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愛好書法的人佳作頗多?

在學書過程中,我偏愛草書,尤喜《懷素千字文》大草。懷草筆意奔放馳疾,體勢磅礴,蒼勁連編,用筆圓通,筋骨內涵,藏鋒出之,上下左右起伏回顧,上字之終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筆意酣暢,

屬歷代書家之尊。

我長期臨習,手帖不離,提筆在紙上信手亂寫,為了應籌門面和三朋四友的求字要求,書條屏連綿不斷,一氣可成七八字之多,自以為嫺熟得意,觀者當面不言,背後有議,“重其形而忘其骨,華而不實”。就這樣在食古不化的圈子裡轉了十多年。

由於沒有用自己的知覺、悟性去把握書法藝術特有的靈動,久而久之,在自已的筆下就成了“程式化”的東西,缺少個性,沒有新意的“工匠化”書法。

如何變化,有新意,立創意,是既難又新的課題。這就只能取掉連綿,著意大小參差,逐字端坐而面目易識。觀者又言書寫板滯,草書特徵不突出,在充分表現節奏與張力方面欠佳,特別是節奏感不強。那麼,怎樣才能使草書筆勢變幻莫測,

線條蘊含無限生機與激情,像音樂一樣有節奏感呢?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靠自己經常地,不斷地加強對書藝美感的培養和訓練,使結體健而靈動,通篇自然有致。

有人提出要“行、住、坐、臥常諦玩,經目著心,久則自然悟入之處”。這就強調多思考,

則漸能明白。文中的“玩”、久”、“悟”字說得非常好。所以學書法,不易一蹴而就。

學書者把握書法外在形式並不難,難的在於體會書法藝術的內在形式一動態關係。書法藝術屬靜態藝術,但同其他藝術一樣,“動”是它的生命。從點畫組成到章法結構,特別是線條的力感與節奏變化,其整個過程都是一個靜中有動的辨證過程。以“輕拂徐振,緩按急跳,挽橫引縱,左牽右繞,長波鬱佛,微勢縹緲”之形,

以“臥而似顛、斜而複正、斷而還連”之狀,呈現出一種生命律動之象。用澀筆寫出的線條是自然波狀的表現,充滿靈動之感,用欹正、挪讓、虛實、錯落經營佈置的結構章法,是萬物姿態之再現。其字裡行間,“其趣乃生,氣韻生動”。作為學書者,應對這些關係排布得適度,以及空間分割等構成的形體動態有著觀察上的特殊敏感,並輔之以自己的實踐創作,才會得到效應。可是要獲得這種美感非朝夕之功,
需要有長期的研究、分析、實踐,逐步才會領悟和掌握。

是否成文,與學者共磋商,請不吝賜教。

作者:張宗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