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國產航母即將海試?鞭長莫及,這對於航母戰鬥群不存在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

監製: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

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圖片來自國防部網,張雷 攝。

近日,國產新航母即將海試的消息不斷,這讓不少人禁不住猜想,未來的中國是不是將有3艘、4艘或5艘航母?而網友們的推測多半是肯定的。

問題來了,過去數十年我們從未擁有航母,甚至偶爾還出現“航母無用論”的言論,而現在卻快馬加鞭造,這是為何?

兩個根本的原因。

一是中國經濟發展了,航母是“吞金巨獸”,

沒錢造不了,就算勒緊褲腰帶造出來也養不起。

二是,經濟越是向前發展,海外權益就越多,我們需要去守護,而什麼最能擔當這個守護的角色,現階段只有航母的性價比最高。

有人會說這不對呀,現在的導彈能打1萬多公里,若需要,可讓其射程達2萬公里,速度還那麼快,足不出戶,想打哪就打哪。殲20戰機也有了,還隱身的。這些武器不也可以擔當維護海外權益的角色嗎?

另外,赫魯雪夫說航母是海上活棺材,

原因是航母的目標實在太大,而反艦導彈的速度越來越快,防不勝防。魚雷雖然速度慢,但它是從水下進攻,極具隱身性和攻擊性。

所以,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真的需要新建多艘航母嗎?

從“合眾國號”說起

眾所周知,“航母無用論”在蘇聯存在過很長一段時間,但其實,曾有那麼一段時間,美國也盛行此觀點,這種觀點導致一艘在建的航母被拆除,

而力挺航母的國防部長也因此被迫辭職,最後走上自殺的道路。

日本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美國上下都意識到核武器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

一時間,核武就是一切的思想在美國彌漫開來。1949年12月,美國國防部長路易士·詹森留下一段“名言”:

海軍與陸戰隊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某將軍(Omar Bradley)告訴我,兩栖作戰是過去的事,我們不會再進行任何兩栖作戰,所以不需要陸戰隊。

而現在的空軍可以做任何海軍可以做到的事,因此也不需要海軍了。

海軍當然是慌了。為了不被淘汰,海軍必須爭奪核武器的部分投放權,以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於是,他們造了一艘航空母艦,名叫“合眾國號”。

合眾國號想像圖,圖片來自Bruno Figallo

美國海軍說,

“合眾國號”超級航空母艦可以起降轟炸機,而轟炸機上可攜帶核彈。

但美國空軍卻並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大型航空母艦在核爆面前弱爆了,花費數十億美元建造的航母在一發核彈面前輕鬆被擊沉,這是巨大的浪費,所以,發展核彈投送系統,也就是戰略轟炸機B-36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美國B-36戰略轟炸機,1946年首飛,最大速度672公里每小時。

海軍和空軍互不相讓,都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這關乎到有限的國防經費用在哪裡的問題。

美國沒辦法,只好讓海軍和空軍各自陳述自己的理由,進行辯論。但對海軍極為不利的是,擔任美國首任國防部長的福萊斯特,他曾極力推動航空母艦的發展,因為其過去是海軍部長出身,然而,他卻由於極力反對杜魯門總統壓縮軍費,以及個人健康原因,於1949年3月28日被迫辭職,且5天后他住進了醫院。

4月23日,就在“合眾國號”的龍骨才剛剛鋪好後的第5天,新任國防部長路易士·詹森卻宣佈取消“合眾國號”的興建。這對美國海軍打擊很大,當時的海軍部長馬上辭職以表抗議,而還在醫院的福萊斯特,於5月22日跳樓自殺,原因不詳。

美國海軍據理力爭,多次公開發表言論,說空軍的B-36除了航程遠,實用性極其有限,因為它的速度很慢,極其容易被蘇聯的戰機攔截。

這還不算,美國海軍還說,要讓空軍的B-36與我海軍的艦載機進行攔截測試,看看其存活率到底有多低。

美空軍不傻,海軍的艦載機速度遠遠超過轟炸機,故對此提議不理會。

最後,美國空軍和海軍的這種軍種之爭,後來導致海軍的多位高階將領被解職,或提前退伍,此事件現在被稱為“海軍上將的反叛”。

轉機發生在朝鮮戰爭,由於北朝鮮最初的閃電攻勢太猛,美國空軍只好將戰機撤離朝鮮,駐紮在日本。而此時,美國航空母艦上的戰機很好地發揮了作用,因為他們可以在靠近海岸不遠的地方隨時發起空襲,反觀撤退到日本的美國空軍,他們的戰機有的因為航程不夠,未能參戰。航程夠的,性能上又不敵蘇聯的米格戰機。

這還是美國在日本有機場可用的情況下,若美國沒有任何海外基地,空軍該怎麼辦?

朝鮮戰爭後,美國的觀念這才轉變過來,意識到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會演變成核戰爭。而在靈活性上,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遠比戰略轟炸機好得多。

航母是進攻性武器

有無航母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大不同。若沒有航母,則只能實行防守政策,原因是轟炸機和戰鬥機都有自己的作戰半徑。我們拿第五代隱形戰鬥機F22戰機來說,其作戰半徑只有852公里,這意味著它飛離國土數百公里後就得返回,除非有海外基地,或進行多次空中加油。

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最大航程1.5萬公里。

我們經常看到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經常繞著日本、歐洲某些國家的周圍飛行,這確實帶來了一些威懾作用。但這僅限於和平年代,而在戰時,轟炸機單槍匹馬前往敵國周圍,其生存概率是很低的。

但航母不同,將一個航母戰鬥群部署在距離敵國沿海300公里遠的位置,這會對敵國帶來持續性的威懾。

歷史已證明,兩國交戰,戰場距離哪個國家最近,則哪個國家最吃虧。日俄戰爭,戰場卻在中國,結果中國最虧。二戰時美日戰爭,戰場後期推進到日本本土,日本投降。

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把戰場推離本土,最好是距離敵國越近越好。可要怎樣才能把戰場盡可能地推近對手?唯有龐大的航母戰鬥群。

本質上,我們可以把航母的的寬大甲板看成是浮動的國土,在這片浮動的可快速移動(時速約55.6公里)的“國土”上,可部署近百架各型先進戰機,而這些戰機就是最有力的拳頭。

鞭長莫及,這對於航母戰鬥群不存在。

航母只能用來威懾小國嗎

有一種觀點是,只有在對付小國和弱國時,航母戰鬥群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而大國之間的戰爭,航母就沒多大用了。

這種觀點對嗎?

很多人認為大國間的戰爭,航母之所以沒有用,這是因為大國都有核武器,而在核武器面前,航母戰鬥群是不堪一擊的。

顯然,這種推理有著嚴重的錯誤。原因是,兩大國之戰,核武器通常是最後的選項,是走投無路之後的選項。

誰也不會一上來就開打核戰,這是非常不合常理的。

有人會說,就算核戰是最後的選擇,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排除發生核戰的可能,這沒錯。但我們再仔細想想,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

原因是,既然都要發生核戰了,那麼天上的衛星是不是在這之前都被幹掉了?多半可能是這樣的。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戰爭不是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的決戰狀態,它是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極大的可能是,在決定發生核戰之前,雙方都會先擊毀對方的衛星。因為單純的擊毀衛星,雙方都還有退路,但核戰一開打,雙方都會陷入無底深淵,再也回不了頭。

於是,在交戰雙方都是“瞎子”的情況下,是否擁有航母戰鬥群,將決定誰更有優勢,甚至勝負。

為說明原因,我們設想兩個核大國,一國擁有多個航母戰鬥群,暫時稱其為“有航國”,另一國沒有,叫“無航國”。

此時,天上的衛星要麼被擊毀,要麼都被干擾,互相都成了瞎子。

這時,有航國的先進戰機和各型軍艦能靠近無航國,反過來,無航國的軍力大多只能停留在自己的沿海或陸地上。

無航國想摧毀不斷逼近的航母戰鬥群,但問題來了,茫茫大海,方圓幾千公里,你該怎麼確定他們的航母到底在哪兒?因為衛星被擊毀了。

你說,可以派戰鬥機抵近偵查,但你的戰機在海上飛了數百公里後,最先接觸到的必然不是對方的航母,而是早就從航母上起飛的敵國戰鬥機,或者是向你飛來的空對空導彈。還有,從航母起飛的戰機是以逸待勞,而你的戰機快到作戰半徑的極限,快沒油了,還怎麼纏鬥?

結果,你派出去10架戰機,只回來了3架,但最終還是無法知曉敵方航母精確位置,未知的持續威脅,這是很可怕的。

你說,戰機不行,那就派幾十艘先進驅逐艦前往可能的海域,如果發現再圍攻。

這種方法即使可行,代價也比對手大得多。原因是,有航國的偵察機輪流從航母上起飛,站得高看得遠,有航國顯然能提前發現驅逐艦的位置,還能精確定位。結果是,驅逐艦在發現航母位置前就會遭到大量反艦導彈的攻擊。

那麼核潛艇呢?水下核潛艇能躲避空中偵察機、無人機的偵查,這應該沒問題了吧?

同樣,即使可行,代價也比對手大得多。原因是,無邊的大海,方圓上千公里,水下的潛艇怎麼知道對方的航母會在哪兒?要知道,在水下,潛艇能探測到的距離是相當有限的。

最後是,每一個航母戰鬥群都會配置一兩艘攻擊型核潛艇,你在尋找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水下無邊的黑暗中悄悄等你,他們可能是以逸待勞,你不是。另外,他們有航母甲板上的數架反潛機和直升機的支援,你是孤軍深入。

航母戰鬥群,圖片來自PH2 Gabriel Wilson

航母戰鬥群是一個配合極其嚴密的打擊系統。即使不算周圍的其他驅逐艦和補給艦,由於航母在塊頭上佔據絕對優勢,它的雷達功率可以更大,安置得更高,看得更遠。另外,它自身也有導彈,以及每分鐘最高可射出8000發子彈的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綜上,中國未來擁有好幾個航母戰鬥群,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美國B-36戰略轟炸機,1946年首飛,最大速度672公里每小時。

海軍和空軍互不相讓,都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這關乎到有限的國防經費用在哪裡的問題。

美國沒辦法,只好讓海軍和空軍各自陳述自己的理由,進行辯論。但對海軍極為不利的是,擔任美國首任國防部長的福萊斯特,他曾極力推動航空母艦的發展,因為其過去是海軍部長出身,然而,他卻由於極力反對杜魯門總統壓縮軍費,以及個人健康原因,於1949年3月28日被迫辭職,且5天后他住進了醫院。

4月23日,就在“合眾國號”的龍骨才剛剛鋪好後的第5天,新任國防部長路易士·詹森卻宣佈取消“合眾國號”的興建。這對美國海軍打擊很大,當時的海軍部長馬上辭職以表抗議,而還在醫院的福萊斯特,於5月22日跳樓自殺,原因不詳。

美國海軍據理力爭,多次公開發表言論,說空軍的B-36除了航程遠,實用性極其有限,因為它的速度很慢,極其容易被蘇聯的戰機攔截。

這還不算,美國海軍還說,要讓空軍的B-36與我海軍的艦載機進行攔截測試,看看其存活率到底有多低。

美空軍不傻,海軍的艦載機速度遠遠超過轟炸機,故對此提議不理會。

最後,美國空軍和海軍的這種軍種之爭,後來導致海軍的多位高階將領被解職,或提前退伍,此事件現在被稱為“海軍上將的反叛”。

轉機發生在朝鮮戰爭,由於北朝鮮最初的閃電攻勢太猛,美國空軍只好將戰機撤離朝鮮,駐紮在日本。而此時,美國航空母艦上的戰機很好地發揮了作用,因為他們可以在靠近海岸不遠的地方隨時發起空襲,反觀撤退到日本的美國空軍,他們的戰機有的因為航程不夠,未能參戰。航程夠的,性能上又不敵蘇聯的米格戰機。

這還是美國在日本有機場可用的情況下,若美國沒有任何海外基地,空軍該怎麼辦?

朝鮮戰爭後,美國的觀念這才轉變過來,意識到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會演變成核戰爭。而在靈活性上,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遠比戰略轟炸機好得多。

航母是進攻性武器

有無航母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大不同。若沒有航母,則只能實行防守政策,原因是轟炸機和戰鬥機都有自己的作戰半徑。我們拿第五代隱形戰鬥機F22戰機來說,其作戰半徑只有852公里,這意味著它飛離國土數百公里後就得返回,除非有海外基地,或進行多次空中加油。

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最大航程1.5萬公里。

我們經常看到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經常繞著日本、歐洲某些國家的周圍飛行,這確實帶來了一些威懾作用。但這僅限於和平年代,而在戰時,轟炸機單槍匹馬前往敵國周圍,其生存概率是很低的。

但航母不同,將一個航母戰鬥群部署在距離敵國沿海300公里遠的位置,這會對敵國帶來持續性的威懾。

歷史已證明,兩國交戰,戰場距離哪個國家最近,則哪個國家最吃虧。日俄戰爭,戰場卻在中國,結果中國最虧。二戰時美日戰爭,戰場後期推進到日本本土,日本投降。

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把戰場推離本土,最好是距離敵國越近越好。可要怎樣才能把戰場盡可能地推近對手?唯有龐大的航母戰鬥群。

本質上,我們可以把航母的的寬大甲板看成是浮動的國土,在這片浮動的可快速移動(時速約55.6公里)的“國土”上,可部署近百架各型先進戰機,而這些戰機就是最有力的拳頭。

鞭長莫及,這對於航母戰鬥群不存在。

航母只能用來威懾小國嗎

有一種觀點是,只有在對付小國和弱國時,航母戰鬥群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而大國之間的戰爭,航母就沒多大用了。

這種觀點對嗎?

很多人認為大國間的戰爭,航母之所以沒有用,這是因為大國都有核武器,而在核武器面前,航母戰鬥群是不堪一擊的。

顯然,這種推理有著嚴重的錯誤。原因是,兩大國之戰,核武器通常是最後的選項,是走投無路之後的選項。

誰也不會一上來就開打核戰,這是非常不合常理的。

有人會說,就算核戰是最後的選擇,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排除發生核戰的可能,這沒錯。但我們再仔細想想,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

原因是,既然都要發生核戰了,那麼天上的衛星是不是在這之前都被幹掉了?多半可能是這樣的。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戰爭不是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的決戰狀態,它是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極大的可能是,在決定發生核戰之前,雙方都會先擊毀對方的衛星。因為單純的擊毀衛星,雙方都還有退路,但核戰一開打,雙方都會陷入無底深淵,再也回不了頭。

於是,在交戰雙方都是“瞎子”的情況下,是否擁有航母戰鬥群,將決定誰更有優勢,甚至勝負。

為說明原因,我們設想兩個核大國,一國擁有多個航母戰鬥群,暫時稱其為“有航國”,另一國沒有,叫“無航國”。

此時,天上的衛星要麼被擊毀,要麼都被干擾,互相都成了瞎子。

這時,有航國的先進戰機和各型軍艦能靠近無航國,反過來,無航國的軍力大多只能停留在自己的沿海或陸地上。

無航國想摧毀不斷逼近的航母戰鬥群,但問題來了,茫茫大海,方圓幾千公里,你該怎麼確定他們的航母到底在哪兒?因為衛星被擊毀了。

你說,可以派戰鬥機抵近偵查,但你的戰機在海上飛了數百公里後,最先接觸到的必然不是對方的航母,而是早就從航母上起飛的敵國戰鬥機,或者是向你飛來的空對空導彈。還有,從航母起飛的戰機是以逸待勞,而你的戰機快到作戰半徑的極限,快沒油了,還怎麼纏鬥?

結果,你派出去10架戰機,只回來了3架,但最終還是無法知曉敵方航母精確位置,未知的持續威脅,這是很可怕的。

你說,戰機不行,那就派幾十艘先進驅逐艦前往可能的海域,如果發現再圍攻。

這種方法即使可行,代價也比對手大得多。原因是,有航國的偵察機輪流從航母上起飛,站得高看得遠,有航國顯然能提前發現驅逐艦的位置,還能精確定位。結果是,驅逐艦在發現航母位置前就會遭到大量反艦導彈的攻擊。

那麼核潛艇呢?水下核潛艇能躲避空中偵察機、無人機的偵查,這應該沒問題了吧?

同樣,即使可行,代價也比對手大得多。原因是,無邊的大海,方圓上千公里,水下的潛艇怎麼知道對方的航母會在哪兒?要知道,在水下,潛艇能探測到的距離是相當有限的。

最後是,每一個航母戰鬥群都會配置一兩艘攻擊型核潛艇,你在尋找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水下無邊的黑暗中悄悄等你,他們可能是以逸待勞,你不是。另外,他們有航母甲板上的數架反潛機和直升機的支援,你是孤軍深入。

航母戰鬥群,圖片來自PH2 Gabriel Wilson

航母戰鬥群是一個配合極其嚴密的打擊系統。即使不算周圍的其他驅逐艦和補給艦,由於航母在塊頭上佔據絕對優勢,它的雷達功率可以更大,安置得更高,看得更遠。另外,它自身也有導彈,以及每分鐘最高可射出8000發子彈的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綜上,中國未來擁有好幾個航母戰鬥群,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