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視《直播長江》聚焦湖南:系列新嘗試,收穫綠色生態環境之美

央視新聞頻道《直播長江》節目截圖。

紅網時刻4月30日訊關閉沿岸礦山只為還澧水一江綠水;為保護洞庭濕地逐步清退歐美黑楊;岳陽鐵山水庫從荒山變成“生命源林”,

麋鹿、江豚重新活躍在洞庭湖區……“一湖四水”安瀾,長江碧水東流。4月30日,央視《直播長江》欄目,把鏡頭對準湖南在“改善水質、修復生態、人水和諧”目標發展方面進行的一系列新嘗試,盡展湖南綠色生態環境之美。

4月28日起,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特別報導《直播長江》,

用水天聯動直播報導的全新模式,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月26日在武漢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今天直播中,央視新聞頻道聚焦湖南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實施了一系列新舉措,為我們展現了綠水青山奏響的生態樂章。

清退歐美黑楊 還洞庭一湖清水

作為“長江之腎”,洞庭湖關係湖區千萬人民的生產生活,牽連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平衡。

而其中洞庭湖核心區大規模栽種的歐美黑楊,對洞庭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濕地生態系統的安全造成了嚴重破壞。

2017年12月6日,湖南提前完成中央環保督察要求徹底清理洞庭湖核心區歐美黑楊的任務,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8萬多畝歐美黑楊全部清理完畢。這是湖南省打贏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衛戰的一場關鍵戰役。

別的地方都在種樹,為什麼洞庭湖在砍樹?原來歐美黑楊根系發達,

成林後將造成濕地植被群落衰退乃至大面積死亡,造成物種單一的“綠色荒漠”景象,使得湖泊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濕地生態系統向陸地生態系統演替,威脅了魚類、水生動物和鳥類的生存環境。在洲灘濕地栽植,還會加快湖區泥沙淤積速度,降低濕地行洪能力。

麋鹿、江豚活躍 洞庭湖區水質逐漸變優

隨著洞庭湖區的濕地的生態修復,

前來棲息的候鳥、洄游的魚類明顯增加,再現“水美魚鮮、萬鳥翔集”的美景。生態環境好了,江豚也多了,目前岳陽市已經構建了“一湖一江”市縣鄉村組五級聯防網,江豚正在得到有效的保護。除此之外,據湖南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廳長胡長清介紹,麋鹿在洞庭湖區現有4、5個種群自然繁衍,共計182頭。對麋鹿的保護只是湖南注重對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九大之後,

湖南出臺《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畫》,合理鋪開治水行動,在湖區25個區縣市集中治理十個領域的污染。湖南省發改委、水利廳、環保廳等9個省直職能部門結合各自實際,分別制定專項整治措施開展洞庭湖生態保護行動。

據最新資料顯示,2017年,洞庭湖7個水質監測斷面達成率由76.2%提升到85.7%;濕地保護率76.6%,越冬水鳥數量列近10年之最。湖南省洞庭湖生態環境檢測中心主任李利強對紅網記者說,“通過這幾年的大力整治,洞庭湖的水質越來越好,我們預計到2020年,湖體水質可以整體達到Ⅲ類標準。”

“通過這幾年的大力整治,洞庭湖的水質越來越好,我們預計到2020年,湖體水質可以整體達到Ⅲ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