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三者的愛情背後隱藏了什麼?

Q:前一段時間我和我的男朋友確定了關係,他追了我八年,

但是他現在並不是自由身,他已經向妻子坦白了我們的事情,因此兩個人鬧得很僵。但是我現在依然想和他在一起,我又擔心這麼做會傷害他的妻子,非常非常的糾結,是繼續和他發展呢,還是說放棄不屬於我的這個人呢?我應該怎麼做?

顧歌說

聽到這樣的故事,我往往會有兩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是基於一個人的情感,人是有自由、有權利去追尋任何想要的,也為你有對愛的嚮往而感覺到欣慰。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的自由是應當有限度的,但它一定是基於某種倫理道德或規則。通常這位聽眾的身份被稱為第三者,這個標籤一定會給你帶來一些負面情緒和影響,然而你的思緒被“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的想法佔據,使你既不能正視這個事件對自己的影響,更不能面對自己給對方家庭帶來的傷害。雖說沒有你的出現他可能也會出軌,
但現在的局面是你直接導致的,這份責任是難以逃脫的。是否應該做這件事是更值得被慎重考慮的,愛情是迷人的,但是愛情也應當是有選擇性的,所以我並不支持你這麼做。

並非所有人都會去當第三者,那麼做第三者滿足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需要呢?

我對十年前的一個案例記憶猶新,她是一位職業工作者,談了六段戀愛都是婚外情,而且每次都會把別人的家庭攪得一塌糊塗,即使事情鬧到了單位她也沒有任何收斂,依舊我行我素的。後來瞭解到,她成長在一個婚姻破碎的家庭,她的父親就曾有婚外情,她記得父母深夜起爭執的場景,母親甚至在爭執中受傷被送進醫院,她的爸爸也並沒有因此收斂。

這位來訪者對自己父親和第三者的憤恨情緒是可想而知的。

為什麼被第三者傷害過的孩子,會變成第三者去破壞別人的家庭呢?這裡有一個現象,當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是順風順水的,則更容易保持樂觀健康的積極心態,並且更容易修復以往的挫折造成的創傷;如果一個人是不順利的、痛苦的,往往會走向曾經傷害他的那個人的那一面,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

這被稱為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是自己站在了施害者的位置,把別人看作曾經受害的自己,重複類似的傷害,悲觀厭世的心理觸發了這種不健康的心態,這個情況下就體現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的重要性,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停止重複受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