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時的廣式速食,如今全國遍地的小吃當鋪

而這種傳統美食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源於瀧州(今廣東羅定市)。

起初是唐代的油味糍,經惠能、惠積無意創造,由於無意創造出來的油味糍太薄了,不能像之前的可以分成一塊塊,所以只能全部鏟回一堆然後再分切成一段段或不分。這就是腸粉做法的由來,但當時還沒有叫做腸粉,為了與原有油味糍區分,大家就叫它做油味糍片。災難還沒有得到減輕,惠積親自參與改進油味糍片改進研究工作,之後安排寶亮、惠能等弟子為瀧州百姓傳授新油味糍做法,

這種油味糍片很快就在瀧州大地傳播開。惠能很懂感恩,在傳播過程中幫起了個新的名稱,叫作惠積糍。由於惠積糍源自龍龕道場,當地也有人稱之為龍龕糍。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

專門轉到羅定州吃龍龕糍。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龍龕糍時,乾隆讚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糍並不算是糍吧,反而有點像豬腸子,不如就叫腸粉吧。後來他回到了京城,還對羅定的腸粉念念不忘,而腸粉亦因此在廣東傳開了,越開越多腸粉店。

腸粉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同時也是很多市民早餐的必選之品,老廣記憶中的美食之一。布拉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大部份已轉為鋪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注意,豬腸粉與腸粉並非同一類食物,但某些食客會將之混淆。豬腸粉雖然同是米漿製作,

但是卻與腸粉不同,味淡的豬腸粉並無餡料,是由米漿卷成卷狀然後切粒,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成。