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象衝突”走向和諧共存,總共分幾步?央視網報

4月8日4時2分,野象在普洱市思茅區夜遊大象進城,並不像新聞裡看上去那麼有趣。

4月8日,一頭到雲南普洱市“夜遊”的亞洲象刷爆了當地人的朋友圈。雖然最後它得到了很好的管護並最終將回歸森林,但還是把“人象衝突”的話題留在給了人們。

近年來,野象成為雲南普洱、西雙版納等地的不速之客,時常肇事,造成損失。它們為何如此任性?“人象衝突”又該如何緩解?

衝突現象之多:傷人慘案時有發生

亞洲像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

不僅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世界瀕危野生動物。中國野生亞洲象數量不到250只。

農田裡採食,到村子裡走家串戶,甚至毀壞房屋、攻擊村民……野象和人們“搶地盤”的現象時常上演。

2017年5月22日,普洱市瀾滄縣發展河鄉黑山村委會梁子老寨村民趙新妹遭遇大象襲擊身亡;2018年2月3日,普洱市瀾滄縣兩名巡象員在巡邏中被象群圍攻,一名巡象員不幸殉職。

自1999年以來,野生亞洲象導致普洱市思茅區村民8死13傷。

“人象”衝突不只發生在普洱。

就在今年的4月17日,西雙版納猛海縣猛往鄉曼允村曼允村小組“那開田”地棚附近發現一男子被亞洲象踩死,初步判斷慘案發生於4月16日晚。

而之前的慘案還有很多。

除了傷人,還有破壞農田。一頭成年的亞洲象每天最多要吃300公斤食物。資料記載,2010年至2012年,西雙版納的亞洲象對莊稼和經濟作物的損害造成經濟損失5300余萬元。

稻穀、玉米、橡膠、香蕉、甘蔗等作物受損較多。

衝突劇烈之因:人象生存空間重疊

人象之間為何頻頻發生衝突呢?

公路、水電站、水庫的建設,人口增加,橡膠、茶葉種植等原因,導致亞洲象棲息地被嚴重破壞。野象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越來越碎片化。在和人類搶佔地盤的過程中,“人象衝突”日益嚴重。

雲南一大學教授曾說,“近年,野生亞洲象活動區域內人口數量快速增加,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大,

導致亞洲象棲息地急劇縮小,生存環境‘破碎化’‘孤島化’,無法滿足其生存需求,野象不得不進入人類生活區域活動覓食,人象生存空間存在重疊,發生衝突便成為一種必然。”

而這幾乎是業界一致的說法。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立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在雲南普洱市和西雙版納,由於橡膠和茶葉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天然林面積不斷減少,對野生亞洲象的分佈有最直接影響。

森林覆蓋率的持續下降和人為活動都限制了大象的移動,迫使它們在農業區覓食,從而導致破壞莊稼、橡膠、茶葉和人類的生命。

衝突解決之道:恢復大象棲息場所

生活在雲南這片神秘美麗土地上的人們,企盼著與亞洲象能夠和諧共處。

普洱市為緩解“人象衝突”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建立大象食源基地,給大象種植象草、芭蕉、竹子,並在食源基地定點投食;提高野生動物肇事險的投保金額,人員傷亡賠償由2016年死亡一人賠償20萬元增至如今的40萬元;利用無人機、紅外線等科技手段跟蹤監測亞洲象活動情況等。

面對大象的頻頻打擾,雲南當地群眾更多時候還是以寬容之心善待大象,同時不斷地嘗試各種辦法減少損失。

在西雙版納,除去建立食源基地,2017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投資104萬元,在景洪市大渡崗鄉香煙箐村建成中國首個亞洲象村寨防護欄試點專案。用鋼管焊接成2.2米高的防護欄,把村寨圍起來。據報導,大象防護欄建成後一個多月時間裡,共防止大象進村12次左右。

歸根結底,讓“人象衝突”走向和諧共存最主要的是生態恢復。

“恢復大象棲息地和建立生態走廊,對於大象生存至關重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立說。

人員傷亡賠償由2016年死亡一人賠償20萬元增至如今的40萬元;利用無人機、紅外線等科技手段跟蹤監測亞洲象活動情況等。

面對大象的頻頻打擾,雲南當地群眾更多時候還是以寬容之心善待大象,同時不斷地嘗試各種辦法減少損失。

在西雙版納,除去建立食源基地,2017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投資104萬元,在景洪市大渡崗鄉香煙箐村建成中國首個亞洲象村寨防護欄試點專案。用鋼管焊接成2.2米高的防護欄,把村寨圍起來。據報導,大象防護欄建成後一個多月時間裡,共防止大象進村12次左右。

歸根結底,讓“人象衝突”走向和諧共存最主要的是生態恢復。

“恢復大象棲息地和建立生態走廊,對於大象生存至關重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