員將一車可腐垃圾倒進兩層樓高的“陽光堆肥房”內。

“每天由村裡的保潔員定時上門收集,將可腐爛垃圾投進‘陽光房’內,

不可腐爛垃圾運至鎮裡垃圾中轉站。”村支書李發倫告訴記者。

據介紹,利用太陽能和微生物處理技術,科學地調控堆體的溫度和濕度,“陽光房”裡的垃圾經過1個月時間的發酵,就能變成有機肥,實現變廢為寶。“如今,我們村每天能處理有機垃圾1.5噸左右。”李發倫說,雖說是剛開始運行,但周邊已有不少種植大戶前來訂購有機肥。

被動變主動

全民皆是監督員

“這是週三娃家的垃圾,大家看看怎麼分類吧。”一大早,福祿鎮紅山村村支書郭昌水就將村民們召集起來,他拿出垃圾倒在紙盒中問道。

“菜葉、香蕉皮這是容易腐爛的。”“木材這些可得放進其他垃圾桶。”……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不一會兒,就將垃圾整理分類好了。

“垃圾分類能否到位,最終還得靠村民的參與程度。”郭昌水告訴記者,為了培養村民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這樣的聚會經常都在舉行。

變被動為主動,各試點也是各有“妙招”。

在大興鎮蓮生村,每個院落選出一名監督員,每天早中晚都會查看院落衛生情況,如發現亂扔垃圾、垃圾未分類等情況都會及時提醒;在河邊鎮,農村大媽變身垃圾分類“解說員”,時常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大路街道工作人員組成垃圾分類宣講隊,不定期開展相關活動……

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村民的一種習慣,個個都成了環境的保護者和監督者。

變被動為主動,各試點也是各有“妙招”。

在大興鎮蓮生村,每個院落選出一名監督員,每天早中晚都會查看院落衛生情況,如發現亂扔垃圾、垃圾未分類等情況都會及時提醒;在河邊鎮,農村大媽變身垃圾分類“解說員”,時常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大路街道工作人員組成垃圾分類宣講隊,不定期開展相關活動……

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村民的一種習慣,個個都成了環境的保護者和監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