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嵩山氣象站站長每天爬嵩山 堅持33年只為觀氣象

河南商報記者孫科

每天爬山兩三個小時,堅持33年,

他不是登山運動達人,而是把半輩子都奉獻給氣象工作的“問天”人。

他叫王彥濤,今年53歲,是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氣象站站長。七年前,《河南商報》曾首發報導過他的事情,去年的回訪,引發各界關注。五一勞動節將至,我們再次聚焦這個視事業如生命的“勞模”,和大家一起感受基層勞動者的酸、苦、甜。

【酸】

畢業被分到荒涼的山上工作

嵩山氣象站始建於1956年,位於河南省登封市中嶽嵩山跑馬嶺,

海拔1178.4米,是河南省唯一的高山國家基準氣候站,也是我省唯一的國家三類高山艱苦台。這裡冬春風大寒冷,夏秋霧多潮濕,極端最低氣溫-25℃,最大風速44.7米/秒(相當於14級),上山道路全為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沒有任何代步工具。

1985年8月,王彥濤從鄭州氣象學校畢業,不滿20歲的他爬山4小時,來到了這裡,當時的他也許不會想到,未來的30多年,他都會“紮根”於此。

“剛到站裡時,條件很艱苦,

山頂院子連大門都沒有,照明用煤油燈,喝水得爬山去1400米外的地方挑山泉水。”要不要留下來,王彥濤也做了很久的思想鬥爭。他說,在山上工作幾天後,他回了家,父母的勸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的父母都是農村人,他們告訴我,在站裡工作,雖然爬山累,但爬到山上後,生活其實還可以。經過思考後,我便留了下來。”

【苦】

最讓人難忘的是“孤獨感”

在氣象站工作33年,讓王彥濤印象最深的不是爬山的不易,

而是“孤獨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站裡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用收錄機聽歌。後來,站裡有了一台靠汽油發電的電視機,我們能看《霍元甲》了。”王彥濤說,但發電機經常出故障,因此站裡的人幾乎都學會了修發電機。

可是,看電視的時間畢竟有限,而且長期不與外界接觸,這讓王彥濤感受到深深的“孤獨感”。

到了適婚年齡,親戚朋友多次為他介紹物件。但對方一打聽嵩山的情況,

有的連面都不見,有的提了條件:先下山再戀愛。再後來,和王彥濤一同進站的臨時工侯秋芳,走進了他的生活,兩人於1989年喜結良緣。

【甜】

有了光纖和電,生活豐富許多

王彥濤來到嵩山氣象站後,和站內職工一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慢慢改變了這裡,從昏暗的煤油燈到市電照明、從職工挑水到用上自來水、從破爛不堪的院落到現代化的辦公生活條件……嵩山站一次次實現了飛躍。

目前,嵩山氣象站的主要觀測專案是,雲、能見度、天氣現象、溫度、濕度、降水、風向等。

王彥濤說,如今站裡有了光纖、電,能用電腦、能看電視,生活豐富了許多。

30多年裡,王彥濤和嵩山站獲得諸多榮譽:2008年他被鄭州市政府授予“鄭州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13年被河南省氣象局推薦為“河南省最美氣象人”,2014年被人社部和中國氣象局共同授予“全國先進氣象工作者”榮譽稱號,2015年被河南報業集團和河南省氣象局共同授予河南省“最美氣象人”稱號。

近年,河南省氣象局提出要把嵩山站建設為“傳承氣象精神的基地、大氣探測的基地、人才培養的基地、宣傳氣象的基地”。面對榮譽,王彥濤常說,處事應淡泊寧靜,要有平常之心。

2015年被河南報業集團和河南省氣象局共同授予河南省“最美氣象人”稱號。

近年,河南省氣象局提出要把嵩山站建設為“傳承氣象精神的基地、大氣探測的基地、人才培養的基地、宣傳氣象的基地”。面對榮譽,王彥濤常說,處事應淡泊寧靜,要有平常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