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市北記憶」利津路的悠悠歲月(上篇)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分享內容到朋友。

追溯利津路

說起青島利津路,人們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位於路南段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這裡有各種小商品,從結婚用的酒、茶、糖果、各種喜慶用品到家庭生活用品、小家電等應有盡有,琳琅滿目,豐富多彩。

這裡的大小商鋪有100多家。小商品市場橫跨濱縣路、諸城路、昌邑路等街道,有文具街,文化用品,市場就業培訓中心等。

利津路南起遼寧路,

北與瀋陽路,洮南路相接,期間經過濱縣路、諸城路、昌邑路、雒口路、埕口路、營口路、長春路等,全長約1100米。路上有賓館酒店,汽車維修店等,北段有長途汽車站,長途車可發往全省40多個縣市,買票乘車十分方便。

筆者對利津路的記憶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記得當時周邊有軋鐵廠,自行車廠等,大煉鋼鐵過後,許多鐵球像小山似的堆積在曹縣路上,小夥伴們常在上面打鬧玩耍。

利津路南頭距第二麵粉廠不遠,靠近青島第二糧庫,那裡常有一些拉糧食的大車(地板車),利津路坡陡路長,拉車的常倆人合作,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後面推,而放在坡下面大車上的貨則會遭孩子們的“暗算",有一次看到幾個孩子,用鐵片把車上的麻袋劃破了,摘下帽子盛著淌出來的地瓜幹,轉身離開,被拉車的大爺發現,追得他們滿街跑。

以前,利津路上因有幾家著名的民族企業而知名。今天我們一起走近利津路8號。

利津路8號是青島制針廠,先前叫冀魯制針廠,是我國制針工業創始人尹致中創辦的,它是中國第一家制針企業 。

20世紀初期,德國和日本針壟斷了中國的制針市場,國人用的縫紉鋼針,幾乎全部依靠進口,

南方用德國針,北方用日本針。1926年山東萊陽人尹致中東渡扶桑,到日本制針廠當學徒,後來進入廣島高級工業學校學習。

冀魯制針廠的開辦,填補了我國制針工業的空白,結束了仰賴洋針進口的歷史,當時,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反響。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複榘、青島市長沈鴻烈,都到廠參觀題詞,國民黨的大人物宋子文、孫科也到廠參觀,並拍成電影,大力宣傳。

青島解放後,市政府派人參加青島冀魯制針廠管理委員會,參與管理。1955年,查出尹致中有隱瞞敵產行為,將青島冀魯制針廠收歸國有,成為地方國營企業,改稱國營青島冀魯制針廠。1966年,改為青島制針廠。1979年針廠工業總產值達2279萬元。後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九十年代,經濟效益下滑,1998年廠子進行改制,2007年廠房拆除,廠舊址用於了房地產開發。

1966年,改為青島制針廠。1979年針廠工業總產值達2279萬元。後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九十年代,經濟效益下滑,1998年廠子進行改制,2007年廠房拆除,廠舊址用於了房地產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