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上市公司年報頻現業績大變臉,原來都是套路

近期上市公司年報頻現業績大變臉,在靚麗的業績預告之後,不少公司卻交出了巨虧的成績單。根據第一財經統計,至少有20家上市公司業績由盈利轉為虧損,其中不乏由盈利數千萬元變為虧損數億元。

這引發上市公司股價跳水,中小股民遭受損失。

上市公司給出的原因多是由於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應收賬款存在減值跡象所致。有瞭解上市公司財務審計工作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出現業績大變臉很多時候是上市公司刻意為之,是董監高對股價的編排措施,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小把戲。目前監管層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很少有真正處罰,

因為沒有辦法真正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在欺騙投資者。

這樣做有何好處呢?該人士舉例稱,出現業績大變臉從實際結果看弊大於利,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他們還需面臨投資者和市場的質疑、甚至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質問。但在當時上市公司有其他的考量,比如年底資金緊張需要銀行貸款,這就需要他們向銀行出具好看的業績,於是就先發出一份靚麗的業績預測。

20餘家上市公司由盈利到虧損

今年以來有部分上市公司年報和業績預告變臉讓投資者“目瞪口呆”。

截至4月24日3500餘家上市公司中有195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業績預告和2017年年報的發佈工作。業績預告無需審計,但年報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從不經審計的預測到經過審計的結果“暴雷”諸多——與預測業績相比,部分上市公司實際業績落差過大;部分上市公司從盈利變為虧損乃至虧損數億元。

實際業績與預測相距甚多讓投資者質疑聲不斷。

業績預測公佈上市公司可能取得下限值和上限值。根據第一財經統計,有1488家公司實際盈利狀況低於預測的上限值,有320家企業實際盈利低於預測的下限值。“在業績預披露階段,很多上市公司的帳目還未處理完,譬如壞賬計提和虧損等,同時它們由很多子公司構成,在匯總帳目過程中有失漏和最終的業績呈現小幅波動屬於正常情況。

”某金融機構財務總監告訴第一財經:“但如果和最終的業績偏差甚多就不太正常了。”

根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與預測的最小值相比實際戰績降幅超50%的至少有38家公司,在38家公司中降幅超過100%的有22家公司。譬如京能電力,其預測2017年淨利潤約4847.79萬元~6378.67萬元,但2017年年報顯示其淨利潤為-3.96億元;再如安妮股份(002235.SZ),其預測2017年淨利潤為2000萬元~2550萬元,比2016年將增長71.53%~118.71%,

但年報遭遇滑鐵盧——淨虧損3.67億元;再如暴風集團(300431.SZ),其預測2017年淨利潤為4753.05萬元~6337.41萬元,但實際的年報顯示其利潤虧損1.75億元。

除了前2大現象,少量部分公司存在幾次修改業績預測行為,還有少量上市公司連續多年出現業績變臉。

以巨力索具(002342.SZ)為例2017年業績連續兩次出現業績大變臉,業績預測由最高的2700萬降至800萬而後又虧損1700萬。

具體而言,巨力索具於2017年10月23日披露的2017年三季報中曾預測,全年實現淨利潤2063.36萬元~2682.37萬元,同比變化幅度為0~30%。2018年1月30日,公司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將2017年淨利潤區間變更為206.34萬元~825.34萬元,同比下降幅度約60%~90%。4月16日晚又發佈 “2017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公司2017年營收為14.16億元,同比增長3.72%;淨利潤為虧損1716.18萬元,同比下降183.17%。

再如迪威迅(300167.SZ)連續多年出現業績變臉。

迪威迅4月19日披露的2017年年報顯示,迪威迅當年業績同比下降119.91%,虧損額度為584.99萬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2月27日披露的2017年業績快報指出,當年淨利潤為1370.9萬元,並且表示與1月31日披露的業績預告不存在差異。

該上市公司自2012以來多次出現業績變臉。2013年2月27日迪威迅發佈的2012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其預計2012年度淨利潤為2605.69萬元。但隨後披露的2012年年報淨利潤為1973.11萬元,相比業績快報淨利潤下降24.28%。

2014年2月21日,迪威迅2013年度業績快報公佈的營業利潤為2047.32萬元,淨利潤為2307.04萬元,但同年4月24日就進行了較大的修正營業利潤修正為 -479.01萬元。可是,隨後發佈的2013年度報告更是與上述業績快報及其修正公告存在很大差距,僅淨利潤資料就相比業績快報下降77.39%,僅為521.52萬元。迪威迅2015年和2016年業績快報和經審計業績亦有差異。

誰導演了變臉

業績大變臉引發上市公司股價大動,引發市場質疑。以巨力索具為例,第一次業績變臉之際 1月30日股價跌幅0.32%,1月31日跌幅9.97%,第二次業績變臉之際4月16日股價跌幅達1.29%,4月17日股價跌幅3.17%。

針對業績的突變,根據第一財經統計,多數上市公司解釋是由於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應收賬款存在減值跡象。

譬如騰信股份業績預測顯示2017年盈利空間是在0.05億元至0.1億元,但2017年年報顯示實際虧損1.37億元,該上市公司表示,公司將其從長期股權投資轉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並對其帳面價值超過預計可收回金額的差額部分計提減值準備12517.70萬元,相應減少公司2017 年度利潤。同時,公司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沙火鉗劉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了處置轉讓,確認投資收益2600萬元。會計師事務所認為其投資收益確認條件不能全部滿足,不予確認,相應減少了公司2017年度利潤。

再如光一科技。4月11日晚間修正2017年度業績快報。2017年公司營收由5.64億元修正為5.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由盈利4765.55萬元修正為虧損3.84億元,公司2016年盈利6378.67萬元,同比降低701.56%。

對於業績修正後由盈轉虧的原因,光一科技稱,根據會計年審回饋的意見,出於謹慎性原則,公司對下屬重要子公司的商譽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為3.9億元,對部分收入確認時點重新進行調整,影響利潤約為-4463萬元。

部分上市公司就業績出現較大逆差,出具了致歉書。譬如,對於2017年度經審計業績與業績快報存在的重大差異,迪威迅在4月19日的致歉公告中表示,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認定,同時加強培訓以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準,加強監督和覆核工作,切實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某上市公司戰略總裁助理盧某曾擔任中級會計,他告訴第一財經:“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度變臉尤其是從盈利到虧損,上市公司的財務部不會如此不專業,把從上千元萬的盈利記錄成數億元的虧損,出現業績大變臉多是上市公司刻意為之——多是董監高對股價的編排措施,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小把戲。”該總裁助理指出,出現業績大變臉從實際結果看弊大於利,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他們還需面臨投資者和市場的質疑、甚至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質問。但在當時上市公司有其他的考量,比如年底資金緊張需要銀行貸款,這就需要他們向銀行出具好看的業績,於是就先發出一份靚麗的業績預測。

上市公司是否出現業績大變臉和其董監高關係密切。前述總裁助理表示,若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董監高出自同一地域、同一學校,其內部關係類似於家族企業,加之這類型上市公司若沒有聘任職業經理人,董監高多會沆瀣一氣,對市場的負責度較低。

在年底審計師真正進場對其進行審計時,上市公司和審計師方面就財務的統計方法很難達成一致,因為審計師不願意為虛增的利潤進行擔責簽字,上市公司只能按照審計時的報告進行如實的展示,這就出現了業績大變臉。前述總裁助理解釋稱。

今年年初,上交所最新修訂發佈了業績報告、業績快報等五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不僅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明確區分並披露業績變動的具體原因,還必須要重點提示、突出披露本次業績變動的方向、變動金額、變動區間及非經常損益的影響情況等。深交所要求,業績大幅修正的上市公司必須詳細披露業績預計“變臉”的原因。

事實上,針對業績變臉上交所和深交所也在加強監管,但幾乎每年年報披露季總有那麼百餘家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其中少數上市公司業績變臉之大讓投資者“目瞪口呆”。前述上市公司戰略總裁助理表示,對於業績變臉特別誇張的企業,上交所和深交所會發財務結果質問涵,對其出現財務變臉進行深究。但到目前為止,監管層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很少有真正處罰,因為沒有辦法真正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在欺騙股民。

業績預測由最高的2700萬降至800萬而後又虧損1700萬。

具體而言,巨力索具於2017年10月23日披露的2017年三季報中曾預測,全年實現淨利潤2063.36萬元~2682.37萬元,同比變化幅度為0~30%。2018年1月30日,公司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將2017年淨利潤區間變更為206.34萬元~825.34萬元,同比下降幅度約60%~90%。4月16日晚又發佈 “2017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公司2017年營收為14.16億元,同比增長3.72%;淨利潤為虧損1716.18萬元,同比下降183.17%。

再如迪威迅(300167.SZ)連續多年出現業績變臉。

迪威迅4月19日披露的2017年年報顯示,迪威迅當年業績同比下降119.91%,虧損額度為584.99萬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2月27日披露的2017年業績快報指出,當年淨利潤為1370.9萬元,並且表示與1月31日披露的業績預告不存在差異。

該上市公司自2012以來多次出現業績變臉。2013年2月27日迪威迅發佈的2012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其預計2012年度淨利潤為2605.69萬元。但隨後披露的2012年年報淨利潤為1973.11萬元,相比業績快報淨利潤下降24.28%。

2014年2月21日,迪威迅2013年度業績快報公佈的營業利潤為2047.32萬元,淨利潤為2307.04萬元,但同年4月24日就進行了較大的修正營業利潤修正為 -479.01萬元。可是,隨後發佈的2013年度報告更是與上述業績快報及其修正公告存在很大差距,僅淨利潤資料就相比業績快報下降77.39%,僅為521.52萬元。迪威迅2015年和2016年業績快報和經審計業績亦有差異。

誰導演了變臉

業績大變臉引發上市公司股價大動,引發市場質疑。以巨力索具為例,第一次業績變臉之際 1月30日股價跌幅0.32%,1月31日跌幅9.97%,第二次業績變臉之際4月16日股價跌幅達1.29%,4月17日股價跌幅3.17%。

針對業績的突變,根據第一財經統計,多數上市公司解釋是由於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應收賬款存在減值跡象。

譬如騰信股份業績預測顯示2017年盈利空間是在0.05億元至0.1億元,但2017年年報顯示實際虧損1.37億元,該上市公司表示,公司將其從長期股權投資轉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並對其帳面價值超過預計可收回金額的差額部分計提減值準備12517.70萬元,相應減少公司2017 年度利潤。同時,公司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沙火鉗劉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了處置轉讓,確認投資收益2600萬元。會計師事務所認為其投資收益確認條件不能全部滿足,不予確認,相應減少了公司2017年度利潤。

再如光一科技。4月11日晚間修正2017年度業績快報。2017年公司營收由5.64億元修正為5.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由盈利4765.55萬元修正為虧損3.84億元,公司2016年盈利6378.67萬元,同比降低701.56%。

對於業績修正後由盈轉虧的原因,光一科技稱,根據會計年審回饋的意見,出於謹慎性原則,公司對下屬重要子公司的商譽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為3.9億元,對部分收入確認時點重新進行調整,影響利潤約為-4463萬元。

部分上市公司就業績出現較大逆差,出具了致歉書。譬如,對於2017年度經審計業績與業績快報存在的重大差異,迪威迅在4月19日的致歉公告中表示,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認定,同時加強培訓以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準,加強監督和覆核工作,切實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某上市公司戰略總裁助理盧某曾擔任中級會計,他告訴第一財經:“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度變臉尤其是從盈利到虧損,上市公司的財務部不會如此不專業,把從上千元萬的盈利記錄成數億元的虧損,出現業績大變臉多是上市公司刻意為之——多是董監高對股價的編排措施,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小把戲。”該總裁助理指出,出現業績大變臉從實際結果看弊大於利,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他們還需面臨投資者和市場的質疑、甚至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質問。但在當時上市公司有其他的考量,比如年底資金緊張需要銀行貸款,這就需要他們向銀行出具好看的業績,於是就先發出一份靚麗的業績預測。

上市公司是否出現業績大變臉和其董監高關係密切。前述總裁助理表示,若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董監高出自同一地域、同一學校,其內部關係類似於家族企業,加之這類型上市公司若沒有聘任職業經理人,董監高多會沆瀣一氣,對市場的負責度較低。

在年底審計師真正進場對其進行審計時,上市公司和審計師方面就財務的統計方法很難達成一致,因為審計師不願意為虛增的利潤進行擔責簽字,上市公司只能按照審計時的報告進行如實的展示,這就出現了業績大變臉。前述總裁助理解釋稱。

今年年初,上交所最新修訂發佈了業績報告、業績快報等五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不僅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明確區分並披露業績變動的具體原因,還必須要重點提示、突出披露本次業績變動的方向、變動金額、變動區間及非經常損益的影響情況等。深交所要求,業績大幅修正的上市公司必須詳細披露業績預計“變臉”的原因。

事實上,針對業績變臉上交所和深交所也在加強監管,但幾乎每年年報披露季總有那麼百餘家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其中少數上市公司業績變臉之大讓投資者“目瞪口呆”。前述上市公司戰略總裁助理表示,對於業績變臉特別誇張的企業,上交所和深交所會發財務結果質問涵,對其出現財務變臉進行深究。但到目前為止,監管層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很少有真正處罰,因為沒有辦法真正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在欺騙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