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都說對不起了,你還要我怎樣?

我都說對不起了,你還要我怎樣?

沒做這三步,孩子不會真正認識錯誤

很多家長從孩子會講話後,就會開始要求孩子對自己做錯的事說“對不起”。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有的孩子竟然開始“利用”起了說對不起這件事。

有時父母強調不要做某件事時,孩子會說,“那我做完說對不起可以嗎?”;有的更大的孩子甚至就會說,“我都說對不起了,你還要我怎樣?”,繼而想逃避犯錯後應當承擔的責任。

這讓這些父母們很苦惱,從小就在教讓孩子說“對不起”,怎麼孩子越大越意識不到錯誤呢?

孩子們的認知遠比我們以為的更簡單

在說這個問題時,就不得不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認知差異了。孩子的認知比我們更加字面化,很多我們想當然認為的東西,在孩子認知裡卻不是這樣的。

舉個小D曾經的事情,我和她玩接球遊戲,我用英語對她說,“Keep your eyes on the ball”(要看著球),結果她抱到球後就把眼睛放在球上(字面翻譯就是這個意思)。

當時她的這個行動讓我先是一愣,然後不僅忍俊不禁,繼而也給了我很大的一個啟示,孩子的認知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育兒中需要不斷提醒自己這一點。

說“對不起”並不一定是真正認識錯誤

很多父母對孩子犯錯後的教育,大部分第一句話都是下意識地說,

“那寶寶做錯了,現在要說對不起”;“寶寶打人是不對的,我們要去說對不起”。

而據我觀察,一般剛剛會說話的孩子都是很樂意直接說“對不起”的,之後這件事也就了結了。但如果你能理解我之前說的孩子的認知後,你就會發現,在孩子的腦回路裡只不過是建立了這樣一個連接:我做錯或者惹父母不高興了(壓根不知道自己錯哪裡),我只要說一句“對不起”就沒事了。

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發現,我們以為孩子說了“對不起”就是認識到錯誤了,而孩子只是單純地理解為我“說了”這個行為本身。當我們過度關注孩子有沒有道歉這件事本身後,反而忽略了真正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教育機會。

小D1歲後,我也是會有意識讓她認識自己的錯誤,

但我不會執念於讓她說“對不起”這件事本身,反而花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引導她為自己的錯誤彌補,承擔結果。我一般都會遵循這樣的三步法則:

1、解釋錯在哪,強化規則概念

我們所強調的讓孩子說“對不起”,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希望孩子認識錯誤。而認識錯誤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每次孩子犯錯誤的時刻其實也是説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機會。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和孩子講道理,他們總是懵懂的。對於學齡前孩子,在幫助孩子理解原因時,記得多強調行為對他人情緒的影響,孩子再小對於情緒的感知都是很敏感的。“你打了弟弟,弟弟很傷心,在哭了,我們不打人”;“你把汽車扔了,這太令人難過了,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

2、承擔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只是止于孩子道歉了就好,但其實這第二步才是最關鍵的。“因為你打人了,我們今天在公園玩的時間要提前結束了”;“因為你把玩具扔了,你需要自己去撿回來放回玩具箱”。

根據不同的情景,我們可以給予一些“懲罰”或者是自然後果的承擔,這些都會讓孩子建立一個“正面”的因果關係:我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後果的,我現在開始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了。

我並沒有花很多時間讓小D說“對不起”,但我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一步上。犯錯後的小D,第一時間選擇的就是逃避,還會經常通過大哭大鬧來表示抗議。

我會陪伴她平靜情緒,我也會陪她共同完成,但是幾乎沒有一次我會讓她輕易逃避不負責,整個過程中,我也會反復強調,規則是什麼、她為什麼做錯了和我們都要為自己行為負責。

3、事後回顧,防患未然

而且很經常的,我會在當天結束或者隔天的時候再次和小D進行複盤,像講故事一樣和她回顧之前發生的事情: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是錯的-今後我們遇到類似的可以怎麼做。老朋友們一定知道,這樣的“複盤”技巧我運用在育兒的方方面面。對我來說,沒有“改進計畫”的認識錯誤都是無效的。

我始終相信沒有“壞”孩子,他們之所以犯錯要麼不知道規則是什麼,要麼不知道正確處理的方式是什麼。而通過複盤,我們就是在教會孩子這些,相當於覆蓋他們現有“行為程式”,引導正向發展。

以前工作時,我管理績效會用兩種指標:“輸入指標”(Input measurement)和“輸出指標”(Output measurement)。輸出指標是我們管理好輸入指標後的自然結果,但很多經理人經常會陷入“只追求輸出指標”的誤區。

這點也經常發生在育兒中,成績好、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這些都是育兒的“輸出指標”,我們其實無法掌控,更加不該把這些當成育兒的目標。而培養學習熱情、掌握好的學習策略、激發求知探索欲望等等,這些都是育兒的“輸入指標”,是我們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培養的,管理好了“輸入指標“,”輸出指標“就是水到渠成的產物而已。

“說對不起”不等於孩子就認識了錯誤,把焦點聚焦在“輸入指標”,一個規則清明、肯為自己行為彌補的孩子,自然就會說“對不起”,而且這句道歉才是走心的。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和孩子講道理,他們總是懵懂的。對於學齡前孩子,在幫助孩子理解原因時,記得多強調行為對他人情緒的影響,孩子再小對於情緒的感知都是很敏感的。“你打了弟弟,弟弟很傷心,在哭了,我們不打人”;“你把汽車扔了,這太令人難過了,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

2、承擔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只是止于孩子道歉了就好,但其實這第二步才是最關鍵的。“因為你打人了,我們今天在公園玩的時間要提前結束了”;“因為你把玩具扔了,你需要自己去撿回來放回玩具箱”。

根據不同的情景,我們可以給予一些“懲罰”或者是自然後果的承擔,這些都會讓孩子建立一個“正面”的因果關係:我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後果的,我現在開始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了。

我並沒有花很多時間讓小D說“對不起”,但我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一步上。犯錯後的小D,第一時間選擇的就是逃避,還會經常通過大哭大鬧來表示抗議。

我會陪伴她平靜情緒,我也會陪她共同完成,但是幾乎沒有一次我會讓她輕易逃避不負責,整個過程中,我也會反復強調,規則是什麼、她為什麼做錯了和我們都要為自己行為負責。

3、事後回顧,防患未然

而且很經常的,我會在當天結束或者隔天的時候再次和小D進行複盤,像講故事一樣和她回顧之前發生的事情: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是錯的-今後我們遇到類似的可以怎麼做。老朋友們一定知道,這樣的“複盤”技巧我運用在育兒的方方面面。對我來說,沒有“改進計畫”的認識錯誤都是無效的。

我始終相信沒有“壞”孩子,他們之所以犯錯要麼不知道規則是什麼,要麼不知道正確處理的方式是什麼。而通過複盤,我們就是在教會孩子這些,相當於覆蓋他們現有“行為程式”,引導正向發展。

以前工作時,我管理績效會用兩種指標:“輸入指標”(Input measurement)和“輸出指標”(Output measurement)。輸出指標是我們管理好輸入指標後的自然結果,但很多經理人經常會陷入“只追求輸出指標”的誤區。

這點也經常發生在育兒中,成績好、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這些都是育兒的“輸出指標”,我們其實無法掌控,更加不該把這些當成育兒的目標。而培養學習熱情、掌握好的學習策略、激發求知探索欲望等等,這些都是育兒的“輸入指標”,是我們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培養的,管理好了“輸入指標“,”輸出指標“就是水到渠成的產物而已。

“說對不起”不等於孩子就認識了錯誤,把焦點聚焦在“輸入指標”,一個規則清明、肯為自己行為彌補的孩子,自然就會說“對不起”,而且這句道歉才是走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