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夏至三鮮藥香彌漫 莧菜利大小腸、櫻桃益脾氣、鹹鴨蛋清肺火

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

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今年的夏至從6月21日開始,至7月8日結束。其間烈日炎炎,風火雲蒸,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故江蘇等地有食三鮮的習俗。三鮮又分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

地三鮮:莧菜、豌豆,蠶豆

莧菜在中國食用的歷史很悠久,漢初的《爾雅》中記載“蕢,赤莧”,並說它是一種常見蔬菜。莧菜入藥,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

《食療本草》說它能“補氣除熱,通九竅”,《滇南本草》說它能“治大小便不通,化蟲去寒熱,能通血脈,逐瘀血”,《本草圖經》謂“紫莧,主氣痢;赤莧,主血痢”,《本草綱目》記載莧有六種,“六莧,並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所謂六莧,即赤莧、白莧、人莧、紫莧、五色莧、馬齒莧。宋代蘇頌雲:“赤莧亦謂之花莧,莖葉深赤,根莖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莧菜除做菜之外,還可以做羹。把它澆在米飯上,飯被染得通紅,
色香俱美。南宋陸遊有詩曰:“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莧紅。何人萬錢筋,一笑對西風。”

豌豆常作蔬菜炒食。豆粒圓潤鮮綠,十分好看,也被用來作為配菜,以增加菜肴的色彩,促進食欲;子實成熟後還可磨成豌豆麵粉食用。其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具有益中氣、止瀉痢、調營衛、利小便、消癰腫、解乳石毒之功效。豌豆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富含的優質蛋白質,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富含的胡蘿蔔素,

可防止人體致癌物質的合成;富含的粗纖維,能促進大腸蠕動,起到清潔大腸的作用。

《太平御覽》記載,蠶豆是張騫出使西域引入的,因此又名“胡豆”。中醫認為,蠶豆味甘、性平、無毒,有健脾、補中、益氣、利濕、快胃、止血、和臟腑、解酒毒之功效,可治膈食、水腫、吐血、咯血等症。明代《群芳譜》記載,蠶豆“健脾、除濕、通便、涼血”。據《中醫學大辭典》介紹,蠶豆有健脾除濕、通便涼血的功能,

治療小便頻數、咳血、鼻衄有顯著療效。

樹三鮮:櫻桃、香椿和梅子

櫻桃味美形嬌,有“含桃”的別稱。白居易詩雲:“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濃氣味殊。洽恰舉頭千萬顆,婆娑拂面兩三株。”其性溫,味甘微酸;入脾、肝經。《名醫別錄》說它“主調中,益脾氣。”《備急千金要方》載其“調中益氣,可多食,令人好顏色,美志性。”《滇南本草》說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滋潤皮膚;浸酒服之治左癱右瘓,

四肢不仁,風濕腰腿疼痛。”

香椿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本草綱目》記載:“椿木皮細而赤,嫩葉香甘可茹。”其嫩葉呈深褐色,質脆醇香,味道鮮美,生拌、熱炒、醃制,皆別具風味。中醫學認為,香椿味苦、性平、無毒,入肺、胃、大腸經。有開胃爽神、祛風除濕、止血利氣、清熱健胃、潤膚明目、消火解毒的功效,故民間有“常食香椿芽不染病”的說法。

青梅果大、皮薄、有光澤,肉厚、核小、質脆細。中醫學認為,青梅有驅蟲止痢、促進消化、除熱煩燥、祛腐生肌、止煩渴等作用。《神農本草》記載,“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腸,有收斂生津作用”。《本草綱目》亦明確記載,青梅“花開於冬而熟于夏,得木之全氣。味最酸,有下氣、安心、止咳、止嗽、止痛、止傷寒煩熱,止冷熱痢疾,消腫解毒之功效,可治三十二種疾病。”

水三鮮:螺螄、鮒魚、鹹鴨蛋

螺螄味甘,無毒,《玉楸藥解》說它“入足太陽膀胱經”,《別錄》謂其“主明目”,《日用本草》稱它“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次膳正要》載其“治肝氣熱,止渴”,《綱目》亦稱其“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消黃疸水腫”。《濟急仙方》說“水煮螺螄常食”可治痘疹目翳,《永類鈐方》載一治黃疸、酒疸方:“小螺螄養去泥土,日日煮食飲汁。”

鮒魚又稱鯽魚,棲於江河,湖泊、池沼、河渠中,尤以水草叢生的淺水湖和池塘較多。《本草經疏》說:“諸魚中惟此可常食”。《本草圖經》記載“鯽魚,性溫,無毒,諸魚中最可食”,《醫林纂要》稱“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清”,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之功效,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孕婦產後乳汁缺少、營養不良性浮腫者宜食。

咸鴨蛋味甘,性涼,入心、肺、脾經,有滋陰、清肺、豐肌、澤膚、除熱等功效。中醫認為,咸鴨蛋清肺火、降陰火功能比未醃制的鴨蛋更勝一籌,煮食可治癒瀉痢。其中咸蛋黃油可治小兒積食,外敷可治燙傷、濕疹。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述:“浸鴨子一月,煮而食之,酒食具用。”(青天賜 吳桂芳 四川省旺蒼中醫院)

中醫學認為,青梅有驅蟲止痢、促進消化、除熱煩燥、祛腐生肌、止煩渴等作用。《神農本草》記載,“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腸,有收斂生津作用”。《本草綱目》亦明確記載,青梅“花開於冬而熟于夏,得木之全氣。味最酸,有下氣、安心、止咳、止嗽、止痛、止傷寒煩熱,止冷熱痢疾,消腫解毒之功效,可治三十二種疾病。”

水三鮮:螺螄、鮒魚、鹹鴨蛋

螺螄味甘,無毒,《玉楸藥解》說它“入足太陽膀胱經”,《別錄》謂其“主明目”,《日用本草》稱它“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次膳正要》載其“治肝氣熱,止渴”,《綱目》亦稱其“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消黃疸水腫”。《濟急仙方》說“水煮螺螄常食”可治痘疹目翳,《永類鈐方》載一治黃疸、酒疸方:“小螺螄養去泥土,日日煮食飲汁。”

鮒魚又稱鯽魚,棲於江河,湖泊、池沼、河渠中,尤以水草叢生的淺水湖和池塘較多。《本草經疏》說:“諸魚中惟此可常食”。《本草圖經》記載“鯽魚,性溫,無毒,諸魚中最可食”,《醫林纂要》稱“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清”,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之功效,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孕婦產後乳汁缺少、營養不良性浮腫者宜食。

咸鴨蛋味甘,性涼,入心、肺、脾經,有滋陰、清肺、豐肌、澤膚、除熱等功效。中醫認為,咸鴨蛋清肺火、降陰火功能比未醃制的鴨蛋更勝一籌,煮食可治癒瀉痢。其中咸蛋黃油可治小兒積食,外敷可治燙傷、濕疹。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述:“浸鴨子一月,煮而食之,酒食具用。”(青天賜 吳桂芳 四川省旺蒼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