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車展觀後感:越來越擁擠的展臺,預示未來絕不會好過

文|JackieLXX

圖|網路

在2018年北京車展的各個展館裡穿梭了一整天,

總體感受是了無新意,爆點不多。主要原因是現在車企們越來越不想讓自己的核心資訊淹沒在車展的洶湧大潮中——比如今年上汽通用居然沒有展臺活動,而法拉利甚至都沒有參展,很多品牌的發佈活動都被安排在了車展之前。

今年的北京車展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參展車企實在太多了,即便這樣還有沒來的企業。第二印象是,車展媒體日當天的人太多了,並不是閑來無事的外人,

只能說是汽車媒體和參展商也要比兩年前多很多。

兩年前,自媒體還方興未艾的時候,並不覺得北京車展媒體日很擁擠,但是到了2018年的北京車展,我覺得每一個展位都是人頭攢動,諸如奧迪Q5L、賓士A級長軸距版、寶馬X3這類熱門車型的車內體驗都需要排隊進入。更不用說,我中午吃飯買麥當勞需要排半個多小時隊、甚至上男廁所也要排隊10分鐘,足見參展人數之多。

為什麼2018年的北京車展會給我“人太多”的感受?我個人認為有幾個原因:

第一,兩年前在中國汽車市場的車企數量原本只有合資品牌+自主品牌,現在又要加上諸多新創車企和一波造車新勢力,場地自然不夠用;

第二,汽車媒體在過去幾年飛速發展,

媒體創業潮讓原本的一家媒體孵化出好幾家媒體,每家媒體再招點人,自然是爆棚;

第三,車展的社交化場所的轉變和愛好者聚焦趨勢更明顯,越來越多的汽車愛好者以KOL的身份開始以個人化表達的方式進行資訊輸出,讓車展效應得以進一步加強。

無論如何,變得平庸的2018年北京車展也是一種變化,只是變化的結果可能讓我們部分人不喜歡,但是不妨礙這種變化的發生。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今年的變化有哪些值得總結。

1.新勢力來了,有料的卻那麼少

今年的北京車展上,幾乎所有的造車新勢力都有展臺,不論規模大小都有出現——也就FF沒來。印象中,展臺大的有蔚來,雖然不及去年上海車展時那麼有范兒,但是全展臺都是ES8新的小規模量產車,也是一種腔調;中等規模的有威馬和拜騰、愛馳億維,雖然都只放了樣車,但也同樣投入不小;小規模的就包括特斯拉、前程汽車、新特電動車、歐拉電動車之類,

都是零散幾台概念車或者樣車。另外包括什麼正道汽車、長江汽車、奇點汽車、雲度這些說不上名字的新車企也有展臺。

可是儘管新勢力這麼多,但真正能給我們留下印象的卻少之又少,大部分說到底也就是拼個價格便宜,走性價比路線。朋友圈評論中,好評比較多的是拜騰,畢竟出色的造型和49寸的大螢幕一下就能抓住眼球。反而讓我覺得有些涼了的是蔚來和特斯拉,前者雖然滿場都是ES8,這一批的造車品質也有所提升,可是已經毫無新鮮感,畢竟連交車都已經拖了那麼久。至於特斯拉,雖然有一台Model 3放在中間,可是你也能感受到中國消費者對這種價位的產品已經沒有多大興趣,這次出現也更像是賣車而已。

可以說,那些原本動輒用“改變世界”作為口號的互聯網造車勢力,似乎都陷入了創新困境。電動車技術已經平平無奇,人們已經清醒地知道“無敵”的加速沒有意義,那些看似心動的車載互聯網功能並沒有突破想像場景,最看重的續航里程也沒有進步。

所以,新勢力們雖然唱得熱鬧,卻並沒有任何突破,這就很難過了。想到今年10月開始,東風日產這類合資巨頭就要開始交付自己的電動車——新勢力造車最後能剩下幾家?估計投資人心裡也沒底。

2、國內集團們喊出轉型口號,

卻等不到未來

今年北京車展上最明顯的一個表現是,國內汽車大集團們紛紛舉辦戰略發佈會,喊響轉型口號。比如有這些:

東風汽車宣佈“東風”品牌2025年實現銷量倍增,達到230萬輛。並且東風發佈了東風風神WindLink3.0智慧系統。

長安汽車也發佈了最新發展戰略,打造包括中高端新品牌、長安汽車、歐尚汽車和凱程汽車四大品牌。同時全新的戰略也制訂了宏偉的銷量目標:到2020年,銷售整車4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246萬輛,實現中國品牌規模國內第一,全球前十二。

北汽集團旗下北京汽車正式發佈新品牌IP——駕享新生態,實現北汽品牌年輕化;昌河汽車發佈“移動眾創空間”戰略。

廣汽集團發佈了全新企業文化口號:“創無止境 心有未來”;廣汽新能源發佈“更聰明的陪伴”的品牌口號以及全新品牌IP形象。

……

可能還有一些企業發佈了各自轉型戰略,但我實在難得去檢索了。只是覺得,大概這些口號和目標提出來以後,五年後到底實現沒有也不會有人去問了,畢竟領導的位置也換人了。上述有兩家集團不約而同的提出了200萬輛規模,我們都並沒有看到實質性的資料分析,甚至有企業做出兩三年內銷量翻番的目標,這哪裡是“戰略發佈”,更像是“夢想發佈”。

實際上,任何一家企業的戰略都應該是極具高度和方向性的,而不只是提出一個遠在天邊的“數字”。“戰略”不僅是口號,更是要有對實現路徑的具體佈局,更是要有對當前形勢的統一歸納、對未來每個產品的銷量精算、拿出正在研發的車型來預測銷量。

3、自主新霸主們的實用主義路線

和國內車企集團動輒用“戰略發佈”來壯大聲勢不同,自主品牌的新霸主們其實很低調的在實施轉型動作,並且都有充裕的產品向外投放。

吉利,當前中國市場毫無爭議的自主品牌領軍者,這次在北京車展放出的是博瑞GE和一款SUV。博瑞GE我們不再多說,而CONCEPT ICON概念車的真正量產形態並不是在遙遠的幾年以後,而很可能就在12個月以內。

上汽集團下面的兩個品牌,榮威RX8上市和榮威Marvel X發佈,名爵X-motion發佈,這些都是很實際的產品,既有面向未來兩三年的高端SUV,也有面向未來五年的電動SUV。明眼人都知道,一切都近在眼前。

比亞迪,這家長期徘徊在二線的自主車企可能迎來一次巨變。在北京車展上,第二代唐和秦Pro兩款車型被很多人視作比亞迪的崛起之作,至少在設計層面,這兩款車足以讓比亞迪進入國內車企的一線陣營——長得好看就能征服國內消費者,更何況比亞迪還踩准了新能源這條線。

僅從這三家自主新霸主的車展表現來看,我們不用懷疑它們在未來兩年內銷量表現,這些放在展臺中心的實際產品,遠比上述集團們的口號更讓人明白誰才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核心力量。

4、合資巨頭們的“產品轟炸”,

卻了無新意

合資巨頭都沒有缺席車展,可是也無法做出什麼驚人之舉。這是當前合資車企的尷尬所在,在中國的全球首發新車往往只是中國特供或者電動化產品,如果是海外產品那麼也早已經過了新鮮期。

這一次北京車展中,合資品牌裡面真正做到人潮洶湧的大概只有大眾的展臺——大眾新一代CC和全新一代朗逸Plus放在了C位。然而看過車以後我覺得也沒什麼可以說的,都是按照常規思路做出來的產品,比如朗逸Plus依舊是硬塑膠內飾,一下就讓人覺得“果然只是一款朗逸”。

合資車企們的趨利心態也日益明顯,就好像豐田C-HR和奕澤這兩款車、本田的INSPIRE和雅閣混動,都是分別放給兩家合資車企,之間差距少之又少。這樣的產品規劃要調動中國消費者的熱情實在太困難了——我們不需要兩款一樣的車,而是需要更豐富的產品。更為神奇的是,豐田可能還覺得自己還需要給C-HR保密,兩款小型SUV高高在上的放著,連車門都不能打開看——可實際上這款車在海外都上了一年多了,有什麼好稀罕的呢?

5、那些新品牌們不來參展為什麼是好事

車展上其實我們雖然能看到不少新品牌的身影,北汽幻速、漢騰汽車等等,可是也有很多新車企缺席了此次車展——寶沃汽車、君馬汽車、比速汽車等等都沒有來。沒來的原因可能很多,展位不夠、費用不夠、節奏不對諸如此類,但整體而言就是參展性價比不高。

想想也是,一次參展費用怎麼也得千萬級,一輪傳播折騰下來可能並不能記住多少,節約這麼千萬級費用來做別的事情可能更有效。實際上,對於這些新品牌不來參展,我認為遠比那些拿著概念車就上場的新勢力造車要聰明許多。中國汽車市場在變化,變化的主題永遠離不開“淘汰”,而你現在節約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自己生存下來加分。為了刷幾天的存在感而耗去半年的行銷費用,這本賬誰都會算,可是總有人不相信殘酷的未來。

6、智慧技術與行車素質,

誰才是汽車的未來

最後一個話題,讓我們還是回到“新勢力和傳統勢力之爭”上面。一個有趣的笑話是,前兩年比亞迪還說自己是新能源造車開創者,到了現在比亞迪已經被規為“傳統造車”一派了。

一直以來,新勢力造車主要有兩個方向——智慧技術和電動技術,這兩點被視作打破傳統勢力的最強武器。可在我的理解中,智慧技術又包括更貼近互聯網的交互和至少做到L3級別的自動駕駛,很多新勢力不過是把前半截做得還比較有創意,後半截基本沒實現。最後,新勢力可能就只能在產品的互動性上做出點花哨功能——這就好像錘子手機能夠突破的就只是UI和小功能,而並沒有開創出什麼真正的創新功能。

在我看來,如果僅僅討論行車素質的話,隨便一家傳統勢力都明顯吊打新勢力;可是新勢力們在智能交互上也至少有一兩年的優勢。這就形成一個不對稱的競爭狀態:新勢力用智慧交互上的優勢來競爭傳統車企的行車素質優勢,到底是誰能贏,那就要看是新勢力借著智慧交互上的兩年優勢追平行車素質的差距,還是說傳統車企迅速補齊智慧交互的短板?

哪一個得概率更大呢?我想傳統車企應該不會覺得花個10億收購一家互聯網新創公司很麻煩吧。

駕仕總結

以上這些觀察很零碎,有些判斷也很模糊。但是不要緊,在這個變化的時代,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兩年以後的北京車展我們再看看還有能有多少企業參展,還能有多少媒體來看車展,或許答案就出來了。

大部分說到底也就是拼個價格便宜,走性價比路線。朋友圈評論中,好評比較多的是拜騰,畢竟出色的造型和49寸的大螢幕一下就能抓住眼球。反而讓我覺得有些涼了的是蔚來和特斯拉,前者雖然滿場都是ES8,這一批的造車品質也有所提升,可是已經毫無新鮮感,畢竟連交車都已經拖了那麼久。至於特斯拉,雖然有一台Model 3放在中間,可是你也能感受到中國消費者對這種價位的產品已經沒有多大興趣,這次出現也更像是賣車而已。

可以說,那些原本動輒用“改變世界”作為口號的互聯網造車勢力,似乎都陷入了創新困境。電動車技術已經平平無奇,人們已經清醒地知道“無敵”的加速沒有意義,那些看似心動的車載互聯網功能並沒有突破想像場景,最看重的續航里程也沒有進步。

所以,新勢力們雖然唱得熱鬧,卻並沒有任何突破,這就很難過了。想到今年10月開始,東風日產這類合資巨頭就要開始交付自己的電動車——新勢力造車最後能剩下幾家?估計投資人心裡也沒底。

2、國內集團們喊出轉型口號,

卻等不到未來

今年北京車展上最明顯的一個表現是,國內汽車大集團們紛紛舉辦戰略發佈會,喊響轉型口號。比如有這些:

東風汽車宣佈“東風”品牌2025年實現銷量倍增,達到230萬輛。並且東風發佈了東風風神WindLink3.0智慧系統。

長安汽車也發佈了最新發展戰略,打造包括中高端新品牌、長安汽車、歐尚汽車和凱程汽車四大品牌。同時全新的戰略也制訂了宏偉的銷量目標:到2020年,銷售整車4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246萬輛,實現中國品牌規模國內第一,全球前十二。

北汽集團旗下北京汽車正式發佈新品牌IP——駕享新生態,實現北汽品牌年輕化;昌河汽車發佈“移動眾創空間”戰略。

廣汽集團發佈了全新企業文化口號:“創無止境 心有未來”;廣汽新能源發佈“更聰明的陪伴”的品牌口號以及全新品牌IP形象。

……

可能還有一些企業發佈了各自轉型戰略,但我實在難得去檢索了。只是覺得,大概這些口號和目標提出來以後,五年後到底實現沒有也不會有人去問了,畢竟領導的位置也換人了。上述有兩家集團不約而同的提出了200萬輛規模,我們都並沒有看到實質性的資料分析,甚至有企業做出兩三年內銷量翻番的目標,這哪裡是“戰略發佈”,更像是“夢想發佈”。

實際上,任何一家企業的戰略都應該是極具高度和方向性的,而不只是提出一個遠在天邊的“數字”。“戰略”不僅是口號,更是要有對實現路徑的具體佈局,更是要有對當前形勢的統一歸納、對未來每個產品的銷量精算、拿出正在研發的車型來預測銷量。

3、自主新霸主們的實用主義路線

和國內車企集團動輒用“戰略發佈”來壯大聲勢不同,自主品牌的新霸主們其實很低調的在實施轉型動作,並且都有充裕的產品向外投放。

吉利,當前中國市場毫無爭議的自主品牌領軍者,這次在北京車展放出的是博瑞GE和一款SUV。博瑞GE我們不再多說,而CONCEPT ICON概念車的真正量產形態並不是在遙遠的幾年以後,而很可能就在12個月以內。

上汽集團下面的兩個品牌,榮威RX8上市和榮威Marvel X發佈,名爵X-motion發佈,這些都是很實際的產品,既有面向未來兩三年的高端SUV,也有面向未來五年的電動SUV。明眼人都知道,一切都近在眼前。

比亞迪,這家長期徘徊在二線的自主車企可能迎來一次巨變。在北京車展上,第二代唐和秦Pro兩款車型被很多人視作比亞迪的崛起之作,至少在設計層面,這兩款車足以讓比亞迪進入國內車企的一線陣營——長得好看就能征服國內消費者,更何況比亞迪還踩准了新能源這條線。

僅從這三家自主新霸主的車展表現來看,我們不用懷疑它們在未來兩年內銷量表現,這些放在展臺中心的實際產品,遠比上述集團們的口號更讓人明白誰才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核心力量。

4、合資巨頭們的“產品轟炸”,

卻了無新意

合資巨頭都沒有缺席車展,可是也無法做出什麼驚人之舉。這是當前合資車企的尷尬所在,在中國的全球首發新車往往只是中國特供或者電動化產品,如果是海外產品那麼也早已經過了新鮮期。

這一次北京車展中,合資品牌裡面真正做到人潮洶湧的大概只有大眾的展臺——大眾新一代CC和全新一代朗逸Plus放在了C位。然而看過車以後我覺得也沒什麼可以說的,都是按照常規思路做出來的產品,比如朗逸Plus依舊是硬塑膠內飾,一下就讓人覺得“果然只是一款朗逸”。

合資車企們的趨利心態也日益明顯,就好像豐田C-HR和奕澤這兩款車、本田的INSPIRE和雅閣混動,都是分別放給兩家合資車企,之間差距少之又少。這樣的產品規劃要調動中國消費者的熱情實在太困難了——我們不需要兩款一樣的車,而是需要更豐富的產品。更為神奇的是,豐田可能還覺得自己還需要給C-HR保密,兩款小型SUV高高在上的放著,連車門都不能打開看——可實際上這款車在海外都上了一年多了,有什麼好稀罕的呢?

5、那些新品牌們不來參展為什麼是好事

車展上其實我們雖然能看到不少新品牌的身影,北汽幻速、漢騰汽車等等,可是也有很多新車企缺席了此次車展——寶沃汽車、君馬汽車、比速汽車等等都沒有來。沒來的原因可能很多,展位不夠、費用不夠、節奏不對諸如此類,但整體而言就是參展性價比不高。

想想也是,一次參展費用怎麼也得千萬級,一輪傳播折騰下來可能並不能記住多少,節約這麼千萬級費用來做別的事情可能更有效。實際上,對於這些新品牌不來參展,我認為遠比那些拿著概念車就上場的新勢力造車要聰明許多。中國汽車市場在變化,變化的主題永遠離不開“淘汰”,而你現在節約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自己生存下來加分。為了刷幾天的存在感而耗去半年的行銷費用,這本賬誰都會算,可是總有人不相信殘酷的未來。

6、智慧技術與行車素質,

誰才是汽車的未來

最後一個話題,讓我們還是回到“新勢力和傳統勢力之爭”上面。一個有趣的笑話是,前兩年比亞迪還說自己是新能源造車開創者,到了現在比亞迪已經被規為“傳統造車”一派了。

一直以來,新勢力造車主要有兩個方向——智慧技術和電動技術,這兩點被視作打破傳統勢力的最強武器。可在我的理解中,智慧技術又包括更貼近互聯網的交互和至少做到L3級別的自動駕駛,很多新勢力不過是把前半截做得還比較有創意,後半截基本沒實現。最後,新勢力可能就只能在產品的互動性上做出點花哨功能——這就好像錘子手機能夠突破的就只是UI和小功能,而並沒有開創出什麼真正的創新功能。

在我看來,如果僅僅討論行車素質的話,隨便一家傳統勢力都明顯吊打新勢力;可是新勢力們在智能交互上也至少有一兩年的優勢。這就形成一個不對稱的競爭狀態:新勢力用智慧交互上的優勢來競爭傳統車企的行車素質優勢,到底是誰能贏,那就要看是新勢力借著智慧交互上的兩年優勢追平行車素質的差距,還是說傳統車企迅速補齊智慧交互的短板?

哪一個得概率更大呢?我想傳統車企應該不會覺得花個10億收購一家互聯網新創公司很麻煩吧。

駕仕總結

以上這些觀察很零碎,有些判斷也很模糊。但是不要緊,在這個變化的時代,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兩年以後的北京車展我們再看看還有能有多少企業參展,還能有多少媒體來看車展,或許答案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