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續析蘇軾《北遊帖》中字組變化,感悟其陰陽和諧

續析蘇軾《北遊帖》中字組變化,感悟其陰陽和諧。

作者:劉向彬

今天繼續以《北遊帖》(圖1)為藍本,分析字組變化。在這個61字的小手劄中,除了上次列舉的的正斜為組、縱橫為組和大小為組外,

還有很多重要的字的組合方式。

一、粗細為組(圖2):“複”“不”二字,粗細分明。“複”字的所有筆劃都瘦硬爽利,整體也散淡開張。“不”字雖然只有四個筆劃,但是都粗重,特別是橫劃和豎劃,仿佛力如千鈞,而且筆劃向中心聚齊,整體也緊結渾厚。兩個字組合在一起,

就像剛趟過一條寬而淺的河流,又來到一個林木茂密怪石嶙峋的山峰。縱橫跌宕,山重水複。

二、行草為組(圖3):“化”“為”二字,一行一草。行草並用是上佳的書法形式中比較容易表達感情的,因而這種組合在經典作品中常見。如《寒食帖》中的“兩月”、“臥聞”,等。

三、遠近為組(圖4):“體安”兩字和“甚尉”兩字都分別形成一個小字組,同時都與“隱”字分開,形成一小段距離,這五個字形成的字組姑且稱為遠近為組。這個字組告訴我們,在書寫時,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不是固定的、等距的,為了行氣的需要,要有錯落有遠近,一個字與一個字之間,

字組與字組之間都是這個道理。在蘇軾的《一夜帖》中,這樣的組合變化也很明顯(圖5)。

點畫構成文字,線條成就書法。

其大小、長短、正斜、寬窄、粗細、潤燥、濃淡、黑白、斷續、縱橫、提按、剛柔、快慢、輕沉、雄秀、巧拙、妍醜、遠近等諸元素,皆陰陽而已。乃陰陽互根、陰陽轉化、陰陽相濟之道。好的書法家首先需要領悟陰陽,因為一幅好作品必須陰陽和諧。

文章編輯單位:天哲教育,簽約衝刺中書協國展達不到目標全額退費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