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裡書太多擱不下,扔了又捨不得?來這兒!

有人說,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對愛書之人而言,書如知音,如老友。

不過,書越讀越多、越買越多,又生出新的煩惱:越積攢越多的書籍應當如何安置?

好消息來了!歷時4年多改造,

擁有70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西四紅樓電影院完成華麗轉身,以北京首家公共藏書樓的身份重新開放。

紅樓公共藏書樓

這座近2000平方米的藏書樓,服務物件並非名家大師,收藏目標並非古籍善本,而是免費託管普通人的藏書。

放眼望去,我們的身邊不乏愛書之人。

他們喜歡穿梭於老店書攤,仔細搜羅補齊心中的書單;他們擁有空間雖小卻五臟俱全的書房,在喧囂鬧市中保留著一架書香;他們熱衷於在書海裡徜徉漫步,洗去塵埃滌蕩心靈……

每個人的藏書都是其人生見聞、知識體系的凝結,

但身邊未必有“同好”之人,無論是將其放在書房裡“吃灰”,還是任其流向垃圾堆、紙漿池,又或者贈予並不喜歡的人,無疑都是一種浪費。公共藏書樓的出現,正提供了一種令圖書主人心安的解決之道。

圖書的最大價值是被閱讀,最大的幸運是遇知音。如果將大批藏書安置在某處,而無人問津、無人交流,那這樣的書就像是失去了生命;唯有再次被傳閱、被交流,書中的哲思創見、九曲情節方能熠熠生輝,

書籍方可稱之為“活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藏書樓賦予了舊書新的生命,創造出充滿活力的社會文化空間。這一改過去私人藏書樓“藏”大於“閱”的弊端,讓書籍真正活了起來。而在原本閒置的空間中,聚攏分散資源、提供閱讀空間,捐書之人因物盡其用而開心,看書之人享受文化大餐,閒置空間與文化資源均得以盤活,實為一舉多得。

公共藏書樓的思路大可推而廣之。

普通人的各項收藏,無論是書籍、唱片,或是信劄、郵票,都是主人的心頭所好,凝結著搜求珍存的心血,也是散落在城市中的無數文化寶藏。這些東西也許並不名貴,但各有各的價值,若任其悄無聲息地流散、消逝,著實讓人心疼。與其飄零散佚,倒不如回歸社會。

其實,分享是最好的擁有。以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雖然物品的所有權在主人手中,但每個人都只能短暫地擁有,

若能有更多管道、更多場所,安放普通人的收藏品,將它們生動地展示出來、傳承下去,物能盡其用,它的主人也能夠心安。

文化並非一個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適宜的承載物方能鮮活生動。在“每條胡同都有自己說頭”的北京,許多百姓也都有自己的藏品故事。通過共用個人收藏,盤活閒置資產,讓文化真正“活”起來、流動起來,延展城市的文化記憶,北京的“文氣”會更加馥鬱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