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努力普及中國消費者 負擔得起的新能源車

豐田中國董事長小林一弘

繼去年導入TNGA首款車型凱美瑞後,

4月24日,豐田正式推出TNGA戰略SUV全新車型C-HR和奕澤IZOA,這也是基於“TNGA豐巢概念”的首款SUV車型。北京車展期間,豐田還同時帶來了兩款全球首發車型:卡羅拉/雷淩插電混動版。

卡羅拉/雷淩插電混動版的推動,伴隨著豐田對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認識變化。豐田汽車公司專務、中國本部長、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小林一弘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等採訪時表示,

豐田將努力普及中國消費者負擔得起的新能源車,實現環境、產業良性互動。

將快馬加鞭推純電動車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豐田在新能源車領域儲備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在中國市場到目前還是以普通的插電混動為主。

小林一弘解釋,豐田基於卡羅拉和雷淩車型上推出插電混動,這考慮到目前在豐田體系裡,卡羅拉、雷淩車型在中國的年銷量超過50萬輛的水準。豐田有一個理念,

就是生產車型不管是多麼好的技術,一定要能夠普及,讓消費者負擔得起。

“特斯拉是一款高級電動車,但其定價使消費者群體有限。對豐田而言,無論是從價格,還是從技術成熟度方面考慮,以卡羅拉、雷淩作為插電混動開發的基礎車型都更有利於普及。”小林一弘表示,豐田更多是通過這樣比較樸素的普及新技術的理念來進行電動化車型的推廣。

但他也注意到,

此次車展基本上每個廠商都在展出純電動的SUV車型,對此他表示,豐田計畫在2020年推出純電動車,今後豐田也將以C-HR和奕澤為基礎進行純電動車的開發,“我們下一步的中國戰略一定會快馬加鞭”。

燃料電池車普及與基礎設施配套相關

多年來,豐田致力於推動零排放車輛戰略,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車,但難以否認的是,該公司的電氣化轉型比行業同行慢了一拍。

未來電動汽車應由充電電池還是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

這樣的技術路線之爭至今並未有結果。哪一種會是未來的主流模式?

小林一弘表示,無論是氫燃料電池車還是純電動車,都需要基礎設施的普及,各個地區基礎設施的普及情況都不一樣,所以針對於某一種車型的普及情況有差別。

此外,各地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不一樣,每個地區對車輛的使用情況不同。如純電動車在短途行駛是較為方便環保,

但如果想去稍微遠點兒的地方,充電設施不配套會給車主帶來極大的不便。“所以,單純某一項技術的發展,需要根據基礎設施、使用方法和用途來進行區分。”

關稅下調倒逼合作方的提升

最近,關於汽車行業的新政策接踵而至。在最近的博鼇論壇上,我國宣佈從今年起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並計畫放寬外資在華汽車行業股比限制。豐田是否有意在中長期設立一個獨資的新能源車企業,隨著進口車關稅的下降,豐田的進口車業務是否會相應擴大,等等,相關問題同樣備受關注。

對此,小林一弘表示,無論是否成立獨資公司,在中國進行汽車生產,必須要和很多當地的企業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才可以實現企業正常的運轉。基於這一點,豐田是一個非常認真、慎重的企業,如果要做這樣的操作,需要考慮到很多的方面。“在中國汽車產業日新月異的變化中,豐田與合資方的關係今後也會加強,同時會有更多深入的合作方式。”

去年,豐田在華銷量超過120萬輛,其中10%是進口車。小林一弘說,關稅下調對豐田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一方面,它能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獲得進口產品,從而帶動更多銷售;另一方面,如果不把中國的國產車產業鏈進行全面提升,對豐田內部以及相關經銷店、供應商和生產企業的幾十萬名員工的生活發展和產品的未來發展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壓力。

“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倒逼。”小林一弘說,產品最終能不能讓消費者滿意,不光是價格的問題,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如果豐田不把注意力放在能夠生產更具有競爭力的車型、針對于未來消費者的需求作更多有競爭力的規劃,最終失敗的還是廠家自身。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隨著進口車關稅的下降,豐田的進口車業務是否會相應擴大,等等,相關問題同樣備受關注。

對此,小林一弘表示,無論是否成立獨資公司,在中國進行汽車生產,必須要和很多當地的企業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才可以實現企業正常的運轉。基於這一點,豐田是一個非常認真、慎重的企業,如果要做這樣的操作,需要考慮到很多的方面。“在中國汽車產業日新月異的變化中,豐田與合資方的關係今後也會加強,同時會有更多深入的合作方式。”

去年,豐田在華銷量超過120萬輛,其中10%是進口車。小林一弘說,關稅下調對豐田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一方面,它能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獲得進口產品,從而帶動更多銷售;另一方面,如果不把中國的國產車產業鏈進行全面提升,對豐田內部以及相關經銷店、供應商和生產企業的幾十萬名員工的生活發展和產品的未來發展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壓力。

“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倒逼。”小林一弘說,產品最終能不能讓消費者滿意,不光是價格的問題,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如果豐田不把注意力放在能夠生產更具有競爭力的車型、針對于未來消費者的需求作更多有競爭力的規劃,最終失敗的還是廠家自身。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