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愛好書法的人佳作頗多?

在學書過程中, 我偏愛草書, 尤喜《懷素千字文》大草。 懷草筆意奔放馳疾, 體勢磅礴, 蒼勁連編, 用筆圓通, 筋骨內涵, 藏鋒出之, 上下左右起伏回顧, 上字之終為下字之始, 奇形離合, 筆意酣暢, 屬歷代書家之尊。

我長期臨習, 手帖不離, 提筆在紙上信手亂寫, 為了應籌門面和三朋四友的求字要求, 書條屏連綿不斷, 一氣可成七八字之多, 自以為嫺熟得意, 觀者當面不言, 背後有議, “重其形而忘其骨, 華而不實”。 就這樣在食古不化的圈子裡轉了十多年。

由於沒有用自己的知覺、悟性去把握書法藝術特有的靈動, 久而久之, 在自已的筆下就成了“程式化”的東西, 缺少個性, 沒有新意的“工匠化”書法。

如何變化, 有新意, 立創意, 是既難又新的課題。 這就只能取掉連綿, 著意大小參差, 逐字端坐而面目易識。 觀者又言書寫板滯, 草書特徵不突出, 在充分表現節奏與張力方面欠佳,

特別是節奏感不強。 那麼, 怎樣才能使草書筆勢變幻莫測, 線條蘊含無限生機與激情, 像音樂一樣有節奏感呢?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靠自己經常地, 不斷地加強對書藝美感的培養和訓練, 使結體健而靈動, 通篇自然有致。

有人提出要“行、住、坐、臥常諦玩,

經目著心, 久則自然悟入之處”。 這就強調多思考, 則漸能明白。 文中的“玩”、久”、“悟”字說得非常好。 所以學書法, 不易一蹴而就。

學書者把握書法外在形式並不難, 難的在於體會書法藝術的內在形式一動態關係。 書法藝術屬靜態藝術, 但同其他藝術一樣, “動”是它的生命。 從點畫組成到章法結構, 特別是線條的力感與節奏變化, 其整個過程都是一個靜中有動的辨證過程。 以“輕拂徐振, 緩按急跳, 挽橫引縱, 左牽右繞, 長波鬱佛, 微勢縹緲”之形, 以“臥而似顛、斜而複正、斷而還連”之狀, 呈現出一種生命律動之象。 用澀筆寫出的線條是自然波狀的表現, 充滿靈動之感, 用欹正、挪讓、虛實、錯落經營佈置的結構章法, 是萬物姿態之再現。 其字裡行間,

“其趣乃生, 氣韻生動”。 作為學書者, 應對這些關係排布得適度, 以及空間分割等構成的形體動態有著觀察上的特殊敏感, 並輔之以自己的實踐創作, 才會得到效應。 可是要獲得這種美感非朝夕之功, 需要有長期的研究、分析、實踐, 逐步才會領悟和掌握。

是否成文, 與學者共磋商, 請不吝賜教。

作者:張宗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