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筆村安置區二期正式動工,村民明年底有望回遷

4月26日上午,黃埔區筆崗社區筆村舊村改造項目舉行安置區二期動工儀式,本次安置區二期工程總建築面積約5.5萬平方米,共有240套安置房,提供110~150平方米戶型,預計投資2.5億元,村民有望2019年底回遷。

筆崗舊村改造項目是廣州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試點和原蘿崗區第一個三舊改造工作的實施項目,於2011年起著手。筆崗社區居委會有關負責人透露,未來還有40萬平方米的安置房需要建設,整個筆村舊村改造將分期進行,預計需要5年。

廣州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試點 預計每戶最多能分十幾套安置房

筆村位於筆崗社區東南部,廣園快速路以南,東鵬大道以西,毗鄰丹水坑風景區,是黃埔區的南大門,區位優越,是黃埔區重要的產業發展與生活集聚區。但隨著黃埔區產業轉型,大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遷離廣州,

筆村昔日的繁華逝去。

筆崗舊村改造項目是廣州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試點和原蘿崗區第一個三舊改造工作的實施項目,於2011年起著手。根據規劃,筆村專案總用地面積61.25公頃,總建築面積177.3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79億元,總建築密度為25%,綠地率為30%。目前,專案已完成“一橫三縱”的骨架路網建設,已建成安置區一期總建築面積16.7萬平方米,共有安置房1179套。

筆崗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朱盆釗介紹,安置區一期是對路網建設的拆遷戶進行安置;二期將建設2棟32層的安置房,共有240套,提供110~150平方米戶型,

預計2019年底開始回遷。朱盆釗說:“筆村是一個比較大的村,共有2300多戶、8000多人,目前拆遷的同意率已經達到79%,按照規定超過 80%就可以動遷,預計五一後就可以真正開拆。”他同時表示,除了一期、二期安置房外,筆村的改造還需要建設40萬平方米的安置房,而村民每戶最多的預計可分到十幾套,“因為有些家裡有祖屋的,分的當然就多一些,不過,這些安置房只能內部流轉,我們村民的收入主要還是依靠租金。

改造完成後公共配套將增加6倍 引入城市綜合體

據悉,筆村舊村改造項目採用政府主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改造,並結合留用地開發(留用地優先用於拆遷安置)的模式。專案引入富力地產參與改造開發。預計改造完成後,項目總建築面積將比改造前增加近100萬平方米,公共配套設施將比改造前增加近6倍,將配有公交樞紐、醫院、體育文化會所、社區服務中心、綠化公園、九年制學校及幼稚園等等,實現片區市政配套全面式覆蓋。

除此之外,還能為5萬多人提供居住、創業、就業的空間,有效改善人居環境,綠化率上升,建築密度下降,一改當前握手樓及危房現狀。還將引入城市綜合體,形成集高級住宅、酒店商場、商業步行街於一體的城市商業生態圈。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舊村改造不斷提速,今年該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啟動蘿峰、沙步等9個舊村改造,加快暹崗等16個已批復城市更新專案改造進度。今年1-4月,東風化工舊廠改造專案動工,黃陂社區長安片區舊村改造項目啟動簽約拆遷,劉村(劉村、格崗片)、火村等舊村改造項目啟動房屋拆卸,加上本次的筆村舊村改造項目安置區二期動工,全區城市更新再次掀起新一輪高☆禁☆潮。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方面表示,將繼續把城市更新作為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創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勇當尖兵的重要抓手,頂格設定工作目標,力爭完成城市更新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78億元,同比增長38%,新增開工面積3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4%。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杜娟

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莊小龍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潘慕英

並結合留用地開發(留用地優先用於拆遷安置)的模式。專案引入富力地產參與改造開發。預計改造完成後,項目總建築面積將比改造前增加近100萬平方米,公共配套設施將比改造前增加近6倍,將配有公交樞紐、醫院、體育文化會所、社區服務中心、綠化公園、九年制學校及幼稚園等等,實現片區市政配套全面式覆蓋。

除此之外,還能為5萬多人提供居住、創業、就業的空間,有效改善人居環境,綠化率上升,建築密度下降,一改當前握手樓及危房現狀。還將引入城市綜合體,形成集高級住宅、酒店商場、商業步行街於一體的城市商業生態圈。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舊村改造不斷提速,今年該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啟動蘿峰、沙步等9個舊村改造,加快暹崗等16個已批復城市更新專案改造進度。今年1-4月,東風化工舊廠改造專案動工,黃陂社區長安片區舊村改造項目啟動簽約拆遷,劉村(劉村、格崗片)、火村等舊村改造項目啟動房屋拆卸,加上本次的筆村舊村改造項目安置區二期動工,全區城市更新再次掀起新一輪高☆禁☆潮。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方面表示,將繼續把城市更新作為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創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勇當尖兵的重要抓手,頂格設定工作目標,力爭完成城市更新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78億元,同比增長38%,新增開工面積3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4%。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杜娟

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莊小龍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潘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