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葫蘆刻出大世界,福祿為媒傳萬里!

說起葫蘆

人們都很熟悉

因為它形態各異

造型優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加上諧音是“福祿”

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

也成為神話故事中諸如太上老君、

鐵拐李等神仙的寶貝。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今天小編要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

葫蘆世界

……

傳統葫蘆雕刻技藝是章丘古老藝術的組成部分,有著久遠的歷史。濟南市級非遺傳承人馬友誼,在葫蘆上雕刻出形態各異、活靈活現的優美圖案,讓它成為遠銷海內外的工藝品。他憑著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和精湛的雕刻手藝,把小葫蘆變成大財富,讓傳統工藝發揚光大,實現著他葫蘆人生的傳奇。

五代傳承民間藝術

馬友誼的葫蘆工藝品研製中心坐落于文祖街道北部,章萊路東側。走進展廳,會看到一個琳琅滿目的葫蘆世界,博古架上擺滿了形式各異、優美絕倫的葫蘆雕刻藝術品。按品種有丫拉葫蘆、瓢葫蘆、瓠瓜等,按工藝有雕刻、鏤空、烙畫等,作品既有古典名著、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也有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等。這形形色色、神態各異的葫蘆作品,無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讓人拍案叫絕。這些藝術品都是出自馬友誼之手。他今年40歲,人稱葫蘆大王,他卻自嘲為葫蘆癡。馬友誼來自一個農民家庭,同時也是一個藝術家庭。

早在1791年,文祖老藝人馬丙福拜師學藝葫蘆雕刻,並以此為生,那時候主要雕刻蟈蟈葫蘆;1817年傳于馬運德,開始在亞拉葫蘆上彩刻;1836年傳于馬建功,1976年傳于馬景勇,1999年傳于馬友誼。他們祖輩相傳,到馬友誼已經是第五代。

在家庭薰陶下,他自小就對美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初中他鑽研了三年美術,打下了深深的藝術基礎。後來,父親把自己的雕刻手藝全都傳給了他。他如魚得水,很快熟練掌握了雕刻技藝。

馬友誼在自家地裡種了大片的葫蘆,專心致志地開始在葫蘆上雕刻人生。他大量閱讀相關藝術書籍,根據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百福圖、百壽圖、西遊記、三國志……一件件葫蘆作品新鮮出爐,而且藝術水準日趨成熟。

小葫蘆凝結大財富

2001年,婚後的馬友誼依舊沉迷於葫蘆雕刻不能自拔。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認為葫蘆雕刻是藝術品,如果能被人喜愛和收藏就會轉化為商品,就能變為財富。於是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這年6月的一個周日,帶上三個精心挑選的葫蘆作品來到了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剛把葫蘆擺好,立刻呼啦圍上來一幫人,一個梁山一百單八將的葫蘆工藝品很快就以300元的價格被人買走了。

他正在發愣,有三個外國人走過來,看到剩下的那兩個葫蘆,分別雕刻著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和百福圖,外國人愛不釋手打著手勢詢問價格。馬友誼想剛才賣出的那個葫蘆是300元,這兩個葫蘆總共賣400元吧,就伸出了四個手指頭。其中一個外國人二話沒說,交給馬友誼400美元,抱著葫蘆就跑了。幸福來得太突然!馬友誼半天沒緩過神來。這情景被英雄山文化市場的老商戶韓琦看在眼裡,當場和馬友誼簽訂了7000元的進貨合同,表示一個葫蘆最低100元。

帶著訂單和400元美金,馬友誼高興地回了家。兩個月後,妻子跟隨他來到濟南交貨,才知道小葫蘆裡面果然有大商機。而這次,馬友誼又通過西安商戶常曉強和美國客戶簽定了常年訂單,當年他就出口了3500多個葫蘆雕刻,獲利20萬元。

馬友誼知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站穩市場,於是他不斷涉獵全國各地的葫蘆文化場所,參加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文博會和文化節,不斷開闊眼界。並四處拜師訪友,把繪畫、書法、泥塑等各種美術手法巧妙地融合到葫蘆雕刻中,還在雕刻原色葫蘆的基礎上,又研製出了國際流行的仿古色,受到了更多國內外客戶的喜愛。

讓葫蘆雕刻發揚光大

馬友誼的傳統葫蘆雕刻技藝為純手工製作,一直延續古老的工藝,雕刻手法別具一格。創作工具有刀、針、烙鐵等。馬友誼說,要創作優秀的作品,創作中要做到心平氣和,不能浮躁,要把握好火候和力度。他在弘揚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還博採眾長,創作中吸收了中國傳統美術和外國美術的優點,創作出的作品給人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感覺。他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已經由人民大會堂收藏。

近年來,馬友誼創作的葫蘆工藝品不斷獲得全國和省市藝術獎項,本人也先後被評為我區十大傑出青年、創業創新青年人才、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濟南市農村實用人才、十大民間藝術家、十大傑出人物等各種榮譽稱號。如今,他的葫蘆雕刻已經成為濟南市級非遺項目,他本人也被評為濟南市級非遺傳承人。

2013年,他創辦了集葫蘆種植、工藝品挖掘、開發、銷售為一體的友誼葫蘆工藝品研製中心,並招收了一些殘疾人,為他們傳授技藝,幫他們實現就業。中心內有葫蘆種植園和葫蘆雕刻展廳,去年吸引著7000多人前來參觀。

談起未來,馬友誼認為,葫蘆雕刻作為民間工藝,在做大做強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去傳承發展才能發揚光大。今後,他依然會沿著藝術創作與勞動創業相結合的金光大道闊步前進,繼續豐富他的葫蘆人生!

 另外,他還計畫要把章丘的歷史文化和章丘特產更多地融入到作品中,將來把自己的葫蘆作品放到建成後的明水古城展出,讓更多的外地遊客看到章丘燦爛的文化藝術!

初中他鑽研了三年美術,打下了深深的藝術基礎。後來,父親把自己的雕刻手藝全都傳給了他。他如魚得水,很快熟練掌握了雕刻技藝。

馬友誼在自家地裡種了大片的葫蘆,專心致志地開始在葫蘆上雕刻人生。他大量閱讀相關藝術書籍,根據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百福圖、百壽圖、西遊記、三國志……一件件葫蘆作品新鮮出爐,而且藝術水準日趨成熟。

小葫蘆凝結大財富

2001年,婚後的馬友誼依舊沉迷於葫蘆雕刻不能自拔。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認為葫蘆雕刻是藝術品,如果能被人喜愛和收藏就會轉化為商品,就能變為財富。於是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這年6月的一個周日,帶上三個精心挑選的葫蘆作品來到了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剛把葫蘆擺好,立刻呼啦圍上來一幫人,一個梁山一百單八將的葫蘆工藝品很快就以300元的價格被人買走了。

他正在發愣,有三個外國人走過來,看到剩下的那兩個葫蘆,分別雕刻著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和百福圖,外國人愛不釋手打著手勢詢問價格。馬友誼想剛才賣出的那個葫蘆是300元,這兩個葫蘆總共賣400元吧,就伸出了四個手指頭。其中一個外國人二話沒說,交給馬友誼400美元,抱著葫蘆就跑了。幸福來得太突然!馬友誼半天沒緩過神來。這情景被英雄山文化市場的老商戶韓琦看在眼裡,當場和馬友誼簽訂了7000元的進貨合同,表示一個葫蘆最低100元。

帶著訂單和400元美金,馬友誼高興地回了家。兩個月後,妻子跟隨他來到濟南交貨,才知道小葫蘆裡面果然有大商機。而這次,馬友誼又通過西安商戶常曉強和美國客戶簽定了常年訂單,當年他就出口了3500多個葫蘆雕刻,獲利20萬元。

馬友誼知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站穩市場,於是他不斷涉獵全國各地的葫蘆文化場所,參加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文博會和文化節,不斷開闊眼界。並四處拜師訪友,把繪畫、書法、泥塑等各種美術手法巧妙地融合到葫蘆雕刻中,還在雕刻原色葫蘆的基礎上,又研製出了國際流行的仿古色,受到了更多國內外客戶的喜愛。

讓葫蘆雕刻發揚光大

馬友誼的傳統葫蘆雕刻技藝為純手工製作,一直延續古老的工藝,雕刻手法別具一格。創作工具有刀、針、烙鐵等。馬友誼說,要創作優秀的作品,創作中要做到心平氣和,不能浮躁,要把握好火候和力度。他在弘揚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還博採眾長,創作中吸收了中國傳統美術和外國美術的優點,創作出的作品給人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感覺。他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已經由人民大會堂收藏。

近年來,馬友誼創作的葫蘆工藝品不斷獲得全國和省市藝術獎項,本人也先後被評為我區十大傑出青年、創業創新青年人才、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濟南市農村實用人才、十大民間藝術家、十大傑出人物等各種榮譽稱號。如今,他的葫蘆雕刻已經成為濟南市級非遺項目,他本人也被評為濟南市級非遺傳承人。

2013年,他創辦了集葫蘆種植、工藝品挖掘、開發、銷售為一體的友誼葫蘆工藝品研製中心,並招收了一些殘疾人,為他們傳授技藝,幫他們實現就業。中心內有葫蘆種植園和葫蘆雕刻展廳,去年吸引著7000多人前來參觀。

談起未來,馬友誼認為,葫蘆雕刻作為民間工藝,在做大做強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去傳承發展才能發揚光大。今後,他依然會沿著藝術創作與勞動創業相結合的金光大道闊步前進,繼續豐富他的葫蘆人生!

 另外,他還計畫要把章丘的歷史文化和章丘特產更多地融入到作品中,將來把自己的葫蘆作品放到建成後的明水古城展出,讓更多的外地遊客看到章丘燦爛的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