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0萬億大洗牌!剛剛,一個“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終結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

在徵求意見稿發佈5個多月後,《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於4月27日下午正式出臺。

為什麼從徵求意見到正式發佈,時間會拉得這麼長?

因為這份新規涉及到百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其不僅影響了500萬金融人的職業生計,更會對普通老百姓的投資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以監管機構才相當的重視和審慎!

而隨著新規的正式出臺,一場意義深遠的重大改革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一)

什麼是資產管理業務?

即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簡單的說,你平時接觸到的大多數理財產品,對於它們的管理機構來說,就是資產管理業務!

近年來,隨著大家的理財意識開始不斷提高,

資產管理這個行業的規模實現了飆升,2016年就已達百億元之巨。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2012-2016年,我國資產管理規模實現快速增長。2012年,我國資產管理規模為27萬億元;到2016年,資產管理規模已達到116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3.97%。

然而,在快速增長的背後,各種金融亂象也隨著而來,

從2012年開始,市場上就不時傳來各種理財產品違約的消息。

這不僅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

更引發了不好的社會連鎖反應,

要知道這些資產可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攢下的血汗錢。

正是為了降低這些風險,並讓行業能夠更健康的發展,監管機構才選擇了重拳出擊。

此次發佈的新規,從募集方式和投資性質兩個維度對資產管理產品進行分類,並分別統一了投資範圍、杠杆約束、資訊披露等要求:

堅持產品和投資者匹配原則,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強化金融機構的勤勉盡責和資訊披露義務。

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嚴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要求,禁止資金池,防範影子銀行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分類統一負債和分級杠杆要求,消除多層嵌套,抑制通道業務。

過渡期為本意見發佈之日起至2020年底,

對提前完成整改的機構,給予適當監管激勵。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資管新規是央行主導了規則的起草,經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討論,並由中央會議審議通過。

金融監管研究院在分析報告中就指出,作為一個部委規章制度,規格之高歷史罕見,

這彰顯了中央規範資管行業決心,並傳達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這次新規執行不會打折扣,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二)

如此,隨著資產新規的落地,又對我們普通老百姓產生有啥影響呢?

由於理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在過去,為了迎合風險承受能力不是很強的投資者,

很多金融機構熱衷推出保本保收益的產品,

這樣的產品,投資期限和收益率都是事先定好的,等到期了就會連本帶固定收益一起兌付。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客戶資金流失,

這些金融機構,即使旗下產品產生虧損,但仍然選擇利用其它資金來兜底處理,以實現剛性兌付。

這也讓很多人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很安全,

久而久之,很多投資者便養成了漠視風險的思維定勢與投資偏好。

他們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往往只看重收益,而不考慮風險因素,

甚至有激進的人更直接,多找個賣理財產品的網站,收益率都從高到底排一下,然後排在第一次數多的就是目標產品,買進!

然而,隨著資產新規額正式落地,

這種激進的方法無疑是“直接找死”了,

因為過去的那些“安全屏障”統統都已沒有,

想要安全,那就一定要自己權衡好收益和風險,

要分析比較,哪家投資管理能力強?哪個投資經理業績好?

還要搞清楚自己的資金到底是被用在了什麼項目上,還款人是誰?還款來源是什麼?

即便是銀行理財產品,也要像買基金一樣,時刻關注著產品的收益波動情況。

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只收取固定管理費的金融機構再也不會管你了,所有損失只能自己承擔!

毋庸置疑,一個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經終結了,

未來的理財活動,需要投資者懂得更多的金融知識。

而新規的出臺其實也是在給我們敲響警鐘:

以後,若有人說他這裡有即安全,利潤又高的理財產品,

你就要明白這是不合法的,很可能是一場金融騙局,

切勿上了他的當!

否則,你貪的是人家給的高息,人家盯上的卻是你的本金!

隨著資產新規的落地,又對我們普通老百姓產生有啥影響呢?

由於理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在過去,為了迎合風險承受能力不是很強的投資者,

很多金融機構熱衷推出保本保收益的產品,

這樣的產品,投資期限和收益率都是事先定好的,等到期了就會連本帶固定收益一起兌付。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客戶資金流失,

這些金融機構,即使旗下產品產生虧損,但仍然選擇利用其它資金來兜底處理,以實現剛性兌付。

這也讓很多人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很安全,

久而久之,很多投資者便養成了漠視風險的思維定勢與投資偏好。

他們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往往只看重收益,而不考慮風險因素,

甚至有激進的人更直接,多找個賣理財產品的網站,收益率都從高到底排一下,然後排在第一次數多的就是目標產品,買進!

然而,隨著資產新規額正式落地,

這種激進的方法無疑是“直接找死”了,

因為過去的那些“安全屏障”統統都已沒有,

想要安全,那就一定要自己權衡好收益和風險,

要分析比較,哪家投資管理能力強?哪個投資經理業績好?

還要搞清楚自己的資金到底是被用在了什麼項目上,還款人是誰?還款來源是什麼?

即便是銀行理財產品,也要像買基金一樣,時刻關注著產品的收益波動情況。

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只收取固定管理費的金融機構再也不會管你了,所有損失只能自己承擔!

毋庸置疑,一個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經終結了,

未來的理財活動,需要投資者懂得更多的金融知識。

而新規的出臺其實也是在給我們敲響警鐘:

以後,若有人說他這裡有即安全,利潤又高的理財產品,

你就要明白這是不合法的,很可能是一場金融騙局,

切勿上了他的當!

否則,你貪的是人家給的高息,人家盯上的卻是你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