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和順“聖人”王虎穀

李波

我們和我們之前的一代代和順人都是聽著王虎穀的故事長大的,王虎谷是和順人心中的文化圖騰和神話圖騰。

最近一兩年間,我寫了近20篇關於和順歷史和文化的散文,

但是一直沒有寫王虎穀。不是不想寫,而是不知道如何寫。他是圖騰和偶像,我卻要把他請下神壇。這樣做是公開與大多數和順人為敵,我一直下不了決心。

王虎谷的父親王佐是明朝成化年間的進士,王虎穀二十歲中進士。父子兩代進士的顯赫家世在和順絕無僅有,在整個山西地區也不多見。況且王虎穀二十歲就中進士,他的稟賦和勤奮絕對是出類拔萃的。我這樣一個平庸的人說他的不是,

有點底氣不足。但我不得不說,因為我愛的家鄉。正因為愛,我才非要說實話。

王虎谷的父親王佐曾在明朝陪都南京任戶部尚書,是正二品大員。按照歷代慣例,王佐的祖父、父親被追封為戶部尚書。不獨王家是這樣,當時每一個做官做到一定品級的人都會受到這樣的封賞。這就是王家“一門三尚書”神話的現實版表述。

王虎穀的名字叫雲鳳,字應韶,號虎谷先生。王虎谷名聲大,官卻做得不大,最大的官是北京國子監祭酒、都察院右僉都禦史,都是正四品。但王虎穀在口口相傳中被一代代的和順人所神化,神化成包公、海瑞一樣的清正人物,成為帝王都畏懼三分的硬骨頭,演化成能騎虎、會變老虎的神人。

所以,我小時候乃至我沒有接觸和順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覺得王虎穀就是太行風骨的代稱。

可王虎穀在正史中的記載卻只有寥寥幾筆,不僅少,而且有一大部分是負面資訊。《明史·閹黨傳》把他列入太監劉瑾集團的爪牙行列,雖然只是一筆帶過,但畢竟白紙黑字,百口莫辯!我能為我們這位老鄉党說什麼呢?

明朝萬曆年間沈德符寫了一本《萬曆野獲編》,這本書是研究明代歷史、民俗、文學藝術的重要筆記資料,

深受古今學者的重視。沈德符出身官宦世家,同當時的許多士大夫、故家遺老、朝廷顯貴、功勳之臣及皇親國戚都很熟識,所以聽來很多朝廷事務及宮廷內幕。《萬曆野獲編》很大一部分就是記載這些親身經歷者口傳的朝廷事務、宮廷內幕。《萬曆野獲編》提到王虎穀,有褒有貶,一褒一貶間,明代士大夫階層的愛憎躍然紙上:“弘治初,
王虎穀為祠祭郎中,以太監李廣交結壽甯侯,表裡為奸,特疏請斬(李)廣以謝宗廟。廣恨之,用他事出為陝州知州,直聲振天下,用此馴至通顯,兩為提學,以張彩薦,召入為國子祭酒。時正德初年,劉瑾用事,虎穀上疏,請以瑾所行新法,刻板頒行,永著為令。又請瑾臨太學,如唐魚朝恩(唐代大太監,有廢立皇帝的權威)故事。”

同一個王虎穀,在孝宗以禮部郎中,劾太監李廣,直聲震天下。官大了,成了國家太學國子監的校長,居然唯正德朝大太監劉瑾馬首是瞻,上書正德皇帝批准把“劉瑾變法文稿”刻成書,頒行天下,成為國家律法通行全國。還邀請劉瑾蒞臨最高學府國子監指導教學工作。文盲劉瑾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拒絕了他的請求。這些事情在《(明)武宗實錄》中也有記載,看來並非空穴來風。

王虎谷得罪李廣後被貶為陝州知州,到任後問民疾苦,興利除弊,斷案如神,各項政府事務辦理的又快要好。尚書許進的侄兒犯法,他按照律法治罪,毫不因許進的腿粗而輕饒他。大冰雹敲壞了莊稼,王虎穀獨自騎馬遍勘受災村莊,夜宿民舍,自帶乾糧為食。每到催征錢糧的時候,嚴令衙役禁酒,嚴禁衙役向百姓索要賄賂。遇到豪家謀利害民,痛治之以戒眾。表揚賢者之閭,講程朱理學。毀僧尼寺,以正風俗。拆泰山廟,以給學田,士民懷服,政聲卓著。後兩任陝西提學,教人先德行,後文藝,鋤刁惡,拔信善,崇正學,毀淫詞。“學政肅清,三秦風動。豪傑之士,莫不興起。”

王虎穀在地方為官多年,卻得不到重用,很是不高興。這時,與他同時上書殺李廣的張彩被提撥做了京官。張彩向皇帝推薦王虎谷,王虎穀重返京城,當了國子監祭酒。

正德初年,劉瑾因是武宗(正德)皇帝的玩伴兼鐵哥們兒而被重用。武宗皇帝是個奇葩,不愛當皇帝,就愛和老虎、獅子、豹子打架,而且是一人一獸真打。他全權委託鐵哥們兒劉瑾處理全國政務。當時有民謠:“紫禁城有兩皇帝,一個立皇帝,一個坐皇帝”。劉瑾就是站著的皇帝。劉瑾沒文化,卻有哥們兒義氣。大老粗又最迷信知識份子的能力,他重用知識份子味很濃的張彩為內閣輔臣。張彩深感遇到知己,為劉公公之命是從,不顧清流輿論壓力為劉瑾效死力。王虎谷是張彩推薦才當上校長的,自然要給張彩出力,給張彩出力就是給劉瑾出力。

明朝的太監地位很高,這是有傳統的。因為朱棣以藩王起兵,在造反過程中,特別是很多絕處逢生時,他身邊的親兵多是太監。所以從鄭和開始明朝的太監都是掌大權的,這是朱棣以及後輩對太監為朱棣打江山忠心賣命的獎賞。于謙、張居正等人能成就功業都與當朝司禮監大太監支持分不開。明朝太監中也不乏鄭和等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但太監再有能力也是太監,明朝的很多知識份子都有海瑞的強脾氣,所以朝堂上、草莽間有很多“臭老九”看不起權傾天下的太監。

劉瑾不屬於人才,他是個黑社會大哥,對整個明王朝朝堂內外收保護費,是抽幹王朝動脈血管的“抽水機”。“臭老九”們更是打心眼裡看不上劉瑾。王虎穀是國家第一高等學府的校長、大知識份子,對劉瑾很忠心,而且從心底裡死心塌地效忠劉瑾。劉太監怎能不把王虎谷引為心腹?

如果我是王虎谷,有劉瑾這麼個賞識我的當權者,我也會效死力的。中國讀書人從來都信奉“士為知己者死”,卻不問知己的是非對錯。豫讓為智伯報仇,為不被趙國君臣認出,就用熱漆刷臉毀容、吞火紅的炭塊變聲,在三次暗殺趙襄子未果,自殺而死,憑得就是這個不問是非的血性。

所以,很多中國人都沒有資格指責王虎穀。從來不問是非對錯一味愚忠的知識份子都是老實人,不會是見異思遷、唯利是圖的政治掮客。就是這個不問是非,為知己賣死力的血性害得張彩、王虎穀聲名掃地。

王虎穀還把對劉瑾的忠一直堅持到死。正德五年, 劉公公被淩遲處死了。因為與劉瑾有牽連,劉瑾一倒臺,王虎穀馬上就要求退休。吏部卻把他從北京國子監祭酒任上調任南京通政司,王虎穀可能害怕在北京被逮捕,所以飛快地赴任南京。因為一般來說,明代官員赴任都很拖拉。王虎谷九月到南京,十月朝廷就同意他退休。

在南京,王守仁來向他求教。說王守仁也許很多人不知他是誰,但是說王陽明恐怕就沒人不知道了。

中國四個聖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王虎谷學的是程朱理學,他對孔子、孟子、朱熹敬為神明。他當時遠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居然會成為與孔子、孟子、朱熹並列的四聖。王陽明得罪過劉瑾,王虎穀從心底就抵觸他。況且王陽明太像年輕時候的自己,血氣方剛,讓王虎穀想到自己年輕的時候多麼正義,現在卻……王陽明的不怕死讓他想到自己的“閹黨”駡名,他心裡憋屈,於是對王陽明的成見更深了。

王陽明是正德元年上書武宗要殺劉瑾,當時皇帝還正和豹子打架哩,看奏摺是劉瑾的事。劉瑾是看不懂文縐縐的奏疏的。聽完身邊的人翻譯成的大白話,劉瑾大叫:“打!”王陽明的屁股開了好多花,被錦衣衛戴上重枷貶往貴州龍場。劉瑾一路追殺,王陽明製造了投水自殺的假像才騙過劉瑾派來的殺手,揀了一條命。正德三年,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出世了!正德五年,劉瑾死後不久,王陽明被起用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去北京吏部述職途徑南京,順路來拜訪當時在南京的學術權威王虎谷。

從王陽明寫給王虎谷的兩封信看,兩人談得不僅不投機,而且吵起了架。王陽明所學與王虎穀本就不同,王虎穀學得是理學,王陽明學得是心學。心學和理學差別就相當於佛教禪宗(頓悟成佛)和南山律宗(苦修成佛)的區別。心學主張的是人天生就是聖人,只不過神性被欲望蒙蔽,通過悟道修煉,突然頓悟,一下就擁有了治平天下的本領;理學主張常年累月的學習,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一整套艱苦完整的修煉,才能擁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能力。王虎谷認為王陽明龍場悟通的是異端邪說,甚至武斷地不等陽明先生開口就說知道王陽明一說就錯。

王陽明當時官職只是個七品知縣,但他的學問已經獨步天下了。王虎穀居然自比“國醫聖手”,貶斥王陽明為“鄉醫”。哎!王陽明可是曾國藩、蔣介石都佩服的人,武能定天下,文能治天下,他是中國除按毛澤東主席之外唯一的在德行上為天下楷模,在文治上創立了影響亞洲的陽明心學,在武功上平定甯王叛亂、剿滅貴州匪患,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都建立了不朽功業的絕世偉人。

文人相輕,王虎穀被個人的情感蒙蔽了眼睛。

我現在正忙,顧不上,過一段時間我就會循著這個思路寫王虎穀。我知道我這麼寫很多和順人會罵我,但我必須這樣寫。

王虎谷的名聲在民間。正如在正史上關羽是個不太重要的人物,民間卻把他塑造成關帝老爺。民間群眾崇拜的不是關羽本身,而是自己達不到的理想追求。賦予一個逝去的歷史人物以神奇,讓自己的心裡滿足的初心,這樣輕省的滿足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王虎穀被一代代和順人神話,神話到拋開《明史》的記載把他樹成聖人。

王虎谷是和順人心中的偶像,但是這個偶像不完美。正視不完美,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和順的歷史文化中有一些東西需要提升,需要改進。

作為和順人,我所能做得僅僅就這些,寫就更輝煌的文化篇章以我的微薄心智才能是做不到的,待後來人努力吧!

成了國家太學國子監的校長,居然唯正德朝大太監劉瑾馬首是瞻,上書正德皇帝批准把“劉瑾變法文稿”刻成書,頒行天下,成為國家律法通行全國。還邀請劉瑾蒞臨最高學府國子監指導教學工作。文盲劉瑾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拒絕了他的請求。這些事情在《(明)武宗實錄》中也有記載,看來並非空穴來風。

王虎谷得罪李廣後被貶為陝州知州,到任後問民疾苦,興利除弊,斷案如神,各項政府事務辦理的又快要好。尚書許進的侄兒犯法,他按照律法治罪,毫不因許進的腿粗而輕饒他。大冰雹敲壞了莊稼,王虎穀獨自騎馬遍勘受災村莊,夜宿民舍,自帶乾糧為食。每到催征錢糧的時候,嚴令衙役禁酒,嚴禁衙役向百姓索要賄賂。遇到豪家謀利害民,痛治之以戒眾。表揚賢者之閭,講程朱理學。毀僧尼寺,以正風俗。拆泰山廟,以給學田,士民懷服,政聲卓著。後兩任陝西提學,教人先德行,後文藝,鋤刁惡,拔信善,崇正學,毀淫詞。“學政肅清,三秦風動。豪傑之士,莫不興起。”

王虎穀在地方為官多年,卻得不到重用,很是不高興。這時,與他同時上書殺李廣的張彩被提撥做了京官。張彩向皇帝推薦王虎谷,王虎穀重返京城,當了國子監祭酒。

正德初年,劉瑾因是武宗(正德)皇帝的玩伴兼鐵哥們兒而被重用。武宗皇帝是個奇葩,不愛當皇帝,就愛和老虎、獅子、豹子打架,而且是一人一獸真打。他全權委託鐵哥們兒劉瑾處理全國政務。當時有民謠:“紫禁城有兩皇帝,一個立皇帝,一個坐皇帝”。劉瑾就是站著的皇帝。劉瑾沒文化,卻有哥們兒義氣。大老粗又最迷信知識份子的能力,他重用知識份子味很濃的張彩為內閣輔臣。張彩深感遇到知己,為劉公公之命是從,不顧清流輿論壓力為劉瑾效死力。王虎谷是張彩推薦才當上校長的,自然要給張彩出力,給張彩出力就是給劉瑾出力。

明朝的太監地位很高,這是有傳統的。因為朱棣以藩王起兵,在造反過程中,特別是很多絕處逢生時,他身邊的親兵多是太監。所以從鄭和開始明朝的太監都是掌大權的,這是朱棣以及後輩對太監為朱棣打江山忠心賣命的獎賞。于謙、張居正等人能成就功業都與當朝司禮監大太監支持分不開。明朝太監中也不乏鄭和等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但太監再有能力也是太監,明朝的很多知識份子都有海瑞的強脾氣,所以朝堂上、草莽間有很多“臭老九”看不起權傾天下的太監。

劉瑾不屬於人才,他是個黑社會大哥,對整個明王朝朝堂內外收保護費,是抽幹王朝動脈血管的“抽水機”。“臭老九”們更是打心眼裡看不上劉瑾。王虎穀是國家第一高等學府的校長、大知識份子,對劉瑾很忠心,而且從心底裡死心塌地效忠劉瑾。劉太監怎能不把王虎谷引為心腹?

如果我是王虎谷,有劉瑾這麼個賞識我的當權者,我也會效死力的。中國讀書人從來都信奉“士為知己者死”,卻不問知己的是非對錯。豫讓為智伯報仇,為不被趙國君臣認出,就用熱漆刷臉毀容、吞火紅的炭塊變聲,在三次暗殺趙襄子未果,自殺而死,憑得就是這個不問是非的血性。

所以,很多中國人都沒有資格指責王虎穀。從來不問是非對錯一味愚忠的知識份子都是老實人,不會是見異思遷、唯利是圖的政治掮客。就是這個不問是非,為知己賣死力的血性害得張彩、王虎穀聲名掃地。

王虎穀還把對劉瑾的忠一直堅持到死。正德五年, 劉公公被淩遲處死了。因為與劉瑾有牽連,劉瑾一倒臺,王虎穀馬上就要求退休。吏部卻把他從北京國子監祭酒任上調任南京通政司,王虎穀可能害怕在北京被逮捕,所以飛快地赴任南京。因為一般來說,明代官員赴任都很拖拉。王虎谷九月到南京,十月朝廷就同意他退休。

在南京,王守仁來向他求教。說王守仁也許很多人不知他是誰,但是說王陽明恐怕就沒人不知道了。

中國四個聖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王虎谷學的是程朱理學,他對孔子、孟子、朱熹敬為神明。他當時遠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居然會成為與孔子、孟子、朱熹並列的四聖。王陽明得罪過劉瑾,王虎穀從心底就抵觸他。況且王陽明太像年輕時候的自己,血氣方剛,讓王虎穀想到自己年輕的時候多麼正義,現在卻……王陽明的不怕死讓他想到自己的“閹黨”駡名,他心裡憋屈,於是對王陽明的成見更深了。

王陽明是正德元年上書武宗要殺劉瑾,當時皇帝還正和豹子打架哩,看奏摺是劉瑾的事。劉瑾是看不懂文縐縐的奏疏的。聽完身邊的人翻譯成的大白話,劉瑾大叫:“打!”王陽明的屁股開了好多花,被錦衣衛戴上重枷貶往貴州龍場。劉瑾一路追殺,王陽明製造了投水自殺的假像才騙過劉瑾派來的殺手,揀了一條命。正德三年,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出世了!正德五年,劉瑾死後不久,王陽明被起用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去北京吏部述職途徑南京,順路來拜訪當時在南京的學術權威王虎谷。

從王陽明寫給王虎谷的兩封信看,兩人談得不僅不投機,而且吵起了架。王陽明所學與王虎穀本就不同,王虎穀學得是理學,王陽明學得是心學。心學和理學差別就相當於佛教禪宗(頓悟成佛)和南山律宗(苦修成佛)的區別。心學主張的是人天生就是聖人,只不過神性被欲望蒙蔽,通過悟道修煉,突然頓悟,一下就擁有了治平天下的本領;理學主張常年累月的學習,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一整套艱苦完整的修煉,才能擁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能力。王虎谷認為王陽明龍場悟通的是異端邪說,甚至武斷地不等陽明先生開口就說知道王陽明一說就錯。

王陽明當時官職只是個七品知縣,但他的學問已經獨步天下了。王虎穀居然自比“國醫聖手”,貶斥王陽明為“鄉醫”。哎!王陽明可是曾國藩、蔣介石都佩服的人,武能定天下,文能治天下,他是中國除按毛澤東主席之外唯一的在德行上為天下楷模,在文治上創立了影響亞洲的陽明心學,在武功上平定甯王叛亂、剿滅貴州匪患,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都建立了不朽功業的絕世偉人。

文人相輕,王虎穀被個人的情感蒙蔽了眼睛。

我現在正忙,顧不上,過一段時間我就會循著這個思路寫王虎穀。我知道我這麼寫很多和順人會罵我,但我必須這樣寫。

王虎谷的名聲在民間。正如在正史上關羽是個不太重要的人物,民間卻把他塑造成關帝老爺。民間群眾崇拜的不是關羽本身,而是自己達不到的理想追求。賦予一個逝去的歷史人物以神奇,讓自己的心裡滿足的初心,這樣輕省的滿足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王虎穀被一代代和順人神話,神話到拋開《明史》的記載把他樹成聖人。

王虎谷是和順人心中的偶像,但是這個偶像不完美。正視不完美,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和順的歷史文化中有一些東西需要提升,需要改進。

作為和順人,我所能做得僅僅就這些,寫就更輝煌的文化篇章以我的微薄心智才能是做不到的,待後來人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