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往事:諸葛亮沒來得及斬馬謖,馬謖就病死在監獄裡了

《三國演義》是我國普及度最高的小說之一,這部書用“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手法,寫出了一個又一次家喻戶曉的故事。這些故事僅僅是小說家言,但是被許多讀者當成正史來讀,

這樣就會對讀者產生誤導。比如“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就是七分真三分假。筆者今天得空,給大家講一講演義裡的揮淚斬馬謖與正史上馬謖之死的區別。

諸葛亮劇照,感謝原作者

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故事,起因是輕敵失街亭。在《三國演義》裡面,曹魏的前敵總指揮是司馬懿。

在正史上,曹魏的前敵總指揮是曹真曹子丹。在《三國演義》裡,曹子丹是個智商急需充值的傢伙。正史上的曹子丹,是曹魏政權的良將,他在的時候,司馬懿只能當他的副手。在演義裡面,曹魏的前線指揮官是張郃,這個和正史是完全吻合的。演義裡面,蜀漢的前敵總指揮是諸葛亮 ,這個也和正史是完全吻合的。諸葛亮派出的前線指揮官是馬謖,這個在演義裡和正史上也是完全吻合的。

曹真劇照,感謝原作者

諸葛亮派馬謖出任前鋒守街亭,當時遭到蜀漢集團謀士和武將的反對。諸葛亮力排眾議,讓沒有作戰經驗的馬謖擔任先鋒。諸葛亮怕馬謖承擔不起守街亭的重任。還特意派了作戰經驗豐富的王平給馬謖當副手。

馬謖到了街亭之後,居然要在沒有水的山上安營紮寨。作戰經驗豐富的王平勸馬謖不要在山上紮營,馬謖就是不聽,結果被張郃打得大敗而歸。(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馬謖劇照,感謝原作者

馬謖在街亭大敗的時候,王平作為副將力挽狂瀾。王平率領所部千餘人大張旗鼓,收攏被魏軍打散的部隊。張郃見蜀漢敗軍之際,依然敢大張旗鼓,就害怕蜀漢軍隊有埋伏,於是就不敢追擊了。王平趁機把慘敗的部隊聚集在一起,並且把他們帶回了蜀漢大營。(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

率將士而還。)

王平劇照,感謝原作者

大家也許會問了,馬謖是主將,王平是副將,怎麼要王平收拾殘兵敗將,主將馬謖去哪兒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馬謖那小子,害怕諸葛亮追究責任,正在逃亡呢。他逃到了好朋友向朗那裡,過了好久才被諸葛亮抓獲。向朗因為這件事情,還被諸葛亮處罰了。(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張郃劇照,感謝原作者

在演義裡面,馬謖失街亭的經過跟正史差不多,但是沒寫馬謖逃跑的事情。馬謖逃跑這件事情,可以說是非常惡劣的,這也是諸葛亮不得不殺馬謖的主要原因。在演義裡面,馬謖綁著自己回來向諸葛亮請罪。在正史上,是馬謖想逃跑,然後被諸葛亮抓回來治罪的。在演義裡面,諸葛亮流著眼淚,把馬謖斬了。在《三國志》裡面,有“戮謖以謝眾”和“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兩條記錄。易中天先生在解釋這兩條看似矛盾的記載時,有這樣一番高論:“諸葛亮宣佈判處馬謖死刑以謝國人,只不過還沒來得及執行,馬謖就死在監獄裡了。”

諸葛亮劇照,感謝原作者

對於易中天先生的這番高論,筆者是十分贊同的。古代的時候,除了對謀反等大罪之外,對於被判處死刑的犯人,也不是想殺就殺的,一般都要等到霜降之後,冬至之前處斬,這個制度叫“秋決”。“秋決”制度,在董仲舒之後,就已經形成定制。馬謖犯的罪,肯定不是謀反罪,按照漢代刑制,也應該是要等到秋決。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劇照,感謝原作者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春天發動的。馬謖失街亭,諸葛亮退回漢中的時候是初夏,馬謖被諸葛亮判處死刑的時候,應該是夏天。那個時候應該不能立刻行刑,還得等到霜降之後秋決。從馬謖街亭失敗後逃跑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馬謖是個非常怕死的人。在已經被判處死刑的情況下,馬謖在監獄裡等待執行死刑。對於馬謖這樣一個怕死的人來說,從夏天到秋天都在監獄裡等死,這樣肯定會精神高度緊張啊。精神高度緊張之下,就會引發疾病,所以馬謖就“下獄物故”了。

依筆者愚見,正史上馬謖之死,應該不是像演義裡說的那樣,讓諸葛亮斬了,而是被判處死刑之後,在監獄裡病死了。當然了,這只是筆者一家之言,列位看官如果有不同見解,歡迎大家回帖討論。讀到這裡,也許有人就會問了:“馬謖被諸葛亮斬了也好,病死在監獄裡也罷,反正都是死,有區別嗎?”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似乎是沒區別。但是在古代人眼裡,病死了留下一具全屍和被處斬身首異處,那可是大不一樣的。

參考書目:《易中天品三國》《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

版權聲明:本人已和版權公司簽約,未經授權轉載者,本人將委託版權公司投訴維權。

向朗因為這件事情,還被諸葛亮處罰了。(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張郃劇照,感謝原作者

在演義裡面,馬謖失街亭的經過跟正史差不多,但是沒寫馬謖逃跑的事情。馬謖逃跑這件事情,可以說是非常惡劣的,這也是諸葛亮不得不殺馬謖的主要原因。在演義裡面,馬謖綁著自己回來向諸葛亮請罪。在正史上,是馬謖想逃跑,然後被諸葛亮抓回來治罪的。在演義裡面,諸葛亮流著眼淚,把馬謖斬了。在《三國志》裡面,有“戮謖以謝眾”和“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兩條記錄。易中天先生在解釋這兩條看似矛盾的記載時,有這樣一番高論:“諸葛亮宣佈判處馬謖死刑以謝國人,只不過還沒來得及執行,馬謖就死在監獄裡了。”

諸葛亮劇照,感謝原作者

對於易中天先生的這番高論,筆者是十分贊同的。古代的時候,除了對謀反等大罪之外,對於被判處死刑的犯人,也不是想殺就殺的,一般都要等到霜降之後,冬至之前處斬,這個制度叫“秋決”。“秋決”制度,在董仲舒之後,就已經形成定制。馬謖犯的罪,肯定不是謀反罪,按照漢代刑制,也應該是要等到秋決。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劇照,感謝原作者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春天發動的。馬謖失街亭,諸葛亮退回漢中的時候是初夏,馬謖被諸葛亮判處死刑的時候,應該是夏天。那個時候應該不能立刻行刑,還得等到霜降之後秋決。從馬謖街亭失敗後逃跑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馬謖是個非常怕死的人。在已經被判處死刑的情況下,馬謖在監獄裡等待執行死刑。對於馬謖這樣一個怕死的人來說,從夏天到秋天都在監獄裡等死,這樣肯定會精神高度緊張啊。精神高度緊張之下,就會引發疾病,所以馬謖就“下獄物故”了。

依筆者愚見,正史上馬謖之死,應該不是像演義裡說的那樣,讓諸葛亮斬了,而是被判處死刑之後,在監獄裡病死了。當然了,這只是筆者一家之言,列位看官如果有不同見解,歡迎大家回帖討論。讀到這裡,也許有人就會問了:“馬謖被諸葛亮斬了也好,病死在監獄裡也罷,反正都是死,有區別嗎?”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似乎是沒區別。但是在古代人眼裡,病死了留下一具全屍和被處斬身首異處,那可是大不一樣的。

參考書目:《易中天品三國》《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

版權聲明:本人已和版權公司簽約,未經授權轉載者,本人將委託版權公司投訴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