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市北記憶」利津路的悠悠往事(下篇)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分享內容到朋友。

往期回顧

青島火柴廠位於利津路20號,是我國民族資本家叢良弼創辦。叢良弼是山東十大魯商之一,

也是青島紅卍字會的創始人,1943年,日軍在第一體育場關押了兩千多名無辜民眾,叢良弼以紅十字會名義,用身家性命擔保,將他們救了出來,被人們譽為中國的辛德勒。日軍曾對他威逼利誘讓他擔任偽青島市長,但被他義正辭嚴地拒絕了,叢良弼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義商。

當初,(1913年)他在濟南投資20萬元,建成振業火柴公司,並以質優價廉的品質迅速佔領了山東市場。隨著一戰的爆發,外國列強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又將民眾抵制日貨的情緒推向了高☆禁☆潮,叢良弼的“國火”也由此強大起來。

(民國時期的火柴商標)

生產火柴需要的大量木材、設備和化學原料,當時,這些都要從東北和東洋、西洋水路進口。為了減少成本,他多次考察,決定在交通便利的青島直接設廠,隨後把家屬也遷到了青島。

那時,在青島有幾家日商火柴廠,如1916年在華陽路建的山東磷寸株式會社等,但規模都不大。而青島振業火柴廠,一開始籌建就顯示出大企業的氣魄。

廠子在曹縣路四大方地皮上籌建,將曹縣路29號作為火柴廠區,其中包括管理機構、倉庫和職員宿舍,31號是工人宿舍,33號是梗片廠,計畫生產的火柴,除自給之外,還供出口。這在當時來說,日本工廠望塵莫及。經過三年籌建,1928年初,青島振業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廠內生產設備齊全,而且還修建了圖書館、醫務室、運動場、澡堂等,人性化的管理吸引了大批工人 ,工資雖比日商的企業低點,
但人們都願意來振業上班。

同年,華北火柴公司在利津路(青島火柴廠址)籌建,翌年正式投產。這是民族資本在青島市創辦的第二家火柴企業。此後,在東鎮一帶,大大小小的火柴廠及火柴原材料廠相繼開張,形成了一個以東鎮為核心的火柴生產輻射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青島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振業火柴廠與青島幾家民族工業火柴廠合併,成立了“公私合營振華火柴廠”,生產“先進”、“嶗山”、“火車”等商標的火柴。後又併入“青島實業火柴廠”,1958年,在利津路20號組建成立了“青島火柴廠”。

青島火柴廠曾紅紅火火了幾十年,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燃氣、電子打火機的流行,火柴的使用越來越少,經濟效益下滑。 2006年青島火柴廠解體,舊廠址成了勞動力市場、加油站和利津路部分小商品市場。火柴,這種曾經的生活必需品,也逐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蝴蝶牌火柴)

當年,振業火柴廠的職工大院,在島城大院中也頗有名氣,大院的居民來自山東各地,帶來了各自的風土人情。解放初期,各大劇院經常上演一些控訴舊社會、頌揚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新戲,工廠、街道也鼓勵、支持工人結合自己的生活,自編自演一些文娛節目。據大院老人介紹,院裡人積極回應政府和工廠的號召,成立了自己的小劇團,院裡的杜守勤和盧文棟,吹拉彈唱無師自通,與青年人排出歌舞劇《改造二流子》演出很受歡迎。盧文棟扮演的老頭,惟妙惟肖,令觀眾捧腹大笑。他們演出的歌舞劇《自由花才更香》,還被青島人民廣播電臺錄了音並對外播出。這一齣戲,演遍了島城火柴行業,並且還到李村集、台東禮拜集上演出,前後演了三十多場。

(印有毛主席語錄的火柴盒)

大院雖然住房簡陋,但鄰里和睦相處,十分團結。後來隨著市政府棚戶區改造,1990年火柴廠大院200餘戶人家,整體搬遷到了安陽路新蓋的六棟樓房。大院經過改造,成了頤中集團下屬的一個公司。

與利津路相鄰的曹縣路有知名的自行車廠。解放前,青島有40多個生產自行車零件的小廠,但卻造不出一輛完整的自行車。解放後,市工業局將這些小廠組成了兩個聯營單位,分別組裝出一批“青島牌”、“國防牌”自行車,投放了市場。

(國防牌商標)

1954年,市召開自行車行業公私合營大會,市政府把曹縣路29號,火柴廠的大塊地皮,劃給了“公私合營自行車廠"。1956年,全市49家私營廠併入合營的青島自行車廠,職工過千人。1966年更名為“國營青島自行車廠”。生產的大飛輪自行車,最適合在起伏不平的島城路上騎行,特點是用腳閘刹車,刹車靈便平穩,且載重量大,素有“鐵驢子”的美譽。

(大金鹿自行車)

該廠興盛時,年產自行車百萬輛,是全國五大自行車廠之一。產品商標,由“青島”、“國防”,改為“金鹿”,

(金鹿商標)

另外還有“曙光”、“紅旗”等商標。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自行車廠改為“青島自行車公司”,不久,又與山東省內多家自行車企業聯合成立了“山東自行車聯合公司”。1993年後,公司破產,併入了青島鋼廠。如今青島自行車廠已銷聲匿跡了。

利津路,這條市北區的老街,與以往相比,如今已物是人非了,昔日的榮耀與滄桑,已被今日矗起的樓宇、頻繁的商貿而取代,當年民族企業的建築和工廠已經消失殆盡。然而,作為歷史,那些往事卻不會忘記,它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經濟效益下滑。 2006年青島火柴廠解體,舊廠址成了勞動力市場、加油站和利津路部分小商品市場。火柴,這種曾經的生活必需品,也逐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蝴蝶牌火柴)

當年,振業火柴廠的職工大院,在島城大院中也頗有名氣,大院的居民來自山東各地,帶來了各自的風土人情。解放初期,各大劇院經常上演一些控訴舊社會、頌揚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新戲,工廠、街道也鼓勵、支持工人結合自己的生活,自編自演一些文娛節目。據大院老人介紹,院裡人積極回應政府和工廠的號召,成立了自己的小劇團,院裡的杜守勤和盧文棟,吹拉彈唱無師自通,與青年人排出歌舞劇《改造二流子》演出很受歡迎。盧文棟扮演的老頭,惟妙惟肖,令觀眾捧腹大笑。他們演出的歌舞劇《自由花才更香》,還被青島人民廣播電臺錄了音並對外播出。這一齣戲,演遍了島城火柴行業,並且還到李村集、台東禮拜集上演出,前後演了三十多場。

(印有毛主席語錄的火柴盒)

大院雖然住房簡陋,但鄰里和睦相處,十分團結。後來隨著市政府棚戶區改造,1990年火柴廠大院200餘戶人家,整體搬遷到了安陽路新蓋的六棟樓房。大院經過改造,成了頤中集團下屬的一個公司。

與利津路相鄰的曹縣路有知名的自行車廠。解放前,青島有40多個生產自行車零件的小廠,但卻造不出一輛完整的自行車。解放後,市工業局將這些小廠組成了兩個聯營單位,分別組裝出一批“青島牌”、“國防牌”自行車,投放了市場。

(國防牌商標)

1954年,市召開自行車行業公私合營大會,市政府把曹縣路29號,火柴廠的大塊地皮,劃給了“公私合營自行車廠"。1956年,全市49家私營廠併入合營的青島自行車廠,職工過千人。1966年更名為“國營青島自行車廠”。生產的大飛輪自行車,最適合在起伏不平的島城路上騎行,特點是用腳閘刹車,刹車靈便平穩,且載重量大,素有“鐵驢子”的美譽。

(大金鹿自行車)

該廠興盛時,年產自行車百萬輛,是全國五大自行車廠之一。產品商標,由“青島”、“國防”,改為“金鹿”,

(金鹿商標)

另外還有“曙光”、“紅旗”等商標。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自行車廠改為“青島自行車公司”,不久,又與山東省內多家自行車企業聯合成立了“山東自行車聯合公司”。1993年後,公司破產,併入了青島鋼廠。如今青島自行車廠已銷聲匿跡了。

利津路,這條市北區的老街,與以往相比,如今已物是人非了,昔日的榮耀與滄桑,已被今日矗起的樓宇、頻繁的商貿而取代,當年民族企業的建築和工廠已經消失殆盡。然而,作為歷史,那些往事卻不會忘記,它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