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江東:牛!他們把百萬個零件攢成一架大飛機

一年前,“國之重器”國產大型客機C919一飛沖天。鯤鵬展翅,厚積薄發,回望研製歷程,從打響機體對接總裝開鉚“第一槍”,到總裝下線,從C919項目實現通電,開展機上功能試驗,再到發動機首次開車、整機交付試飛……東哥都第一時間見證了“胖九”十月懷胎、呱呱落地、成長起飛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容我得瑟一下哈!

2017年5月5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首飛。中國商飛提供

一架C919大型客機,有724根線纜、2328根導管、總長近80公里管線,零部件總數達250萬個之多。

為了確保飛機上每個零件做功、每根管線通暢、每個系統運轉,C919事業部總裝車間的259位職工齊心協力、忘我奉獻,全身心撲在大型客機研製上,不但把百萬個零部件攢成了一架大飛機,而且還成功送上藍天。

說起“攢飛機”,一個“攢”字似乎跟拼樂高積木那樣輕鬆簡單,殊不知這背後的執著和艱辛。東哥清晰地記得2014年9月19日,C919機體對接總裝開鉚。選在9月19日,意味著C919大型客機項目研製從這天起邁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步。

但當時的總裝車間裡僅有前機身與中機身各一件,除了吊裝部件的機械,全是靠人工在操作,車間裡顯得空空蕩蕩。幾天後,東哥出現在美國西雅圖波音飛機製造的總裝車間,這裡的場景曾讓東哥心頭一緊:現場同時有好幾架飛機在總裝調試,各式裝配機械設備滿滿當當,基本上是自動化,很少看到有工人在忙碌,

這差距可不是一般般的。真沒有想到,僅兩三年時間,咱國產大飛機的研製腳步正在奮力緊跟。

原來,這是一群平均年齡僅30歲的民機造夢人,上至已經退休返聘的老師傅,下至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為了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信念,大家日日夜夜地拼搏,頂舉起大飛機翱翔藍天的榮耀,炫照出航空報國的滿腔熱血和赤膽忠心。請讓東哥帶領大家走近這群“攢機人”,感受一下他們的精湛手藝和航空報國風采吧!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C919事業部總裝車間工藝技術團隊。中國商飛提供

見證四次首飛,一輩子追逐“大飛機夢”

從1980年進入上飛廠以來,把成千上萬的零件組裝成一架飛機,一干就是38年,飛機上十幾萬個組接點,

孟見新都要求做到近乎完美。

孟見新的國產“大飛機”情懷比許多人更深。早在1978年,才18歲的孟見新就進入了由原上海飛機製造廠開辦的技校學手藝。1980年畢業後,他來到上海飛機製造廠部件裝配車間,參與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民用客機——“運十”的製造,1985年又參與了麥道飛機的製造。豐富的飛機製造經驗,讓孟見新又投入ARJ21的研製。孟見新說,加上C919,自己已經見證了4次國產飛機的首飛。

為了完成C919的各項總裝任務,孟見新和團隊可謂進入“戰鬥”模式。2014年6月,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祝橋總裝製造基地投入使用,孟見新與團隊開始了國產大飛機C919的總裝製造。搬到祝橋基地後,孟見新每天僅往返浦西、浦東,就需要花費3小時。2015年11月2日,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浦東基地正式總裝下線。2016年12月25日,C919飛機首架機交付試飛中心。隨後的3、4個月的時間裡,為了首飛,總裝基地內幾乎是24小時連軸轉,白天發現問題,晚上馬上改進。“有一次缺工具,我晚上開會到12點,還開車去大場基地拿,眯了幾個小時又馬上趕回了祝橋基地。”孟見新回憶當時那段忙碌的時光時說道。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飛機市場幾十年來一直由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壟斷。經歷了30多年我國民用客機製造發展過程的孟見新明白,C919的成功“出世”,不只是製造了一架飛機那麼簡單,更是國家實力的象徵。

萬事開頭難。大飛機專案幾乎是從“一無所有”開始,雖有ARJ21在前,但C919的製造標準、工藝等很多內容需要重新摸索。“比如C919機身採用大量的先進複合材料、先進的鋁鋰合金等,需要形成自己的組裝標準。”孟見新說,民用飛機製造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如果達不到要求根本進入不了市場。總裝不是簡單地把零件拼起來那麼簡單,許多部件精度非常高,相差一點就完成不了組裝,如果沒有成熟的集成能力,有再好的零件也裝不出達到要求的大飛機。

在總裝車間一線,質保人員正在做機翼活動面區域的檢查。陳肖攝

在浦東總裝基地,孟見新和團隊已經逐漸構建起了一條成熟的生產線。成功首飛的C919兩架機使基地總裝生產線的工藝、工裝設備得到充分磨合驗證,目前孟見新和團隊已經在做第三架機。

機身打上百萬個孔,容不得一個微小偏差

C919全機長38.9米,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需組裝百萬個零部件,打上百萬個孔,裝配工作的每一個微小偏差都會造成產品品質的大問題。

2015年9月初,隨著第二台發動機的順利交付,發動機吊裝工作成為C919下線前的關鍵一步。“別看把發動機從運輸車上吊起至機翼吊掛位置的距離不到1米,但我們足足用了3個晝夜的時間。”總裝車間的機械裝配班組長王儒俊介紹道。

玫瑰象徵著自信、堅強、獨立,而總裝車間工藝員彭銳就是這樣一朵歷經風雨、綻放光彩的“鏗鏘玫瑰”。彭銳與愛人都奮戰在總裝現場,白天溝通梳理發動機安裝流程,晚上指導現場吊裝,1個多月沒回家,1歲多的女兒都認不出媽媽。

發動機安裝工作是飛機裝配過程中的重大節點性任務,將3噸多重的“心臟”固定在飛機吊掛上,不僅需要考慮到飛機的姿態、重心,還要考慮到系統裝配、結構裝配、發動機供應商裝配完成情況。作為C919總裝製造IPT團隊的一員,彭銳負責發動機安裝方面的工藝工作。開工前需要進行評審,彭銳抓緊每分每秒,在發動機安裝前完成一系列準備工作。

大飛機“心臟”的安裝工作牽動著每一位職工的心。陳肖攝

發動機安裝是個大工程,考慮到人員以及產品的安全,這項工作通常都安排在晚上或週末、人員較少的時段進行。同時,發動機裝配的連貫性要求較高,每次拆裝都是連續作業。“每次都是白天做準備工作,通宵進行安裝,找好點位、看好周圍環境,一氣呵成。”彭銳說,“有時一干就到淩晨。我們看著晨曦中的太陽透過飛機總裝車間橘黃色的幕牆照進來,儘管很累,但完成任務後,大家都覺得很欣慰。”在一場場硬戰中,一次次挑戰面前,彭銳堅強性格顯露無遺,她很好地完成任務,服務大局,儼然成為了總裝一線的鏗鏘玫瑰,綻放出了最美光芒。

從零開始的國產大飛機,發動機對接難題只是千千萬萬個問題中的一個。“通用設備可以進口,但裝配工藝與集成技術無法引進,柔性化機體裝配生產線建設仍受制於人。”中國商飛製造總師薑麗萍說,“關鍵工藝技術的自主攻關是必由之路!”

機身對接是製造大飛機的一個很重要步驟,起吊是為了更精准的對接。師傅們各就各位,只為能精准定位。徐炳南攝

千余條改進創新提案,裝配效率提升四成

C919的各個部段來自五湖四海。機頭來自成都,前機身、中後機身來自南昌,中央翼副翼來自西安,後機身主要來自瀋陽,起落架艙門來自哈爾濱……

飛機總裝製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是複雜產品的典型代表,產品結構複雜,零部件數量達到百萬級,工藝技術要求高,裝配品質要求高,試驗維護專案多,先進技術應用多,需要總裝車間從技術能力、人員素養、基礎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提升綜合實力,實現專案成功,職工成才。

2017年C919研製形勢任務嚴峻,技術攻關挑戰多,為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務,總裝車間全體職工群眾加班加點,不分晝夜,確定了“人歇活不停”,每天24小時“車輪戰”的工作模式,大客結構裝配、全機通電通壓、功能實驗、發動機安裝、點火等幾十項重點任務被逐項攻克,期間,圍繞中心工作,開展實施了新技術新理念的推廣與落地,職工群眾針對數位化測量、自動化對接進行深入學習討論,將數位化製造體現在機身細節上,嚴實的對接縫、平齊的鉚釘、規範統一的製造標準,凝結著總裝車間全體員工在技術創新中不懈的努力,為C919大型客機插上了一對先進的“數位化”翅膀。

在總裝車間,任何人的“金點子”都可以最快的速度轉化成專案難題的“金鑰匙”。在航空領域,有“輕一克,值千金”的說法,飛機重量每減少10克,30年可節省燃料超過1噸。總裝車間開展了“飛機減重大比拼”,以勞動和技能競賽的方式鼓勵職工動腦筋、比效率、出創意。線束敷設班組的老技師盧扣章通過優化佈線、採用輕量化輔助材料,摸索出一套線束減重工藝,使飛機一舉減重20多公斤,一架飛機30年就至少節油2000噸,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遇到難以攻克的棘手問題,職工們都是群策群力、集智攻關,測量再測量,比對再比對,為得就是能讓大飛機安全起飛!陳肖攝

如果說個體偶然創新是“加法”,群體持續創新就是“乘法”。飛機裝配技術創新涉及多領域、多專業,總裝車間採用“結對子”的方式,跨班組、跨崗位組建了智慧製造、數位測量等12支創新團隊,為飛機研製提質增效。從國外引進的自動化生產線“水土不服”,智慧製造團隊將測量軟體、柔性工裝與擬合算法相結合,自主開發出部件自動對接系統,將大部件對接精度提高了兩倍。不當看客當創客,僅2017年,總裝車間職工提出的改進創新提案就達1000餘條,申報專利24項,飛機裝配效率提升了40%,有力推動了智慧製造,大踏步邁向世界一流!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在你的眼中,我的世界很小;而在我的眼中,我的世界很大。一條風雨兼程路,一份執著航空情。回望這些年支撐中國民機人一路坎坷中堅守、一路收穫中進步的,是永不放棄與航空報國的崇高情懷和精益求精的職業信念。厲害了!中國人的大飛機!(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沈文敏)

為了完成C919的各項總裝任務,孟見新和團隊可謂進入“戰鬥”模式。2014年6月,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祝橋總裝製造基地投入使用,孟見新與團隊開始了國產大飛機C919的總裝製造。搬到祝橋基地後,孟見新每天僅往返浦西、浦東,就需要花費3小時。2015年11月2日,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浦東基地正式總裝下線。2016年12月25日,C919飛機首架機交付試飛中心。隨後的3、4個月的時間裡,為了首飛,總裝基地內幾乎是24小時連軸轉,白天發現問題,晚上馬上改進。“有一次缺工具,我晚上開會到12點,還開車去大場基地拿,眯了幾個小時又馬上趕回了祝橋基地。”孟見新回憶當時那段忙碌的時光時說道。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飛機市場幾十年來一直由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壟斷。經歷了30多年我國民用客機製造發展過程的孟見新明白,C919的成功“出世”,不只是製造了一架飛機那麼簡單,更是國家實力的象徵。

萬事開頭難。大飛機專案幾乎是從“一無所有”開始,雖有ARJ21在前,但C919的製造標準、工藝等很多內容需要重新摸索。“比如C919機身採用大量的先進複合材料、先進的鋁鋰合金等,需要形成自己的組裝標準。”孟見新說,民用飛機製造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如果達不到要求根本進入不了市場。總裝不是簡單地把零件拼起來那麼簡單,許多部件精度非常高,相差一點就完成不了組裝,如果沒有成熟的集成能力,有再好的零件也裝不出達到要求的大飛機。

在總裝車間一線,質保人員正在做機翼活動面區域的檢查。陳肖攝

在浦東總裝基地,孟見新和團隊已經逐漸構建起了一條成熟的生產線。成功首飛的C919兩架機使基地總裝生產線的工藝、工裝設備得到充分磨合驗證,目前孟見新和團隊已經在做第三架機。

機身打上百萬個孔,容不得一個微小偏差

C919全機長38.9米,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需組裝百萬個零部件,打上百萬個孔,裝配工作的每一個微小偏差都會造成產品品質的大問題。

2015年9月初,隨著第二台發動機的順利交付,發動機吊裝工作成為C919下線前的關鍵一步。“別看把發動機從運輸車上吊起至機翼吊掛位置的距離不到1米,但我們足足用了3個晝夜的時間。”總裝車間的機械裝配班組長王儒俊介紹道。

玫瑰象徵著自信、堅強、獨立,而總裝車間工藝員彭銳就是這樣一朵歷經風雨、綻放光彩的“鏗鏘玫瑰”。彭銳與愛人都奮戰在總裝現場,白天溝通梳理發動機安裝流程,晚上指導現場吊裝,1個多月沒回家,1歲多的女兒都認不出媽媽。

發動機安裝工作是飛機裝配過程中的重大節點性任務,將3噸多重的“心臟”固定在飛機吊掛上,不僅需要考慮到飛機的姿態、重心,還要考慮到系統裝配、結構裝配、發動機供應商裝配完成情況。作為C919總裝製造IPT團隊的一員,彭銳負責發動機安裝方面的工藝工作。開工前需要進行評審,彭銳抓緊每分每秒,在發動機安裝前完成一系列準備工作。

大飛機“心臟”的安裝工作牽動著每一位職工的心。陳肖攝

發動機安裝是個大工程,考慮到人員以及產品的安全,這項工作通常都安排在晚上或週末、人員較少的時段進行。同時,發動機裝配的連貫性要求較高,每次拆裝都是連續作業。“每次都是白天做準備工作,通宵進行安裝,找好點位、看好周圍環境,一氣呵成。”彭銳說,“有時一干就到淩晨。我們看著晨曦中的太陽透過飛機總裝車間橘黃色的幕牆照進來,儘管很累,但完成任務後,大家都覺得很欣慰。”在一場場硬戰中,一次次挑戰面前,彭銳堅強性格顯露無遺,她很好地完成任務,服務大局,儼然成為了總裝一線的鏗鏘玫瑰,綻放出了最美光芒。

從零開始的國產大飛機,發動機對接難題只是千千萬萬個問題中的一個。“通用設備可以進口,但裝配工藝與集成技術無法引進,柔性化機體裝配生產線建設仍受制於人。”中國商飛製造總師薑麗萍說,“關鍵工藝技術的自主攻關是必由之路!”

機身對接是製造大飛機的一個很重要步驟,起吊是為了更精准的對接。師傅們各就各位,只為能精准定位。徐炳南攝

千余條改進創新提案,裝配效率提升四成

C919的各個部段來自五湖四海。機頭來自成都,前機身、中後機身來自南昌,中央翼副翼來自西安,後機身主要來自瀋陽,起落架艙門來自哈爾濱……

飛機總裝製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是複雜產品的典型代表,產品結構複雜,零部件數量達到百萬級,工藝技術要求高,裝配品質要求高,試驗維護專案多,先進技術應用多,需要總裝車間從技術能力、人員素養、基礎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提升綜合實力,實現專案成功,職工成才。

2017年C919研製形勢任務嚴峻,技術攻關挑戰多,為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務,總裝車間全體職工群眾加班加點,不分晝夜,確定了“人歇活不停”,每天24小時“車輪戰”的工作模式,大客結構裝配、全機通電通壓、功能實驗、發動機安裝、點火等幾十項重點任務被逐項攻克,期間,圍繞中心工作,開展實施了新技術新理念的推廣與落地,職工群眾針對數位化測量、自動化對接進行深入學習討論,將數位化製造體現在機身細節上,嚴實的對接縫、平齊的鉚釘、規範統一的製造標準,凝結著總裝車間全體員工在技術創新中不懈的努力,為C919大型客機插上了一對先進的“數位化”翅膀。

在總裝車間,任何人的“金點子”都可以最快的速度轉化成專案難題的“金鑰匙”。在航空領域,有“輕一克,值千金”的說法,飛機重量每減少10克,30年可節省燃料超過1噸。總裝車間開展了“飛機減重大比拼”,以勞動和技能競賽的方式鼓勵職工動腦筋、比效率、出創意。線束敷設班組的老技師盧扣章通過優化佈線、採用輕量化輔助材料,摸索出一套線束減重工藝,使飛機一舉減重20多公斤,一架飛機30年就至少節油2000噸,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遇到難以攻克的棘手問題,職工們都是群策群力、集智攻關,測量再測量,比對再比對,為得就是能讓大飛機安全起飛!陳肖攝

如果說個體偶然創新是“加法”,群體持續創新就是“乘法”。飛機裝配技術創新涉及多領域、多專業,總裝車間採用“結對子”的方式,跨班組、跨崗位組建了智慧製造、數位測量等12支創新團隊,為飛機研製提質增效。從國外引進的自動化生產線“水土不服”,智慧製造團隊將測量軟體、柔性工裝與擬合算法相結合,自主開發出部件自動對接系統,將大部件對接精度提高了兩倍。不當看客當創客,僅2017年,總裝車間職工提出的改進創新提案就達1000餘條,申報專利24項,飛機裝配效率提升了40%,有力推動了智慧製造,大踏步邁向世界一流!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在你的眼中,我的世界很小;而在我的眼中,我的世界很大。一條風雨兼程路,一份執著航空情。回望這些年支撐中國民機人一路坎坷中堅守、一路收穫中進步的,是永不放棄與航空報國的崇高情懷和精益求精的職業信念。厲害了!中國人的大飛機!(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沈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