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錢的苦與樂,財迷張愛玲如是說

文:瀟湘藍

為什麼說她是財迷?

第一,她周歲時按舊俗去“抓周”,拿的是錢,“好像是個小金鎊吧”。從小她似乎就很喜歡錢,堅信自己是個拜金主義者。(出自《童言無忌》 )

第二,她與她姑姑分房而居,

兩人錙銖必較。她與炎櫻難得一同上街去咖啡店吃點心,亦必先言明誰先付帳。(胡蘭成《民國女子》 )

第三,她對胡蘭成言,“我姑姑說我財迷”。

張愛玲在銀錢上喜歡兩訖,像刀截得分明。

她說自己是財迷,說著笑起來,她很開心。

胡蘭成形容她,“愛玲的一錢如命,使我想起小時候正月裡用紅頭繩編起一串壓歲錢,都是康熙道光的白亮銅錢,亦有這種喜悅。”

這樣笑靨如花乾脆響亮地稱自己是“財迷”、拜金主義者,

比彷徨無助沉鬱頓挫地“勸君看取名利場,今古夢茫茫”,感覺爽朗多了。

聽財迷張愛玲談錢,時有驚世言。

1

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小苦雖然經驗到一些,和人家真吃過苦的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這句話分三個意思理解。

第一,我喜歡錢。

第二,不知道錢的壞處。

“有錢的壞處”,這個意思有點高。大部分人或許體會不到。

不是對窮人說的那種“有錢人都不快樂”的慰藉。而是佛寺廟門前的豪車裡走下來靈修懺悔的香客,或者安於一隅身家過億的沉默老頭,他們可能略知一二。

第三,只知道錢的好處。

說到“有錢的好處”想起最近的一篇微文《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不知道》。裡面列了一張財務自由表。

你看,從初段到九段,所謂的財務自由就是“想買什麼買什麼,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做什麼做什麼,甚至想哪個國家做國籍就哪個國家。”一句話,就是“想怎樣就怎樣!”

嚇我一跳。想怎樣就怎樣,一點不用動腦筋了,這不是豬嗎。那麼有錢人的快樂=豬的快樂,有錢人=豬。這是錢多人傻嗎?

按照這個九段觀點,那麼無國籍人士可以算最高段位了。你連根都沒有了,

你如何向人解說你是誰。孫大聖還跳不出如來的掌心呢,它還有一個花果山可以留戀回歸,你這麼自由就滯留在機場吧,永遠看著世人來來往往歸去來兮縱橫天涯。

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生物,就是會思考和有感情。失去思考的快樂和七情六欲五味的人生還有意思嗎,這哪裡有錢的快樂,分明是作死的節奏。這不是自由,是肆意。是無邊際的臆想。除了莫名的興奮,

裡面什麼也沒有。

有錢當然是快樂的。但一定不是這樣的九段迷魂湯。

張愛玲說,“生平第一次賺錢,是在中學時代,畫了一張漫畫投到英文大美晚報上,報館給了五塊錢,我立刻去買了一支小號的丹琪唇膏。”

初看覺得她也很俗。

比較一下你的第一筆稿費,你買了什麼?

一定是書或與之有關的東西。

還有就如張愛玲的母親說的,把那張鈔票做個紀念。

張愛玲不以為然,“我不像她那麼富有感情,對於我,錢就是錢,可以買到各種我想要的東西。”。

這似乎就是有錢可以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區別是“你想買什麼”,也就是你喜歡的是什麼,給你帶來愉悅的是什麼?你買的東西你真的喜歡嗎?

張愛玲,她要的是丹琪唇膏。

她母親,選擇的留下來的在手裡的是鈔票本身。

這樣看,如果有錢了,

張愛玲會去買那些喜歡的東西。

她母親,會不會是買來買去就是一個有錢炫富的感覺?

感覺好不好,問問有錢人吃過的苦,滋味怎樣?

2

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要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

很滲人的一句話,關於愛和錢的關係。

張愛玲直到胡蘭成交給她很大一筆錢時才和姑姑相視一笑,胡蘭成也從此可以堂而皇之在她家裡留飯留宿了。

兩人分手時,張愛玲給了胡蘭成很大一筆錢,情錢兩訖,一刀兩斷。有點像英語中的“truncate table”,比“delete”速度快,使用的各種資源最少。清空選項,乾脆利索。

論分手戲,沒有比張愛玲演得更好的。

張胡之間的感情肯定與錢無關,但她用錢來定義關係的開始和終結,是她的理智,更是她的直覺。

她也是個小女生,

貪愛,世俗。

但她不會欺騙自己,

也不占別人便宜。

她只是看得到錢的誠意和決斷。

她母親臨終時想見她一面,她考慮到機票費用太大,終還是沒有去。

她在臺灣交流訪問,賴雅擔心她一去不回,幾次寫信叫她回去。儘管在美國發展前景渺茫,她還是立即終止行程,返回美國。

她和母親的關係,源於羅曼蒂克的愛,止于問母親拿錢引起的那些“瑣屑的難堪”和“窘境”,後來她補償了母親一筆錢。黃逸梵頗傷心,張愛玲卻如釋重負。她很孩子氣的,也很無情。

至於賴雅中風之後,她任勞任怨伺候他終老,亦沒有當回事。一切都是應當如此。他們之間有平常夫妻的真意。貧賤無所謂,態度可貴。

愛一個人愛到問他要零用錢的過程,是可以一點一點毀了羅曼蒂克的愛的。

張愛玲用了“試驗”這個詞。

聽著也很有心機。

其實有珍惜。

兩個人在一起緣分很重要,但是離開的時機不夠恰當,也是不行的。這裡便是你被愛還是被恨的拐點了。每個人對錢都是敏感的,如果不是特別無奈的關係,在零用錢的時候試驗失敗,這個時候轉身還能留有一絲余溫。晚了,再晚了,就會沾一身惡臭了。

3

關於職業女性:

蘇青:我自己看看,房間裡每一樣東西,連一粒釘,也是我自己買的。可是,這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張愛玲:這是至理名言,多回味幾遍,方才覺得其中的悲涼。

一位女士挺著胸脯說:我從十七歲起養活我自己,到今年三十一歲,沒用過一個男人的錢。

張愛玲:仿佛是很值得自傲的,然而也近於負氣吧。

蘇青是被離婚被迫自謀生路的,她即便是在一切到了最好最風光的時候也能坦然面對內心,她清楚這裡面是有不快樂的。

張愛玲欣賞的就是蘇青的真實。

對另一個驕傲的女士,張愛玲只用了“負氣”兩字。足夠犀利,但亦能感到她憐惜之情。

一個女人有本事有了錢,拼命的買包買衣服買各種藝術品。看到她每天必須對著一堆時尚前沿的名品才能吸足陽氣開始工作,不讓人心疼嗎。謀生為什麼不謀愛,也許你練就的是生存的本事而不是愛的能力。如果有人愛,為什麼不可以粗茶淡飯簡衣素行斂容屏氣吐納身心。在你頹喪無助時,還可以聽他講一聲,我養你。

對於我,錢就是錢,可以買到各種我想要的東西。”。

這似乎就是有錢可以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區別是“你想買什麼”,也就是你喜歡的是什麼,給你帶來愉悅的是什麼?你買的東西你真的喜歡嗎?

張愛玲,她要的是丹琪唇膏。

她母親,選擇的留下來的在手裡的是鈔票本身。

這樣看,如果有錢了,

張愛玲會去買那些喜歡的東西。

她母親,會不會是買來買去就是一個有錢炫富的感覺?

感覺好不好,問問有錢人吃過的苦,滋味怎樣?

2

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要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

很滲人的一句話,關於愛和錢的關係。

張愛玲直到胡蘭成交給她很大一筆錢時才和姑姑相視一笑,胡蘭成也從此可以堂而皇之在她家裡留飯留宿了。

兩人分手時,張愛玲給了胡蘭成很大一筆錢,情錢兩訖,一刀兩斷。有點像英語中的“truncate table”,比“delete”速度快,使用的各種資源最少。清空選項,乾脆利索。

論分手戲,沒有比張愛玲演得更好的。

張胡之間的感情肯定與錢無關,但她用錢來定義關係的開始和終結,是她的理智,更是她的直覺。

她也是個小女生,

貪愛,世俗。

但她不會欺騙自己,

也不占別人便宜。

她只是看得到錢的誠意和決斷。

她母親臨終時想見她一面,她考慮到機票費用太大,終還是沒有去。

她在臺灣交流訪問,賴雅擔心她一去不回,幾次寫信叫她回去。儘管在美國發展前景渺茫,她還是立即終止行程,返回美國。

她和母親的關係,源於羅曼蒂克的愛,止于問母親拿錢引起的那些“瑣屑的難堪”和“窘境”,後來她補償了母親一筆錢。黃逸梵頗傷心,張愛玲卻如釋重負。她很孩子氣的,也很無情。

至於賴雅中風之後,她任勞任怨伺候他終老,亦沒有當回事。一切都是應當如此。他們之間有平常夫妻的真意。貧賤無所謂,態度可貴。

愛一個人愛到問他要零用錢的過程,是可以一點一點毀了羅曼蒂克的愛的。

張愛玲用了“試驗”這個詞。

聽著也很有心機。

其實有珍惜。

兩個人在一起緣分很重要,但是離開的時機不夠恰當,也是不行的。這裡便是你被愛還是被恨的拐點了。每個人對錢都是敏感的,如果不是特別無奈的關係,在零用錢的時候試驗失敗,這個時候轉身還能留有一絲余溫。晚了,再晚了,就會沾一身惡臭了。

3

關於職業女性:

蘇青:我自己看看,房間裡每一樣東西,連一粒釘,也是我自己買的。可是,這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張愛玲:這是至理名言,多回味幾遍,方才覺得其中的悲涼。

一位女士挺著胸脯說:我從十七歲起養活我自己,到今年三十一歲,沒用過一個男人的錢。

張愛玲:仿佛是很值得自傲的,然而也近於負氣吧。

蘇青是被離婚被迫自謀生路的,她即便是在一切到了最好最風光的時候也能坦然面對內心,她清楚這裡面是有不快樂的。

張愛玲欣賞的就是蘇青的真實。

對另一個驕傲的女士,張愛玲只用了“負氣”兩字。足夠犀利,但亦能感到她憐惜之情。

一個女人有本事有了錢,拼命的買包買衣服買各種藝術品。看到她每天必須對著一堆時尚前沿的名品才能吸足陽氣開始工作,不讓人心疼嗎。謀生為什麼不謀愛,也許你練就的是生存的本事而不是愛的能力。如果有人愛,為什麼不可以粗茶淡飯簡衣素行斂容屏氣吐納身心。在你頹喪無助時,還可以聽他講一聲,我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