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詩閑讀:“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我們已經知道,杜甫的人生願望有兩個:1、像他的祖輩一樣做個好官;2、像他的祖輩一樣的做個大詩人。我們也已經知道,杜甫的願望只實現了一個,他最終在艱難苦恨的一生之後,

終於成了一位被後世稱為“詩聖”、“詩史”,與一代“詩仙”李白並稱“李杜”的名耀千古的大詩人。杜甫是活在泥土深處的詩人,他的一生都在極度掙扎力求存活的殘酷現實裡。

(明月落誰家?)

李白不一樣,他也有自己的人生願望:1、隱居山野,神仙一般的修道生活;2、從政,

做一個像謝安那樣的大官,在他的願望和理想裡,沒有做詩人這條線,但是,當他的另兩個願望無法實現之際,他也順便成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我們來讀李白的一首詩:《憶東山二首》(其一):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東山是哪裡?李白為什麼會對東山反復歌詠?

東山是東晉著名的政治家謝安曾經隱居之處。據《會稽志》載:東山位於浙江上虞市西南,

山的旁邊有薔薇洞,相傳謝安曾在這裡遊宴,山上還有謝安所建的白雲、明月二堂。顯然,李白詩裡的薔薇、白雲、明月,均與東山有關。

李白一生崇拜謝安。

(謝安的生活姿態)

謝安年輕時以清談知名,朝廷屢次徵召,他都不願應召入仕,而是隱居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名士遊山玩水,

順帶教育謝家子弟。後來謝氏家族在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之後,他才“東山再起”(就是他隱居的東山),歷任征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中護軍等職。在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了桓溫的篡位意圖。桓溫死後,他跟王彪之等共同輔政。謝安最牛的是在淝水之戰中,謝安在“淝水之戰”中吟嘯自若,似乎漫不經心般就以8萬士兵擊敗了苻堅百萬之眾於八公山下。
“淝水之戰”一戰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

(淝水之戰)

但是謝安在戰後因功勞與名聲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他被迫前往廣陵避禍直至終老。謝安從青年時不願入仕到入仕,又到歸隱避禍至66歲病逝,一生起起伏伏,他在陶醉自然,吟詠于山水之時,

並不忘國事;在身居高位、左右國事時,又長懷東山之念,能保持淡泊的襟懷。另外謝安還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做人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他既不專權樹私,也不居功自傲,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並且能顧全大局,他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于晉室利益,時人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注意,既“風流”(這裡的風流不是貶義詞),又是宰相。國學大師張舜徽稱讚謝安是“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有膽識、有雅量、有本事,這正是李白喜歡的品質,因此,謝安是李白一生的人生標杆。

不過,李白終究沒有謝安那樣的人生際遇,他在短暫的伴君生涯之後,幾乎得罪了所有的當權者,被“賜金放還”了,他從此再也沒有機會施展他的人生抱負,他沒有謝安的際遇。因此,他說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他在心底裡默默地計算了一下離開隱居生活時日,他像謝安一樣離開了東山,最終卻沒有像謝安一樣成就功業,他一邊感歎光陰虛度,一邊自惜壯志難酬,唐玄宗下旨召李白時,李白絕對不是想只是“長安市上酒家眠”的,他當然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可是現實並沒有給他展才的機會,他在長安的日子,只落了個恃才傲慢和“酒中仙”的名聲。

(詩意圖)

於是李白歎息:“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白雲啊,你慢慢散去吧,明月啊,不知最終會照在誰家?久居帝都,一無所成,怎對得起東山的風物,他既嚮往東山的勝景,又覺得自己是深深地辜負了東山的白雲明月。我們知道,李白一離長安,再未歸來,這首詩是他的“歸去來兮辭”,不同的是,陶淵明說“田園將蕪胡不歸?”時,是堅決的一去不返的,李白既然選擇了東山的意象做為歸隱的象徵,他的人生參照系當然還是謝安,他是打算待機而起的。

但李白終歸沒有等到這樣的時機,他最終隨著清風明月,散跡江湖,不知所終了。據說,他死在撈月的水中,明月終究不知落在了誰家。不過,他最終成了詩人,這位詩人,終究沒有成為謝安一樣的人,人也終究活不成另外一個人。

(【唐詩閑讀】之47,圖片來自網路)

”有膽識、有雅量、有本事,這正是李白喜歡的品質,因此,謝安是李白一生的人生標杆。

不過,李白終究沒有謝安那樣的人生際遇,他在短暫的伴君生涯之後,幾乎得罪了所有的當權者,被“賜金放還”了,他從此再也沒有機會施展他的人生抱負,他沒有謝安的際遇。因此,他說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他在心底裡默默地計算了一下離開隱居生活時日,他像謝安一樣離開了東山,最終卻沒有像謝安一樣成就功業,他一邊感歎光陰虛度,一邊自惜壯志難酬,唐玄宗下旨召李白時,李白絕對不是想只是“長安市上酒家眠”的,他當然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可是現實並沒有給他展才的機會,他在長安的日子,只落了個恃才傲慢和“酒中仙”的名聲。

(詩意圖)

於是李白歎息:“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白雲啊,你慢慢散去吧,明月啊,不知最終會照在誰家?久居帝都,一無所成,怎對得起東山的風物,他既嚮往東山的勝景,又覺得自己是深深地辜負了東山的白雲明月。我們知道,李白一離長安,再未歸來,這首詩是他的“歸去來兮辭”,不同的是,陶淵明說“田園將蕪胡不歸?”時,是堅決的一去不返的,李白既然選擇了東山的意象做為歸隱的象徵,他的人生參照系當然還是謝安,他是打算待機而起的。

但李白終歸沒有等到這樣的時機,他最終隨著清風明月,散跡江湖,不知所終了。據說,他死在撈月的水中,明月終究不知落在了誰家。不過,他最終成了詩人,這位詩人,終究沒有成為謝安一樣的人,人也終究活不成另外一個人。

(【唐詩閑讀】之47,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