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印度尊稱中國支那,卻被侵華日軍誤用,我國犧牲3500萬人逼其改口

我們平日看國內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作都會聽到侵華日軍稱中國及中國人為支那、支那人,起初中國人對“支那”一詞不以為意,直到侵華日軍以辱駡、蔑視的口吻稱中國人為“支那豬”時,

中國人這才發現原來這個詞是日本人對中國的貶稱,沉睡中的中國終於被罵醒並展開了反擊,最終付出慘重的代價終結了這個詞在日本的使用。

“支那”作為古代中國的名稱,其起源一直困擾著學術界,而讓學術界廣泛認可的觀點是“支那”是古印度人對古中國的稱謂,

唐宋時期印度梵文佛經中Cina被音譯為“支那”,古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摩羅衍那》都曾以Cina來指稱中國。隨著古印度與東西方的交流往來,Cina傳向了西方演變為今天的China,而梵文支那則進入中國、日本。

《大唐西域記》記載古印度戒日王曾問玄奘法師大唐國在何方,

玄奘對曰:“當在東北數萬餘裡,印度所謂摩訶至那是也”。“摩訶”的意思是大,“摩訶至那”就是“大至那”。慧苑《華嚴經音義》說:“震旦國,或曰支那…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作。故以為名,即今此漢國是也”。支那在印度又有“智慧”之意,可見古印度以它稱古中國是一種尊稱,褒義詞。

古日本受古中國影響也稱中國為支那,但僅在佛教典籍中出現供學者誦讀,除此之外一般稱古中國為漢土、中華或唐、宋、明等。直到18世紀初,西方對中國的稱呼China傳入日本,日本才把China與支那相聯繫,漸漸支那成為日本官方指稱中國的普遍用語,1713年日本的地圖中開始將中國、漢土等稱呼改用為支那。

1823年,日本帝國主義分子佐藤信淵著《宇內混同秘冊》鼓吹雄飛海外、獨佔中國,強調中國懦弱,中國人卑鄙無恥,對中國人大家侮辱,並以支那指稱中國,此書是日本侵華的輿論工具,是日本士兵的必讀之物,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已明顯含有貶義的意味。中日甲午戰爭後,

支那一次在日語書籍中廣泛使用,使得支那一詞在日本婦孺皆知。

甲午之戰是中日關係的轉捩點,日本戰勝比自己強大的中國後國內彌漫著一種瘋狂的勝利喜悅,日本人在街上叫嚷“日本勝利!支那敗北”,並以豬尾巴、豬尾奴、禿子、清國奴等下流語言辱駡中國人,其對中國人的蔑視侮辱達到了極點。首批中國留日學生13人中有4人中途退學歸國,原因之一就是忍受不住日本人的侮辱嘲弄。

其實日本稱中國為支那除含有蔑視中國之意外,更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圖,直接牽涉到否定中國國家主權的問題。中華民國建立後,日本仍稱其為支那國或支那共和國,而日本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後一反常態稱中華民國為中國,卻是特指偽滿洲國以外的中國,而後又稱汪偽政權為中國,稱國民政府為支那,其分裂中國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贏來了洗刷對日國恥的一天,中華兒女以3500萬人傷亡的代價贏得了勝利,同時也使支那這一辱華之稱走向了終結。1946年日本官方向各報社、出版社、各大專院校先後發出了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檔,指出支那之稱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以後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此後支那成為死語。

雖然日本在檔上規定不得使用支那一詞,但是日本大眾並沒有對中國樹立起尊重,在日常口語中仍習慣使用支那。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日本人對中國敢出兵朝鮮,並使美國輿論驚呼遇道“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時,戰後普遍對美國頂禮膜拜的日本人不能不深感震驚!他們終於一改輕蔑的態度而敬佩的稱這個曾經的神州古國為中國。

其對中國人的蔑視侮辱達到了極點。首批中國留日學生13人中有4人中途退學歸國,原因之一就是忍受不住日本人的侮辱嘲弄。

其實日本稱中國為支那除含有蔑視中國之意外,更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圖,直接牽涉到否定中國國家主權的問題。中華民國建立後,日本仍稱其為支那國或支那共和國,而日本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後一反常態稱中華民國為中國,卻是特指偽滿洲國以外的中國,而後又稱汪偽政權為中國,稱國民政府為支那,其分裂中國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贏來了洗刷對日國恥的一天,中華兒女以3500萬人傷亡的代價贏得了勝利,同時也使支那這一辱華之稱走向了終結。1946年日本官方向各報社、出版社、各大專院校先後發出了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檔,指出支那之稱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以後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此後支那成為死語。

雖然日本在檔上規定不得使用支那一詞,但是日本大眾並沒有對中國樹立起尊重,在日常口語中仍習慣使用支那。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日本人對中國敢出兵朝鮮,並使美國輿論驚呼遇道“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時,戰後普遍對美國頂禮膜拜的日本人不能不深感震驚!他們終於一改輕蔑的態度而敬佩的稱這個曾經的神州古國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