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格力不分紅時,它對投資者究竟意味著什麼?

市場的熱點,不用多說,非格力電器莫屬:開盤逼近跌停,盤中觸及跌停,收跌8.97%。而引發血案的罪魁禍首居然是A股很少關心的紅利。

一、最好的年份沒分紅

昨天盤後,格力電器交出了一份最好的年報。

在2017年熱夏與房地產熱潮的按兩下下,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482.86億元,同比增長36.92%,歸屬股東淨利潤224.02億元,同比增長44.87%,雙雙創下歷史記錄。

尤其讓人恐怖的是,格力電器已經是千億級別的體量,還能有近40%的增速,而這種增速完全是內延式的,而非通過外延收購得來。

另外,截至2017年年底,格力電器的未分配利潤達到557.4億元,帳面貨幣資金達到996.1億元,也都是歷史新高。

再看盈利能力,ROE達到驚人的37.44%,淨利潤率達到15.18%,也是公司上市以來的最高水準。可以說,格力做空調是做到了極致,專注單品,一可以把產品做精,二可以控制成本,家電領域無人能出其右。

從財務資料來看,很顯然,2017年格力過得非常好。但是,宣佈亮眼業績的同時,格力電器同時宣佈17年不分紅。

這是2006年來首次不分紅,尤其是,最近三年格力電器在分紅上變得更大方,股利支付率上升到70%,投資者已經習慣格力的高比例分紅了。

正是紅利的落空導致了今天格力電器的暴跌。

有人想起了董小姐的任性言辭: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麼樣?敢情董小姐要來真的,5年一毛不拔?

來看下格力17年的董事會決議公告,不分紅方案全票通過,7個董事裡有1個珠海國資委的人,3個獨立董事。可以知道,不分紅這件事不是董小姐一個人任性拍板決定的。

按照格力的說法,

公司留存資金將用於生產基地建設、智慧工廠升級、以及智慧裝備、智慧家電、積體電路等新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格力電器究竟要做什麼我不知道,手上握有近千億的現金,卻不拿出一點錢來分紅,只能說格力將要做的項目是非常非常大的。

不過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這應該是A股第一次如此在意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分紅。

二、分紅or不分紅

A股一直以來有點倍受詬病,

即分紅太少。這也是今天深交所發關注函,許多人懟深交所的原因:這麼多公司年年不分紅,卻逮著一個年年分紅,就一年不分紅的公司。

但複盤全球的公司,可以知道,分紅並非是投資決策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亞馬遜一直以來還沒分過紅,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它的市值的進擊,成為衝刺萬億美元市值的選手之一。

蘋果早些年一樣不分紅,首次分紅發生在12年,之後才開始有每年穩定四次的紅利。這絲毫不影響蘋果股價的節節高升,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另外,投資界的神話巴菲特非常青睞經營穩健、分紅回報高的公司,但他旗下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至今還從來沒分過一次紅。

So,問題到底在哪?為什麼A股會被詬病分紅太少,而我們卻發現全球有不少大公司也一樣不分紅?

這個問題可以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上,即分紅究竟改變了什麼?

分紅改變的是資金的使用權。不分紅,公司的資金使用權在公司的管理層,分紅,使用權轉移到股東自己手裡。

舉個例子,積體電路這個產業,格力電器可以去投資自己做,也可以把錢派給股東,股東如果對這個產業感興趣,完全可以去市場挑已經有的頭部專業玩家。考慮到積體電路這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又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對股東來說,第二種方案風險要小,確定性要高。

所以,分紅的關鍵點取決於誰的資金使用效率更高。亞馬遜從不分紅,股價同樣可以連創新高,是因為亞馬遜高效的利用了留存資金。

伯克希爾哈撒維也是,從1965年到2017年,伯克希爾哈撒維的每股淨資產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9.1%,股價年複合增長率20.9%,遠超同期標普指數的9.9%。很顯然,現金一直留在伯克希爾哈撒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公司把資金的使用權全握在自己手裡,需要一個非常關鍵的條件:CEO一直都很能打。但現實是,這種CEO是萬里挑一,可遇而不可求的。另外,公司使用資金還面臨外部條件的約束,一個行業過了快速的成長期之後,不再需要這麼多的資本開支。這種情況下,公司還拿著大量資金,就只能走多元化的路,但在多個領域裡能打的CEO就更少了。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公司通過分紅給股東,由股東去使用,挑更專業化的公司進行多元化,會比公司本身做要科學。

A股有個比較矛盾的現象是,一方面一毛不拔的分紅倍受詬病,另一方面卻熱衷於炒作有收購動作的公司,好像任何一個收購都能增加股東財富一樣。

要明白的是,公司收購資產的錢是可以派給股東的,股東可以拿去投資的。兩者誰更能增加股東財富取決於誰的資金使用效率更高。有些收購,尤其是高溢價的投資,其實是減少,而不是增加股東財富。

所以啊,分不分紅這事,主要看人。

三、格力的多元化之路

因此,排除現在短期的市場情緒,格力不分紅的影響究竟是否正面取決於它的資金使用效率。

在空調這個領域,投資者有理由相信,格力的資金使用效率是非常高的。早期格力的股利支付率並不高,大量的資金留在內部供公司周轉,從投資者獲得的投資收益來看,顯然是十分值得的(後複權看,96年上市以來投資收益超過400倍)。

然而隨著空調市場的滲透率越來越高,這個領域的成長空間也自然會降下來。格力會有兩個選擇,一是高比例派息,正如過去三年做的那樣,因為行業成熟穩定後,公司並不需要這麼多的現金去擴張。二是多元化,給公司業績帶來新的增長點。

第一種即是躺在過去的輝煌中,不瞎折騰,表面上看對股東是有好處的。但有個BUG是,當行業碰到天花板,增長完全停滯後,失去了增長目標後,公司隊伍容易散掉。

所以,對大公司來說,手裡握著大把的資金,是不可能坐著等死的。拿可口可樂來說,它是不可能看著自己的碳酸飲料完全停止增長而無動於衷的,多元化是它必然的選擇,今天可口可樂飲料占公司收入大概50%左右。

格力電器也是如此,儘管目前空調的天花板還沒有到,但高度依賴這種非高頻消費的單品,有一天它的境況會比不多元化的可口可樂還糟糕。

所以,難以想像,手上握著大量資金,有強勢管理層的格力電器,會等著自己碰到空調的天花板,不走到多元化這步麼?

不過,有個BUG是,過去格力顯然沒有向投資者證明在多元化上,它可以高效的使用資金。手機即是一個失敗的例子。格力投在手機上的錢如果派給股東,由股東去買手機領域的頭部玩家蘋果公司,顯然是最有效的。

今天市場暴跌表面是紅利的落空,但追根究底是對格力電器多元化使用資金效率的擔憂。這點從深股通,更能明顯看出這點,今天深股通在格力電器上流出了23.56億。

三家家電企業,格力、美的、海爾,目前來看,美的的多元化走得最好,而格力最差,到現在,它仍然超過80%的收入是來自空調。三家公司的估值高低也表明了市場的態度。

當然,估值低其實並不影響格力的投資價值,以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的日期算起,格力的回報率並不比美的遜色許多,遠好於青島海爾。

主要的原因是,空調這塊還有提升空間,格力上面只是沒有多少估值提升的錢,但盈利增長帶來的錢顯然是更舒服的,因為估值一直在地上,讓人持有很舒服。

諾基亞在功能機時代也是無敵的存在,但是被時代拋離後,價值毀滅遠比幾個跌停板多,整個公司都沒了,那時候投資者又在哪裡呢?

之于投資者,有啥看不順眼的,賣出股票就完事了…

但是之于董大姐,格力集團有8.5萬員工,在可持續發展和討股東歡心之間,必然是堅定的走多元化發展的路線,難道在看得到的天花板之前還坐以待斃麼?對於絕大多數好的管理層來說,在等死和折騰死之間,毫無疑問他會選折騰。

一如當年格力的老對手蘇甯,張近東強行轉線上,跌跌撞撞還在新時代站穩腳跟了,但是那時候風頭更盛的國美,現在又在哪裡呢?

結語:

今天格力的暴跌表明市場不喜歡格力的多元化,就像當初股東大會上否決掉了格力收購銀隆的方案,這個《2017年度利潤分配預案》還是要股東大會投票的,也完全可能通不過,最終會調出一個什麼樣的方案是未知的。

甚至乎,如果股東們這麼不待見董大姐,下次換屆的時候可以把他投下去啊…畢竟格力的股權分散,想做到不難…

再者,這場多元化的賭局,董大姐也在賭桌上…

蘋果早些年一樣不分紅,首次分紅發生在12年,之後才開始有每年穩定四次的紅利。這絲毫不影響蘋果股價的節節高升,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另外,投資界的神話巴菲特非常青睞經營穩健、分紅回報高的公司,但他旗下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至今還從來沒分過一次紅。

So,問題到底在哪?為什麼A股會被詬病分紅太少,而我們卻發現全球有不少大公司也一樣不分紅?

這個問題可以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上,即分紅究竟改變了什麼?

分紅改變的是資金的使用權。不分紅,公司的資金使用權在公司的管理層,分紅,使用權轉移到股東自己手裡。

舉個例子,積體電路這個產業,格力電器可以去投資自己做,也可以把錢派給股東,股東如果對這個產業感興趣,完全可以去市場挑已經有的頭部專業玩家。考慮到積體電路這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又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對股東來說,第二種方案風險要小,確定性要高。

所以,分紅的關鍵點取決於誰的資金使用效率更高。亞馬遜從不分紅,股價同樣可以連創新高,是因為亞馬遜高效的利用了留存資金。

伯克希爾哈撒維也是,從1965年到2017年,伯克希爾哈撒維的每股淨資產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9.1%,股價年複合增長率20.9%,遠超同期標普指數的9.9%。很顯然,現金一直留在伯克希爾哈撒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公司把資金的使用權全握在自己手裡,需要一個非常關鍵的條件:CEO一直都很能打。但現實是,這種CEO是萬里挑一,可遇而不可求的。另外,公司使用資金還面臨外部條件的約束,一個行業過了快速的成長期之後,不再需要這麼多的資本開支。這種情況下,公司還拿著大量資金,就只能走多元化的路,但在多個領域裡能打的CEO就更少了。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公司通過分紅給股東,由股東去使用,挑更專業化的公司進行多元化,會比公司本身做要科學。

A股有個比較矛盾的現象是,一方面一毛不拔的分紅倍受詬病,另一方面卻熱衷於炒作有收購動作的公司,好像任何一個收購都能增加股東財富一樣。

要明白的是,公司收購資產的錢是可以派給股東的,股東可以拿去投資的。兩者誰更能增加股東財富取決於誰的資金使用效率更高。有些收購,尤其是高溢價的投資,其實是減少,而不是增加股東財富。

所以啊,分不分紅這事,主要看人。

三、格力的多元化之路

因此,排除現在短期的市場情緒,格力不分紅的影響究竟是否正面取決於它的資金使用效率。

在空調這個領域,投資者有理由相信,格力的資金使用效率是非常高的。早期格力的股利支付率並不高,大量的資金留在內部供公司周轉,從投資者獲得的投資收益來看,顯然是十分值得的(後複權看,96年上市以來投資收益超過400倍)。

然而隨著空調市場的滲透率越來越高,這個領域的成長空間也自然會降下來。格力會有兩個選擇,一是高比例派息,正如過去三年做的那樣,因為行業成熟穩定後,公司並不需要這麼多的現金去擴張。二是多元化,給公司業績帶來新的增長點。

第一種即是躺在過去的輝煌中,不瞎折騰,表面上看對股東是有好處的。但有個BUG是,當行業碰到天花板,增長完全停滯後,失去了增長目標後,公司隊伍容易散掉。

所以,對大公司來說,手裡握著大把的資金,是不可能坐著等死的。拿可口可樂來說,它是不可能看著自己的碳酸飲料完全停止增長而無動於衷的,多元化是它必然的選擇,今天可口可樂飲料占公司收入大概50%左右。

格力電器也是如此,儘管目前空調的天花板還沒有到,但高度依賴這種非高頻消費的單品,有一天它的境況會比不多元化的可口可樂還糟糕。

所以,難以想像,手上握著大量資金,有強勢管理層的格力電器,會等著自己碰到空調的天花板,不走到多元化這步麼?

不過,有個BUG是,過去格力顯然沒有向投資者證明在多元化上,它可以高效的使用資金。手機即是一個失敗的例子。格力投在手機上的錢如果派給股東,由股東去買手機領域的頭部玩家蘋果公司,顯然是最有效的。

今天市場暴跌表面是紅利的落空,但追根究底是對格力電器多元化使用資金效率的擔憂。這點從深股通,更能明顯看出這點,今天深股通在格力電器上流出了23.56億。

三家家電企業,格力、美的、海爾,目前來看,美的的多元化走得最好,而格力最差,到現在,它仍然超過80%的收入是來自空調。三家公司的估值高低也表明了市場的態度。

當然,估值低其實並不影響格力的投資價值,以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的日期算起,格力的回報率並不比美的遜色許多,遠好於青島海爾。

主要的原因是,空調這塊還有提升空間,格力上面只是沒有多少估值提升的錢,但盈利增長帶來的錢顯然是更舒服的,因為估值一直在地上,讓人持有很舒服。

諾基亞在功能機時代也是無敵的存在,但是被時代拋離後,價值毀滅遠比幾個跌停板多,整個公司都沒了,那時候投資者又在哪裡呢?

之于投資者,有啥看不順眼的,賣出股票就完事了…

但是之于董大姐,格力集團有8.5萬員工,在可持續發展和討股東歡心之間,必然是堅定的走多元化發展的路線,難道在看得到的天花板之前還坐以待斃麼?對於絕大多數好的管理層來說,在等死和折騰死之間,毫無疑問他會選折騰。

一如當年格力的老對手蘇甯,張近東強行轉線上,跌跌撞撞還在新時代站穩腳跟了,但是那時候風頭更盛的國美,現在又在哪裡呢?

結語:

今天格力的暴跌表明市場不喜歡格力的多元化,就像當初股東大會上否決掉了格力收購銀隆的方案,這個《2017年度利潤分配預案》還是要股東大會投票的,也完全可能通不過,最終會調出一個什麼樣的方案是未知的。

甚至乎,如果股東們這麼不待見董大姐,下次換屆的時候可以把他投下去啊…畢竟格力的股權分散,想做到不難…

再者,這場多元化的賭局,董大姐也在賭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