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熱評“天價茶葉”亂象:為何岩茶的“瘋牛病”越來越嚴重?

4月12日,新華社一篇《茶商炒作天價茶葉:講個故事就能賣20多萬一公斤》(即說茶網轉刊的《一公斤數萬元甚至二十多萬元! “天價”茶葉是如何“炒”出來的?》一文)的報導揭露了岩茶市場的“潛規則”:2.9萬元一公斤的“牛欄坑肉桂”茶,

其實是茶商將1000元一公斤的普通肉桂茶“包裝”而成;普通茶葉只要貼上“大師茶”“山場茶”的標籤就身價倍增……市場充斥大量極品茶,而核心區實際一年僅產500多公斤。有的一泡8克左右的所謂‘山場茶’,賣到3000多元,一公斤數萬元乃至二十多幾萬元的岩茶越來越多,
更多是靠“講故事”,誤導消費者,牟取暴利。

看到這裡,筆者不禁暗自一笑,2015年12月,我們就做了一期名為“為武夷岩茶‘正味’”的專題,細數武夷岩茶怪現狀,洞察人們“無肉不歡”的狂熱,質疑過分地追捧山場和單品乃至破壞武夷茶樹生態圈的行為……

圖為:岩茶茶底色澤濃重,可感覺到岩火氣息

掉進岩茶的坑,就出不來了

武夷岩茶歷史上就有著很高的聲望,追本溯源,它與千年前的北苑貢茶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到了民國年間,一斤的大紅袍就能換回幾千斤大米,價格奢昂。當年中美建交,毛主席是將大紅袍做為國禮送給尼克森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市場經濟剛剛興起,20克的大紅袍在香港就曾拍賣過十多萬的天價。

在近代茶文化史中,武夷岩茶佔據著足夠厚的份量。這幾年,真正到了“茶必武夷”的時代。這種潮流,從福州,江浙乃至北方茶客的飲茶風潮足以看出。人們稱“掉進岩茶的坑,就出不來了”。一般茶客,剛開始對岩茶普遍存有排斥感,“嫌其濃苦似飲藥”,說是“喝起來像咖啡”、“有一種煙味”,及至有機會喝到花香濃密、岩骨錚烈、喉韻長久的好茶,才發現岩茶之氣韻不同凡響,

再喝別些個“好茶”都不算是一回事了。

圖為:“三坑兩澗”是武夷山正岩茶的核心產區,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香清甘活”的岩韻

武夷岩茶,歷來判斷它價格的標準就兩個字——“山場”,或稱“出身”,三坑兩澗的茶最為頂級,其它正岩茶又略低一檔,

半岩茶的價格掉了一半多,洲茶的價格不到正岩茶的十分之一。好的山場,才能造就“岩骨花香”,山場不好,充其量只能在“花香”上做做文章。

以山場來定價是歷來已久的傳統,到了今天,似乎有些變化。比如同屬三坑兩澗的茶,相互間的價格竟也可以相差十倍以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牛欄坑肉桂與其他坑澗肉桂的對比。

瘋狂的“牛肉”

牛欄坑以山崖峻峭而名,此地遍植肉桂,以其凜烈霸氣著稱。七八年前,在北方或中原或是西南地區,你如果很誠心地拿一泡牛欄坑肉桂請客人喝,人們都會說那茶太濃喝不慣,喝得來的,基本可以稱為“玩家”或高手了。

圖為:牛欄坑

而到了今天,如果茶店上賣的是岩茶,茶客常常要問“有牛肉嗎?”一副非常專業的樣子;或者直接甩一泡出來,“喝我的!”似乎每家岩茶店都會有“牛肉”,每個人手上都會變魔法般地拿出一泡“牛肉”。

“牛肉”玩家還知道,“牛肉”還可以根據山場的不同位置細分成“牛首”“牛肚”“牛尾”等等,頂級“牛肉”的價格高達七八萬元,就是說,一泡“牛肉”的價格為大幾百上千元。

真正的問題在於,沒有幾個人瞭解霸氣是怎麼回事,也沒有幾個人喝得懂山場的個性。一窩蜂似地市場行為,更形成了“人人喝“牛肉”,人人喝不到“牛肉”的悖論與怪像。

“牛肉”的風行,也帶動了“馬肉”“龍肉”“獅肉”等各種肉桂的熱火,各地常會舉辦“全肉宴”,讓茶客對武夷山的山場長了不少見識,比如馬頭岩、九龍窠、鬼洞、虎嘯岩、象鼻岩、竹窠、鷹嘴岩、獅子峰、天心岩、貓耳石、燕子窠等等。這些山場的肉桂,也就有了特別的名字。

不同山場肉桂,因土壤、氣候、種植管理、工藝等原因,相互間會出現明顯的差異,哪怕只是一款肉桂品種,要搞懂不同區域的氣息,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力是連門都進不去的。也基於此,以不同山場的肉桂仿冒當前最風行、價格也昂貴的“牛肉”就成了市場上常見的現象。所以,你會喝到各種各樣的“牛肉”,喝的當下,你心中問號也會越畫越大。

圖為:墜葉浮深的流香澗

與牛欄坑齊名的悟源澗、流香澗、慧苑坑、大坑口,都有不少的肉桂品種,如果有人把它們按一定比例拼在“牛肉”裡,還算是“有良心”的做法,那麼,其他那些找不到一片“牛肉”的“牛肉”這樣的黑色幽默其實每天都在上演。

武夷不止有肉桂

一款好茶能夠風行,更重要的原因,其實在於市場行銷的推廣。吸引眼球的是各類新穎的事件,“牛肉”和各種“可以喝的肉”,塑造了一個“很好玩”的事件,熱度之下,人們樂於嘗試。

相比之下,除正岩肉桂以外的茶,熱度就弱了許多,價格上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甚至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甚至瀕臨被“滅絕”的悲劇。

近日聽聞一八卦:某茶葉大戶準備剷除自家白雞冠改種肉桂,而另一位做茶人聽說後願意花3倍價格買下這片白雞冠繼續做茶。不論來源真假,武夷山肉桂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是事實,並且以犧牲原種植品種改種肉桂的現象不在少數。

圖為:牛欄坑白雞冠

產自核心區以外的半岩茶、洲茶及除肉桂以外的其它岩茶品種,漸漸名不經傳(武夷岩茶四大名樅,如今幾乎都被鋒芒畢露的肉桂、水仙所遮蓋,大紅袍作為公共品牌,更是成為“萬金油”式的茶),其價格卻十分低廉,甚至連“牛肉”的零頭都不到,並且賣不動。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以其凜烈霸氣著稱。七八年前,在北方或中原或是西南地區,你如果很誠心地拿一泡牛欄坑肉桂請客人喝,人們都會說那茶太濃喝不慣,喝得來的,基本可以稱為“玩家”或高手了。

圖為:牛欄坑

而到了今天,如果茶店上賣的是岩茶,茶客常常要問“有牛肉嗎?”一副非常專業的樣子;或者直接甩一泡出來,“喝我的!”似乎每家岩茶店都會有“牛肉”,每個人手上都會變魔法般地拿出一泡“牛肉”。

“牛肉”玩家還知道,“牛肉”還可以根據山場的不同位置細分成“牛首”“牛肚”“牛尾”等等,頂級“牛肉”的價格高達七八萬元,就是說,一泡“牛肉”的價格為大幾百上千元。

真正的問題在於,沒有幾個人瞭解霸氣是怎麼回事,也沒有幾個人喝得懂山場的個性。一窩蜂似地市場行為,更形成了“人人喝“牛肉”,人人喝不到“牛肉”的悖論與怪像。

“牛肉”的風行,也帶動了“馬肉”“龍肉”“獅肉”等各種肉桂的熱火,各地常會舉辦“全肉宴”,讓茶客對武夷山的山場長了不少見識,比如馬頭岩、九龍窠、鬼洞、虎嘯岩、象鼻岩、竹窠、鷹嘴岩、獅子峰、天心岩、貓耳石、燕子窠等等。這些山場的肉桂,也就有了特別的名字。

不同山場肉桂,因土壤、氣候、種植管理、工藝等原因,相互間會出現明顯的差異,哪怕只是一款肉桂品種,要搞懂不同區域的氣息,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力是連門都進不去的。也基於此,以不同山場的肉桂仿冒當前最風行、價格也昂貴的“牛肉”就成了市場上常見的現象。所以,你會喝到各種各樣的“牛肉”,喝的當下,你心中問號也會越畫越大。

圖為:墜葉浮深的流香澗

與牛欄坑齊名的悟源澗、流香澗、慧苑坑、大坑口,都有不少的肉桂品種,如果有人把它們按一定比例拼在“牛肉”裡,還算是“有良心”的做法,那麼,其他那些找不到一片“牛肉”的“牛肉”這樣的黑色幽默其實每天都在上演。

武夷不止有肉桂

一款好茶能夠風行,更重要的原因,其實在於市場行銷的推廣。吸引眼球的是各類新穎的事件,“牛肉”和各種“可以喝的肉”,塑造了一個“很好玩”的事件,熱度之下,人們樂於嘗試。

相比之下,除正岩肉桂以外的茶,熱度就弱了許多,價格上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甚至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甚至瀕臨被“滅絕”的悲劇。

近日聽聞一八卦:某茶葉大戶準備剷除自家白雞冠改種肉桂,而另一位做茶人聽說後願意花3倍價格買下這片白雞冠繼續做茶。不論來源真假,武夷山肉桂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是事實,並且以犧牲原種植品種改種肉桂的現象不在少數。

圖為:牛欄坑白雞冠

產自核心區以外的半岩茶、洲茶及除肉桂以外的其它岩茶品種,漸漸名不經傳(武夷岩茶四大名樅,如今幾乎都被鋒芒畢露的肉桂、水仙所遮蓋,大紅袍作為公共品牌,更是成為“萬金油”式的茶),其價格卻十分低廉,甚至連“牛肉”的零頭都不到,並且賣不動。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