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法國藝術家波爾坦斯基:用舊衣服、照片和心跳聲刻畫記憶

2015年,在“卡巴科夫:理想之城”展覽布展結束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下稱PSA)館長龔彥與該展策展人讓-于貝爾·瑪律丹(Jean-Hubert Martin)在博物館的電梯裡討論起PSA的下一場展覽。龔彥說道:“我很想做一個法國藝術家的展覽,

他與卡巴科夫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們都喜歡躲在背後,都是非常好的講故事的人。”兩人幾乎同時在電梯裡說出了一個名字:克利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1944年,波爾坦斯基出生在剛從德國佔領下解放第12天的巴黎。他的家庭本是一個普通而溫馨的中產階級之家,

但父親因為猶太人身份曾在二戰期間藏身於家中地下室長達數月,直至戰爭徹底結束。

雖然從未親歷戰爭,但戰爭對人性的拷問和撕裂根本地改變了波爾坦斯基的世界觀,並促使他用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自我表達,回應生命與存在的終極問題。他從13歲開始自學繪畫,創作了大量表現主義繪畫作品。1960年代晚期,他開始嘗試影像與裝置媒介。

隨後,受到極簡主義的影響,他開始在日常物件中揉入情感與藝術創作,這些物件包括餅乾盒、衣物、照片、檔案等。

4月25日,波爾坦斯基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憶所”(Storage Memory)在PSA拉開帷幕。他自1980年代以來在創作中提出的種種問題,都在本次展覽中得以一一呈現。

“‘死亡’與’人類境況’是克利斯蒂安·波爾坦斯基的創作核心。他將自己定義為‘表現主義觀念藝術家’——這個自相矛盾的詞彙一方面揭示了藝術家堅持同輩人獨特的創作形態,用於突破傳統繪畫技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對於激發觀者情感的關切。”策展人瑪律丹在展覽前言中這樣寫道。

“憶所”,首先和波爾坦斯藝術生涯的回憶有關。這是一場帶有“回顧”意味的展覽——它展出了波爾坦斯基的歷年代表之作——這又是一場全新的展覽,

是藝術家對新的自我和新的地點的回應。時間流逝,自我更新,這賦予了作品更多的意義。在22日的一場對談中,這位73歲的藝術家如傳說中的智者般緩緩吐露充滿哲思的箴言:“也許我們不斷地等待,然後等到我們變得更加有智慧,我們就會瞭解一些事情。只有在等待當中做一些事情,才讓我覺得生命更有意義。”

波爾坦斯基把展覽空間比作音樂,

他的作品是填充其中的音符。就如音樂能夠觸動回憶一般,藝術作品也帶有記憶,在一個新的空間的呈現,意味著舊的記憶和新的記憶拼接交融,“我在這裡做展覽,是想要基於之前所有的這些作品創造新的作品。”因此,在“複刻”舊作之餘,波爾坦斯基還為PSA高達165米的煙囪特別創作了全新委任作品《心》:煙囪內部懸掛了一盞大型工業燈泡,配合著波爾坦斯基本人的心率同步閃爍,心跳聲響徹整個圓形的立體空間。

“憶所”,同樣也是指生命本質的共同回憶的記錄場所。在新聞發佈會上,他直言觀眾無需瞭解他一直以來背負的“二戰”標籤,因為優秀的藝術家能夠讓觀眾通過觀看作品看到自己。“我的展覽邀請觀眾進入作品,不需要特別的知識,只需要關照自己的經歷與體驗就會得到答案,”他說,“在日本,人們看到作品會說我的作品很有日本感,都說我是來自日本的老爺爺。我希望在這裡你們可以叫我中國爺爺。”

自21世紀初開始,波爾坦斯基將注意力轉向超大藝術裝置,並同時參與到各種音樂表演的創作之中。這樣的經歷影響了他之後的裝置作品,聲音與動態影像的融入讓他的創作視野變得更加精巧複雜。有趣的是,許多大型藝術裝置作品的創作/呈現地點位於人跡罕至的陌生角落:《聖地·智利》(2014)是波爾坦斯基在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中製作的時長13小時的影像,上百隻小小的綴于鈴蘭長莖枝頂的鈴鐺隨風搖曳,發出清脆的鈴響。《秘語》(2017)是拍攝於阿根廷帕塔哥尼亞的三部連續影像。波爾坦斯基嘗試通過喇叭的聲音與鯨魚進行溝通,並期待它們的回應。在最後一段影像中,沙灘上橫放著一副鯨魚的骸骨。

波爾坦斯基曾表示自己不喜歡看到觀眾們站在作品前觀看,而是期待他們可以走進作品裡。當原始作品位於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觀眾無法真正“走進”作品時,我們要如何理解一件作品的在地性(locality)呢?在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提出這個問題後,波爾坦斯基回答,他希望有些作品能夠成為某種神秘的存在,此時此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時彼刻藝術家的創作是否能與某一特定空間產生勾連,“我希望在奧地利薩爾茲堡的一座教堂裡做一個報時裝置,其實地點本身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時間能夠在一個神聖的空間裡被報出來。”

對於波爾坦斯基來說,藝術創作或許就如J.K.羅琳筆下的“魂器”,默不作聲地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當你與之邂逅,它又不動聲色地將你吸納入一段或熟悉或陌生的記憶,觸發你的某些思考。“我的夢想其實是在各種地方營造小小的祭壇,這個祭壇裡只要放一些小小的祭品,每個人看到祭壇,都可以去喚起他的一些想法。我希望這個祭壇是在城市之外的一些地點,我覺得博物館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城市之外的處所的作用。很多人會獨自前往博物館觀展,會花很多時間慢慢品味展品。但在博物館之外的其他地方,很多時候,你是跟別人在一起的,沒有辦法獨處思考。”

波爾坦斯基曾把自己比作一個薩滿,但他又不像真正的薩滿那樣篤定自己掌握人們所期待的答案。事實上在他看來,藝術是展示真理的介質,並不是真理本身,這就是藝術的美妙之處。“在我的一生中我經常會問很多問題,但永遠沒有收到什麼答案,或者根本沒有人回應。”

“藝術家存在的目的,是讓人的記憶可以消失得慢一些,讓我們瞭解一些不知道的東西。”他說。

【線上導覽】從命運的隱喻到個體的記憶

觀眾在一樓展廳首先看到的是波爾坦斯基新創作的兩件體量巨大的裝置,它們均指向藝術家長期關注的一個主題:個人的命運,是如何被決定的?是被誰決定的?我們能夠改變命運嗎?

《無人》(Personnes)最早在2010年巴黎大皇宮Monumenta展覽上亮相,之後在紐約、米蘭和日本“重演”。此次在PSA一樓1200平方米的空間內,將近10噸全部收集自中國的衣服堆砌成一座山,高達15米的起重機鉤爪懸於其上,重複抓起、拋下衣服的動作。“Personnes”在法語中是個雙關詞,有著“人們”和“無人”雙重含義。藝術家運用這個雙關詞強調了衣物所指代的“人們”最終幻化為“無人”的境況,命運的遴選機淩駕於每一個個體之上。散落在一樓側廳的衣物遮蔽整個地面,特別設置的人形通道邀請觀眾穿梭其間,在無人之境想像衣物所有者的樣貌。

《機遇·命運之輪》(Chance — the Wheel of Fortune)最初亮相於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在數十米長的腳手架裝置內部,陳列著一系列新生嬰兒的照片。在一套高速旋轉的系統設備驅動下,印有照片的傳送帶不停轉動。隨著電腦的控制,鈴聲大作,設備不時被隨機暫停,機器會拍下某張嬰兒的面龐,然後恢復運轉。在這裡,波爾坦斯基再次詰問“命運選擇”的力量——乍看之下,每張照片上的嬰兒面龐無比相似,隨著時間流逝,他們的人生境遇將南轅北轍。生命中的幸與不幸,究竟是機遇還是天意?“我之所以做這個作品,我們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在某個時間點的結合,如果沒有這個結合我們就不會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種偶然性,如果我們的父母結合的時間晚了五分鐘或者早了五分鐘,我可能就不存在了,或可能就是一個女孩。這就是一個機遇的問題,而機遇與宗教也有很大的關係。”

進入二樓展廳,波爾坦斯基的另一創作母題如不間斷的海浪般重複出現: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他們幾乎總是迅速湮滅,迅速被遺忘。黑白照片、空中飄蕩的印有肖像的紗幕、懸掛在半空中的黑色外套、白色幕布上的一雙雙不知名的眼睛……無論命運如何,他們看上去是多麼不同,但又是如此相似。

承載著這一思想脈絡的最富有想像力、最氣勢恢巨集的作品是波爾坦斯基自2005年啟動的《心之檔案》(Les Archives du Cæur)。十多年來,他在世界各地收集心跳,並在日本豐島創辦了一個心跳檔案館,保存超過12萬件心跳記錄。檔案館孤獨地佇立在海岸邊,整個豐島只有一輛計程車,遊客通常需要通過自己的力量騎行到陸地盡頭,面朝大海,戴上耳機,聆聽來自親人或陌生者的心跳。此次展覽也設置了一間心跳採集工作室,在這裡收集的心跳也將被送往檔案館收藏。

“克利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憶所”將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持續至7月8日。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

心跳聲響徹整個圓形的立體空間。

“憶所”,同樣也是指生命本質的共同回憶的記錄場所。在新聞發佈會上,他直言觀眾無需瞭解他一直以來背負的“二戰”標籤,因為優秀的藝術家能夠讓觀眾通過觀看作品看到自己。“我的展覽邀請觀眾進入作品,不需要特別的知識,只需要關照自己的經歷與體驗就會得到答案,”他說,“在日本,人們看到作品會說我的作品很有日本感,都說我是來自日本的老爺爺。我希望在這裡你們可以叫我中國爺爺。”

自21世紀初開始,波爾坦斯基將注意力轉向超大藝術裝置,並同時參與到各種音樂表演的創作之中。這樣的經歷影響了他之後的裝置作品,聲音與動態影像的融入讓他的創作視野變得更加精巧複雜。有趣的是,許多大型藝術裝置作品的創作/呈現地點位於人跡罕至的陌生角落:《聖地·智利》(2014)是波爾坦斯基在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中製作的時長13小時的影像,上百隻小小的綴于鈴蘭長莖枝頂的鈴鐺隨風搖曳,發出清脆的鈴響。《秘語》(2017)是拍攝於阿根廷帕塔哥尼亞的三部連續影像。波爾坦斯基嘗試通過喇叭的聲音與鯨魚進行溝通,並期待它們的回應。在最後一段影像中,沙灘上橫放著一副鯨魚的骸骨。

波爾坦斯基曾表示自己不喜歡看到觀眾們站在作品前觀看,而是期待他們可以走進作品裡。當原始作品位於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觀眾無法真正“走進”作品時,我們要如何理解一件作品的在地性(locality)呢?在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提出這個問題後,波爾坦斯基回答,他希望有些作品能夠成為某種神秘的存在,此時此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時彼刻藝術家的創作是否能與某一特定空間產生勾連,“我希望在奧地利薩爾茲堡的一座教堂裡做一個報時裝置,其實地點本身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時間能夠在一個神聖的空間裡被報出來。”

對於波爾坦斯基來說,藝術創作或許就如J.K.羅琳筆下的“魂器”,默不作聲地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當你與之邂逅,它又不動聲色地將你吸納入一段或熟悉或陌生的記憶,觸發你的某些思考。“我的夢想其實是在各種地方營造小小的祭壇,這個祭壇裡只要放一些小小的祭品,每個人看到祭壇,都可以去喚起他的一些想法。我希望這個祭壇是在城市之外的一些地點,我覺得博物館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城市之外的處所的作用。很多人會獨自前往博物館觀展,會花很多時間慢慢品味展品。但在博物館之外的其他地方,很多時候,你是跟別人在一起的,沒有辦法獨處思考。”

波爾坦斯基曾把自己比作一個薩滿,但他又不像真正的薩滿那樣篤定自己掌握人們所期待的答案。事實上在他看來,藝術是展示真理的介質,並不是真理本身,這就是藝術的美妙之處。“在我的一生中我經常會問很多問題,但永遠沒有收到什麼答案,或者根本沒有人回應。”

“藝術家存在的目的,是讓人的記憶可以消失得慢一些,讓我們瞭解一些不知道的東西。”他說。

【線上導覽】從命運的隱喻到個體的記憶

觀眾在一樓展廳首先看到的是波爾坦斯基新創作的兩件體量巨大的裝置,它們均指向藝術家長期關注的一個主題:個人的命運,是如何被決定的?是被誰決定的?我們能夠改變命運嗎?

《無人》(Personnes)最早在2010年巴黎大皇宮Monumenta展覽上亮相,之後在紐約、米蘭和日本“重演”。此次在PSA一樓1200平方米的空間內,將近10噸全部收集自中國的衣服堆砌成一座山,高達15米的起重機鉤爪懸於其上,重複抓起、拋下衣服的動作。“Personnes”在法語中是個雙關詞,有著“人們”和“無人”雙重含義。藝術家運用這個雙關詞強調了衣物所指代的“人們”最終幻化為“無人”的境況,命運的遴選機淩駕於每一個個體之上。散落在一樓側廳的衣物遮蔽整個地面,特別設置的人形通道邀請觀眾穿梭其間,在無人之境想像衣物所有者的樣貌。

《機遇·命運之輪》(Chance — the Wheel of Fortune)最初亮相於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在數十米長的腳手架裝置內部,陳列著一系列新生嬰兒的照片。在一套高速旋轉的系統設備驅動下,印有照片的傳送帶不停轉動。隨著電腦的控制,鈴聲大作,設備不時被隨機暫停,機器會拍下某張嬰兒的面龐,然後恢復運轉。在這裡,波爾坦斯基再次詰問“命運選擇”的力量——乍看之下,每張照片上的嬰兒面龐無比相似,隨著時間流逝,他們的人生境遇將南轅北轍。生命中的幸與不幸,究竟是機遇還是天意?“我之所以做這個作品,我們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在某個時間點的結合,如果沒有這個結合我們就不會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種偶然性,如果我們的父母結合的時間晚了五分鐘或者早了五分鐘,我可能就不存在了,或可能就是一個女孩。這就是一個機遇的問題,而機遇與宗教也有很大的關係。”

進入二樓展廳,波爾坦斯基的另一創作母題如不間斷的海浪般重複出現: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他們幾乎總是迅速湮滅,迅速被遺忘。黑白照片、空中飄蕩的印有肖像的紗幕、懸掛在半空中的黑色外套、白色幕布上的一雙雙不知名的眼睛……無論命運如何,他們看上去是多麼不同,但又是如此相似。

承載著這一思想脈絡的最富有想像力、最氣勢恢巨集的作品是波爾坦斯基自2005年啟動的《心之檔案》(Les Archives du Cæur)。十多年來,他在世界各地收集心跳,並在日本豐島創辦了一個心跳檔案館,保存超過12萬件心跳記錄。檔案館孤獨地佇立在海岸邊,整個豐島只有一輛計程車,遊客通常需要通過自己的力量騎行到陸地盡頭,面朝大海,戴上耳機,聆聽來自親人或陌生者的心跳。此次展覽也設置了一間心跳採集工作室,在這裡收集的心跳也將被送往檔案館收藏。

“克利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憶所”將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持續至7月8日。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