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聯邦軍統帥筆下的美國內戰

莽原戰役,格蘭特指揮的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美國內戰回憶錄》

作者:(美)U.S.格蘭特

譯者:王立言

版本: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8年2月

尤裡西斯·辛普森·格蘭特(1822-1885),美國南北戰爭後期聯邦軍總司令、第18任美國總統。

他在戰場上屢建奇功,卻政績平平。卸職總統後曾周遊世界,並想在政治上東山再起,但未能如願。晚年經商失敗,抑鬱病逝。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繼獨立戰爭之後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這次革命摧毀了南方的奴隸制度,為一個統一強大的美國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長期以來,關於美國內戰的歷史著述汗牛充棟。然而,在對內戰的評價方面,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

分歧聚焦在對奴隸制的評判方面。在“進步”的北方看來,奴隸制是南方特有的罪惡制度,而“落後”的南方則認為這種說法是自欺欺人。美國歷史學家蘇珊·瑪麗·格蘭特指出,奴隸制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體制,是美國經濟社會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她引用了一個南方人的說法,“美國一個國家的財富和權力史,就是奴隸作為商品的歷史”。(《劍橋美國史》)

由此可見,

深入理解褒貶不一的美國內戰,親歷者的講述是一個重要視角。內戰時期聯邦軍最高統帥、後成為第18任美國總統的U.S.格蘭特將軍的《美國內戰回憶錄》一書,為我們描述了一副別開生面的美國內戰圖景。無論從文學、藝術還是歷史角度而言,這部作品均是可圈可點的佳作。

廢奴運動中的激進主義

格蘭特在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中脫穎而出。而在美墨戰爭之前,他就已經看到廢奴運動在政客的操縱下有走向激進的趨勢。

政治競選的參與者,將廢奴運動作為他們手中一項有效動員民眾、獲得支援的工具。“只要競選,就一概豎起反對奴隸制的大旗”。好在這些人在當時為數不多。大多數北方人儘管並不贊成奴隸制度,但他們持一種溫和態度,認為“不應該去怪罪蓄奴州,而是應該保護南方將奴隸作為財產的權利,直至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消除這個體制”。
民主黨與共和黨也都沒有把反對奴隸製作為自己的信條。

1856年,美國總統大選在即。這一時期,伴隨黨派主義的高漲,廢奴運動再次成為標榜和口號。南方和邊界各州認為,在北方新成立的共和黨不僅反對擴大奴隸制,而且傾向于對奴隸主不予賠償就強制廢除奴隸制。而大批“飽學之士”紛紛加盟在他們看來代表著正義和進步的北方,並鼓吹只要解放奴隸,就能夠直抵社會平等和自由民主的康莊大道。南北雙方在存廢奴隸的立場中各執己見。

在格蘭特看來,這種非對即錯的簡單粗暴的思想是非常可怕的。出於對這種激進思想的警覺,格蘭特將他的選票投給了民主黨候選人詹姆斯·布坎南。他的理由是,“如果蓄奴州一致選出的民主黨人當上了總統,4年之內他們就沒有藉口脫離聯邦”。格蘭特希望在此期間內,民眾的情緒能夠平靜下來,避免戰禍。

4年之後,美國總統再度改選。這一次,競爭在民主黨的布雷肯里奇與共和黨的林肯之間展開。這一次,勝利的天平向林肯傾斜。然而,這也意味著,南北雙方在廢奴問題上的立場更加對立,分裂與戰爭一觸即發。

在格蘭特看來,1860年到1861年的冬天,南北雙方都被一種由政客與精英階層有意煽動的激進情緒裹挾。在南方,“煽風點火的人要麼年事已高,即使開戰也不用從軍;要麼就是自視過高,覺得如此重大的事件不能沒有自己的參與。於是一個個慷慨激昂,猛烈地抨擊北方。那些一旦打仗就要去賣命的年輕人信以為真,覺得北方人既飛揚跋扈又膽小懦弱。”

儘管格蘭特看到廢奴運動的泛政治化趨勢,但他內心堅信應當廢除奴隸制。在他看來,北方打敗南方,受益的是南方,因為那裡的制度與世界文明背道而馳。“南方的勞動階層缺乏技術,而且南方的制度本身會阻止勞動人民掌握技術。那裡的白人如果不勞而獲,就會受到稱讚,否則就會受到譏諷”。長此以往,“不堪忍受壓迫的奴隸們必定揭竿而起,消滅奴隸主”。

1860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南方奴隸主發動叛亂,南卡羅來納州立刻退出聯邦,其他南方各州紛紛揚言效仿。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要抗擊敵人,保衛聯邦,隨後接連發佈幾道徵兵令。具有從軍經歷的格蘭特,先是出任伊利諾州人事行政參謀主任,協助招募和訓練部隊,隨後任志願軍團長,他在南北戰爭中的光輝歲月由此開始。

戰爭初期的倉促與混亂

戰爭開始後,北方軍隊憑藉高漲的士氣和民眾支持,獲得不少戰役的勝利。然而,身處戰爭第一線的格蘭特注意到,戰爭初期,南方的軍事優勢大過北方。南方擁有全國受過職業訓練的士兵三到四成。更重要的是,南方沒有常備軍隊,因此這些士兵需要在州軍隊裡自謀工作,由此導致軍事教育和軍事訓練能夠在全軍普及開來,使部隊素質得到提升。北方因倉促徵兵,“很多人在從家鄉奔赴戰場的路上才拿到武器,許多人一兩天前才到,幾乎還不會按照訓練手冊給步槍裝彈藥。敵人剛一放槍,很多團就四散逃竄”。

這一時期的北方雖然也有大量受到職業訓練的士兵,但大部分都在數量有限的常備軍隊裡。戰爭初期,並非所有團、旅甚至師長都受過訓練,導致這一時期的北方軍隊時常在戰爭的部署、調度等方面出現差錯。比如,戰鬥中必須確保部隊的彈藥物資供給。不少士兵在剛投入戰鬥時英勇異常,不久就打光了子彈盒裡的彈藥。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彈藥打完了,而敵人卻好像仍然彈藥充足,他們就一下子泄了氣,部隊群龍無首,亂作一團。格蘭特首先嚴格軍紀,進而運用自己在西點軍校時期的戰術訓練經歷,結合實際作戰需要,設計出一套更加簡潔的訓練內容,為軍事訓練在北方軍隊中的普及作出貢獻。

這一時期,格蘭特指揮的部隊並未經歷重要戰鬥,大多數時間從事各種操練。1861年10月下旬,在弗里蒙特將軍的統帥下,格蘭特率部隊在密西西比河兩岸埋伏,拖住哥倫布的叛軍。出發之後,格蘭特注意到,“官兵上下因為終於有機會去做自己志願去做的事情——與國家的敵人鬥爭——而興高采烈”。在貝爾蒙特,格蘭特的部隊與哥倫布軍隊之間展開慘烈的拉鋸戰和伏擊戰。儘管格蘭特的部隊有485人死亡和失蹤,但這一損失遠遠小於敵方。在格蘭特看來,聯邦軍隊因為這場戰役而樹立了自信,並在戰爭中一直保持這種信心。

儘管戰爭打響後,北方兵力得到極大補充,但直至1862年初,北方仍然未能扭轉戰場上負多勝少的不利局面。在各方壓力下,林肯總統以陸海軍總司令的名義,於1862年1月27日發佈第一號命令,要求陸海軍在2月22日向南部叛軍展開全面進攻。在這次總攻中,聯邦陸海軍分成三部分:格蘭特將軍的部隊攻取密西西比河的水道;巴特勒將軍的部隊在新奧爾良登陸;聯邦軍的主力——麥克萊倫的部隊攻取叛亂者的首都里士滿。

格蘭特將軍的部隊在炮艦配合下,沿田納西河挺進,在一周內拿下了田納西河上的工事亨利堡。奪取這個要塞,為部隊向中田納西進軍開闢了道路,也為聯邦軍隊攻佔里士滿奠定了基礎。

局勢逆轉與現代美國的形成

儘管戰爭初期南方軍隊擁有明顯優勢,但在聯邦軍隊向脫離聯邦的南方各州挺進的過程中,奴隸們紛紛湧入他們的隊伍中尋求保護和自由。南方白人失望地看到,奴隸忠誠的神話在他們眼前消失了,一起消失的還有他們的財產。不少奴隸在離開時拿走了很多銀器,這些銀器可能被用於購置被釋放奴隸婚禮上所用的“奢侈品和漂亮的服飾”。對於大量南方白人而言,奴隸制的廢除不僅僅意味著失去一部分財產,更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的終結。

經過四年戰爭,已擔任美國陸軍總司令的格蘭特感到南北雙方都已經厭戰。所不同的是,北方軍隊那種戰爭初期掉隊、拖遝的混亂局面不見了,“再無人臨陣退縮,人人奮勇爭先,他們第一次感覺到拯救了整個祖國,馬上就能回家了”。與此相反,南方軍隊的士氣日益低落,“越來越多的人丟掉武器,離開隊伍,藏身于森林,希望能回家”。

賽勒西戰役後不久,南方軍隊的最高指揮官R.E.李終於向聯邦軍隊投降。這位一身才華的李將軍曾與格蘭特在美墨戰爭中一同服役,並深得格蘭特的敬佩。收到李將軍的投降信時,格蘭特從最初的“歡欣喜悅”變成了“悲哀甚至沮喪”。儘管格蘭特堅決反對奴隸制與南方獨立,但對於戰場上的這位對手“為其事業奮鬥的誠摯之心”,則予以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尊重。

眾所周知,《獨立宣言》代表了美國建國的根本理念。然而,在隨後頒佈的美國憲法裡,奴隸的法律地位介於人和財產之間,並被排除在政治體系之外。美國獨立初期,奴隸制在南部各州得到迅速發展,北方也在一定程度上共用了南方經濟財富增加的勝利果實。這是美國建國史上一段不容掩蓋的事實。

如果美國的國民財富建立在奴隸制社會結構的基礎上,無疑是對《獨立宣言》裡提出的美國理想的最大嘲諷。從這個意義上說,直到內戰結束、消滅奴隸制度,一個現代美國才真正建立。

□胡悅晗

就能夠直抵社會平等和自由民主的康莊大道。南北雙方在存廢奴隸的立場中各執己見。

在格蘭特看來,這種非對即錯的簡單粗暴的思想是非常可怕的。出於對這種激進思想的警覺,格蘭特將他的選票投給了民主黨候選人詹姆斯·布坎南。他的理由是,“如果蓄奴州一致選出的民主黨人當上了總統,4年之內他們就沒有藉口脫離聯邦”。格蘭特希望在此期間內,民眾的情緒能夠平靜下來,避免戰禍。

4年之後,美國總統再度改選。這一次,競爭在民主黨的布雷肯里奇與共和黨的林肯之間展開。這一次,勝利的天平向林肯傾斜。然而,這也意味著,南北雙方在廢奴問題上的立場更加對立,分裂與戰爭一觸即發。

在格蘭特看來,1860年到1861年的冬天,南北雙方都被一種由政客與精英階層有意煽動的激進情緒裹挾。在南方,“煽風點火的人要麼年事已高,即使開戰也不用從軍;要麼就是自視過高,覺得如此重大的事件不能沒有自己的參與。於是一個個慷慨激昂,猛烈地抨擊北方。那些一旦打仗就要去賣命的年輕人信以為真,覺得北方人既飛揚跋扈又膽小懦弱。”

儘管格蘭特看到廢奴運動的泛政治化趨勢,但他內心堅信應當廢除奴隸制。在他看來,北方打敗南方,受益的是南方,因為那裡的制度與世界文明背道而馳。“南方的勞動階層缺乏技術,而且南方的制度本身會阻止勞動人民掌握技術。那裡的白人如果不勞而獲,就會受到稱讚,否則就會受到譏諷”。長此以往,“不堪忍受壓迫的奴隸們必定揭竿而起,消滅奴隸主”。

1860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南方奴隸主發動叛亂,南卡羅來納州立刻退出聯邦,其他南方各州紛紛揚言效仿。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要抗擊敵人,保衛聯邦,隨後接連發佈幾道徵兵令。具有從軍經歷的格蘭特,先是出任伊利諾州人事行政參謀主任,協助招募和訓練部隊,隨後任志願軍團長,他在南北戰爭中的光輝歲月由此開始。

戰爭初期的倉促與混亂

戰爭開始後,北方軍隊憑藉高漲的士氣和民眾支持,獲得不少戰役的勝利。然而,身處戰爭第一線的格蘭特注意到,戰爭初期,南方的軍事優勢大過北方。南方擁有全國受過職業訓練的士兵三到四成。更重要的是,南方沒有常備軍隊,因此這些士兵需要在州軍隊裡自謀工作,由此導致軍事教育和軍事訓練能夠在全軍普及開來,使部隊素質得到提升。北方因倉促徵兵,“很多人在從家鄉奔赴戰場的路上才拿到武器,許多人一兩天前才到,幾乎還不會按照訓練手冊給步槍裝彈藥。敵人剛一放槍,很多團就四散逃竄”。

這一時期的北方雖然也有大量受到職業訓練的士兵,但大部分都在數量有限的常備軍隊裡。戰爭初期,並非所有團、旅甚至師長都受過訓練,導致這一時期的北方軍隊時常在戰爭的部署、調度等方面出現差錯。比如,戰鬥中必須確保部隊的彈藥物資供給。不少士兵在剛投入戰鬥時英勇異常,不久就打光了子彈盒裡的彈藥。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彈藥打完了,而敵人卻好像仍然彈藥充足,他們就一下子泄了氣,部隊群龍無首,亂作一團。格蘭特首先嚴格軍紀,進而運用自己在西點軍校時期的戰術訓練經歷,結合實際作戰需要,設計出一套更加簡潔的訓練內容,為軍事訓練在北方軍隊中的普及作出貢獻。

這一時期,格蘭特指揮的部隊並未經歷重要戰鬥,大多數時間從事各種操練。1861年10月下旬,在弗里蒙特將軍的統帥下,格蘭特率部隊在密西西比河兩岸埋伏,拖住哥倫布的叛軍。出發之後,格蘭特注意到,“官兵上下因為終於有機會去做自己志願去做的事情——與國家的敵人鬥爭——而興高采烈”。在貝爾蒙特,格蘭特的部隊與哥倫布軍隊之間展開慘烈的拉鋸戰和伏擊戰。儘管格蘭特的部隊有485人死亡和失蹤,但這一損失遠遠小於敵方。在格蘭特看來,聯邦軍隊因為這場戰役而樹立了自信,並在戰爭中一直保持這種信心。

儘管戰爭打響後,北方兵力得到極大補充,但直至1862年初,北方仍然未能扭轉戰場上負多勝少的不利局面。在各方壓力下,林肯總統以陸海軍總司令的名義,於1862年1月27日發佈第一號命令,要求陸海軍在2月22日向南部叛軍展開全面進攻。在這次總攻中,聯邦陸海軍分成三部分:格蘭特將軍的部隊攻取密西西比河的水道;巴特勒將軍的部隊在新奧爾良登陸;聯邦軍的主力——麥克萊倫的部隊攻取叛亂者的首都里士滿。

格蘭特將軍的部隊在炮艦配合下,沿田納西河挺進,在一周內拿下了田納西河上的工事亨利堡。奪取這個要塞,為部隊向中田納西進軍開闢了道路,也為聯邦軍隊攻佔里士滿奠定了基礎。

局勢逆轉與現代美國的形成

儘管戰爭初期南方軍隊擁有明顯優勢,但在聯邦軍隊向脫離聯邦的南方各州挺進的過程中,奴隸們紛紛湧入他們的隊伍中尋求保護和自由。南方白人失望地看到,奴隸忠誠的神話在他們眼前消失了,一起消失的還有他們的財產。不少奴隸在離開時拿走了很多銀器,這些銀器可能被用於購置被釋放奴隸婚禮上所用的“奢侈品和漂亮的服飾”。對於大量南方白人而言,奴隸制的廢除不僅僅意味著失去一部分財產,更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的終結。

經過四年戰爭,已擔任美國陸軍總司令的格蘭特感到南北雙方都已經厭戰。所不同的是,北方軍隊那種戰爭初期掉隊、拖遝的混亂局面不見了,“再無人臨陣退縮,人人奮勇爭先,他們第一次感覺到拯救了整個祖國,馬上就能回家了”。與此相反,南方軍隊的士氣日益低落,“越來越多的人丟掉武器,離開隊伍,藏身于森林,希望能回家”。

賽勒西戰役後不久,南方軍隊的最高指揮官R.E.李終於向聯邦軍隊投降。這位一身才華的李將軍曾與格蘭特在美墨戰爭中一同服役,並深得格蘭特的敬佩。收到李將軍的投降信時,格蘭特從最初的“歡欣喜悅”變成了“悲哀甚至沮喪”。儘管格蘭特堅決反對奴隸制與南方獨立,但對於戰場上的這位對手“為其事業奮鬥的誠摯之心”,則予以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尊重。

眾所周知,《獨立宣言》代表了美國建國的根本理念。然而,在隨後頒佈的美國憲法裡,奴隸的法律地位介於人和財產之間,並被排除在政治體系之外。美國獨立初期,奴隸制在南部各州得到迅速發展,北方也在一定程度上共用了南方經濟財富增加的勝利果實。這是美國建國史上一段不容掩蓋的事實。

如果美國的國民財富建立在奴隸制社會結構的基礎上,無疑是對《獨立宣言》裡提出的美國理想的最大嘲諷。從這個意義上說,直到內戰結束、消滅奴隸制度,一個現代美國才真正建立。

□胡悅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