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仙芝案,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為一句空文,這個鍋誰背

唐玄宗派宦官監軍當著三軍將士的面斬殺高仙芝、封常清,使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徹底成了一紙空文。

有人憑這個事例認為孫子兵法這句話本來就是一紙空文,我認為不對。

孫武能這麼說,說明先秦秦漢時的將領用兵的確是有相當的自主權的,比如王翦、韓信,手上都是幾乎帶著秦漢全國的主力。秦始皇、漢高祖也沒有遙控指揮,反而還要不斷安撫封賞以防其起異心。

自從有了這件事後,只要是實權君主遙控指揮,

所有前線將士都得好好掂量一下了:你昔日戰功再大,統軍能力再高,有高仙芝高麼?你違抗君主軍事指揮,理由再充分,有天寶諸將有理麼?你支持者、同情者再多,有高仙芝冤枉麼?人家可是三軍將士齊呼一聲枉,結果監軍也照殺不誤。

就算將領一方再有理,往往也不敢再出於軍事和戰術原因忽略君主的直接指揮。因為不聽君主的戰略戰術決策,在此事之後等同於把自己的性命放上了輪盤賭,

最差的結果就是馬上死。之後從哥舒翰到郭子儀、李光弼、嶽飛、土木堡、明末孫傳庭等,悲劇可謂反復上演。

《三國演義》裡面姜維攻打祁山九寨被劉禪勒令退兵之事,是虛構的,應該就是羅貫中根據嶽飛一事而來,查正史,貌似並沒有劉禪直接干涉諸葛亮和姜維軍事指揮的紀錄,

這也多少可以看出秦漢和之後的鴻溝。

武將的權力,是柄雙刃劍。秦漢魏晉之前君主很少直接遙控前線武將,但武將功高震主最後自立的不計其數。武將話語權太大會變成權臣影響統治基礎,武將話語權太小不利於根據戰場形勢“便宜行事”導致戰場失利。

內戰內行的人可能外戰外行,但外戰內行的人必定內戰也內行。自宋以後,華夏民族外戰屢屢受挫於遊牧民族,但武將篡權導致國家分裂卻一次也沒發生。看來這平衡,的確很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